×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国学今读—论语全鉴

国学今读—论语全鉴

1星价 ¥28.7 (4.8折)
2星价¥28.7 定价¥5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09145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5
  • 出版时间:2015-03-01
  • 条形码:9787201091457 ; 978-7-201-09145-7

本书特色

  《国学今读系列:论语全鉴(耀世典藏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部分《论语》原文,是对《论语》全文的解读;第二部分孔子生平,是对孔子一生经历的概述;第三部分《论语》中重要人物介绍,是对孔子的弟子生平以及《论语》中涉及的其他重要人物生平的简介;第四部分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是对《论语》中出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句的诠释。我们希望通过《国学今读系列:论语全鉴(耀世典藏版)》,使读者对《论语》和孔子都有个深刻的了解。《国学今读系列:论语全鉴(耀世典藏版)》的一大特点是为《论语》这样严肃而高深的文字配了精美而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都起到以图解文的作用,再现了当年孔子和弟子们对话的感人景象,使读者在阅读《国学今读系列:论语全鉴(耀世典藏版)》时,不仅能够得到未有的深入理解,而且能得到轻松而高雅的阅读享受。

内容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全鉴》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全鉴》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全书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全鉴》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国学今读系列:论语全鉴(耀世典藏版)》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全鉴》智慧的理想读本,参考了大量和孔子有关的资料,以确保全书的严谨性。  世界文明史提示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温习历久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记载着孔子言行思想的《论语》一书,就是这样一部穿越了两千多年历史烽烟的、现代人不可不读的人类文化经典。  《论语》被司马迁称为“孔氏书”,读《论语》,必须对孔子其人要有所了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祖先是  殷商贵族,后自宋迁鲁,到孔子出生时,其家道已经衰落。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曾做过陬地的长官。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因此孔子是由他的寡母抚养成人的。孔子母亲姓颜,名征在。因家贫,孔子从小便不得不经常干些杂活来赡养母亲,曾做过委吏、司职吏之类的小官。这使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并学会多种技艺。

目录

展开全部

节选

  《国学今读系列:论语全鉴(耀世典藏版)》:  【原文】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  【题解】这段话是孔子直接针对季氏僭用礼乐的行为而发的。春秋末期,社会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违背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行为。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了孔子性格鲜明的一面,他对于理想的坚持是有原则的。  在孔子时代,鲁国有孟孙、仲孙、季孙三家权臣,整个政权都操在他们手上,国君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季氏即季孙氏,他作为卿大夫本来只能用四佾规格的乐舞,但他却僭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规格的乐舞。飘风起于青萍之末,祸乱始于人心之变乱,风气变坏始于规矩之坏,故孔子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果然,没过多久,季氏削弱鲁国公室,三家权臣联合起来攻打鲁昭公,昭公出奔到齐,后又至晋,死于晋国的乾侯。  【注释】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②八佾: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③忍:忍心。狠心。  【译文】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原文】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  【题解】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礼是根本的秩序,各守各的礼,秩序才能维持,天下才可以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被孔子看得极重。  礼乐在孔子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是国家秩序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远远超越单纯的娱乐和消遣之用。三家权臣僭用天子的礼乐,其用心昭然若揭。  所以孔子引用古代的诗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意思是说,在中央天子奏《雍》这支国乐的时候,天子站在中央,辟公(即当时的诸侯)站在两边拥护着天子,然后天子目不斜视地从中间走过。这是十分庄严的,因为天子是社稷的象征。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已然变坏,国家精神和人文精神亦在逐渐消失,所以孔子感到十分痛心。  【注释】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为周天子举行祭礼后撤去祭品、祭器时所唱的诗。彻:同”撤“,古代祭礼完毕后撤祭馔,乐人唱诗以娱神。②”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二句:诸侯都在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见《雍》诗。相,助祭的人。维,用于句中的助词,可以译为”是“。辟(公,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译文】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题解】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②,宁戚。”  【题解】孔子在这里阐述了“礼”的真义:“礼”是以真诚的情感为基础的,而不是虚文浮饰的事物。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在这里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一想,孔子明确说明了礼之根本的问题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真实、真诚、真心才是礼的根本。  林放提的问题很大,本来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即使讲解了,也有可能因为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而难以理解和领悟。孔子的回答是智慧的,他不去空泛地谈论礼的根本是什么,而是就现实中的礼仪的奢华铺排和丧礼的仪式周全发论。礼贵在得宜适中,铺张奢侈和俭约节省代表两个极端,都不是尽善尽美,但俭可以避免繁文缛节,比较接近礼的本源,就是真诚的心意。丧礼强调要真诚心意,更甚于其他的礼,所以孔子特别加以说明。知道礼之本后,就不会为虚荣心所驱使去做舍本逐末的事了。  【注释】①林放:鲁国人。②易:治理,办妥。  【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