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

1星价 ¥15.3 (3.4折)
2星价¥15.3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4675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94
  • 出版时间:2015-02-01
  • 条形码:9787533467517 ; 978-7-5334-6751-7

本书特色

李清华的《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一书,以历史为经,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的价值体系。本书从远古夏商周起步,陆续剖析、研究了历史上人文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夏商周及《周易》、《诗经》人文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人文教育思想多元发展的状况;秦汉时期董仲舒、王充及《礼记》、《史记》体现出来的人文教育思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况;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教及颜之推的人文教育思想;隋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主的人文教育思想从发展走向鼎盛;宋元时期二程、朱熹及陆九渊人文教育思想达到高峰;明清之际王阳明、黄宗莪、顾炎武、王夫之、严复人文教育思想既有传承也有退缩的局面;民国时期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陶行知为主的人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性转型。可以说,这是一部历史线索清晰、材料充分、论述合理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思想为主,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从小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自信, 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

目录

绪论
**章 远古夏商西周:人文之化成
一、时代背景
二、远古:生活即教育,言传身教
三、夏朝:听天由命,敬天尊祖
四、商朝:尊神重孝,敬事鬼神
五、西周: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六、《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七、《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二章 春秋战国:人文之滥觞
一、时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儒家:仁者爱人,修身成人
四、墨家:兼相爱,交相利
五、道家:无为而治,以道化民

第三章 秦汉:人文之流变
一、时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董仲舒:天人合一,独尊儒术
四、王充:人死无知,不以为鬼
五、《礼记》:以礼化民,礼中见孝
六、《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人文之自觉
一、时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魏晋玄学:崇尚自然,以无为本
四、魏晋佛教:自觉自悟,自修成人
五、颜之推:教人诚孝,端正家风

第五章 隋唐:人文之恢弘
一、时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韩愈:顺性克情,尊师重道
四、柳宗元:吏为民役,以德安民

第六章 宋元:人文之大成
一、时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程颢和程颐:重义轻利,义利兼顾
四、朱熹:格物致知,居敬存养
五、陆九渊:存心养心,辨志明义

第七章 明朝:人文之延续
一、时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王阳明:正心诚意,致其良知

第八章 清朝:人文之退缩
一、时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黄宗羲: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
四、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五、王夫之:理欲皆性,理欲合性
六、严复:两利为利,独利不为利

第九章 民国:人文之转型
一、时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梁漱溟:理性为体,本能为用
四、熊十力:仁者本心,体用不二
五、冯友兰:知觉灵明,尽心尽性
六、陶行知:爱满天下,教人求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梦山书系: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  三、魏晋玄学:崇尚自然,以无为本  在儒学教化思想衰微的同时,士族贵族阶层兴起了一股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玄学思潮,并用老庄的道家学说,围绕着自然与名教之争,猛烈抨击儒家所倡导的“名教”思想。“名教”即儒家“以名为教”的封建礼教,是儒家以名分、名目、名节等三纲五常作为社会伦理教化思想的道德观。早在汉末,王符、崔寔、仲长统等人就认为,儒家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已不能继续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并对汉末社会政治的现状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希望通过法治来拯救社会。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衰败,许多豪强地主和地方实力派都想拥兵自立,以武力夺取天下,这样,他们就必须先从思想上打破儒学伦理思想的束缚。在此背景下,玄学的产生成为社会人文教化的必然之势。在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许多文人士子也感到穷途末路,在绝望中,他们在思想上也开始转向谈玄说理,使玄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人文教化思潮,对人的精神产生很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玄学流派比较繁多,但富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个派别。一是正始年间(魏齐王曹芳的年号),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崇尚“贵无”的玄学流派,主张“无”为世界本体的教化思想;二是曹魏末年,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玄学”流派,在哲学思想上,他们虽然也崇尚“贵无”,但批判儒家的“名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化思想;三是西晋初年,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崇尚“自生”的玄学流派,融合名教与自然,提出“名教即自然”的教化主张,使玄学在西晋末年开始分化,并和佛教、道教及儒教相调和,发展到东晋后期就逐渐消失了。  在社会人文教化上,早期的玄学由于批判儒家的伦理思想,所以,玄学家反对儒家以六经为主要教化内容,而主张采取崇尚自然的教化态度,在社会的教化中,应当顺应人个性的自然发展。同时,由于士族贵族为了保持他们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以求得他们生活的相对安逸和稳定,常常借玄学的自然虚静来掩盖他们内心空虚的精神生活,这样,玄学自然而然地成为士族贵族特别钟情的教化思想,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理论依据,从而也加速了汉以来儒家纲常名教社会人文教化思想的衰弱。  正始时期,何晏、王弼开创了魏晋玄学的主旋律。在社会人文教化思想上,他们重视人的思想关怀和社会关怀,并调和儒家和道家的长处,建立起一个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又能关注人的社会人文教化的纲常伦理秩序。因此,玄学教化思想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治”,主张顺着社会的自然之性来发展,不要过分地去扰民。  在社会人文教化中,何晏提出“以无为本”的教化思想,创立“无所有”和“有所有”的概念。在人性论上,他又提出圣人“有性无情”的性情论观点,认为圣人有性而无喜怒哀乐之情,是顺其自然之道;凡人喜怒哀乐无常,是任人之情,不合于自然之道。他把人的性看成是先天自然之物,是符合天道的;把人的情看成是后天人为之物,是不合天道,但合人道的。他将“天道、地道和人道”归纳为自然之道,从而为玄学社会人文教化思想的创立,提供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人文教化中,王弼主要是对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进行改造。他提出“万物以自然为性”的主张,把人性的本质界定为“无善无恶”,从而建立起以“性”为本体的人性论体系。在教化中,他扬弃了儒家以人性善恶论来教化民众的局限性,为宋明心性本体论人文教化思想的建立打下基础。王弼提出的“有之所始,以无为本”的“无”,是以自然为本体的玄学理论,代表一种*高的存在本体,是形而上的“无”。可以说“以无为本”就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为玄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儒家名教思想与道家自然观进行了适当的融和,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哲学命题。在教化中,他认为,人的尊卑名分都是一种自然存在,统治者应当无为而治。他不但大胆抨击和彻底否定儒家极力宣扬的纲常伦理之说,而且又对名教与自然之间采取调和的态度。  ……

作者简介

  李清华,男,福建仙游人。现为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学位。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严复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陶行知与乡村教育》,合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第三章:社会即学校),《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第十二章:台湾的科学教育)。先后在《东南学术》、《教育评论》、《生活教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海峡教育研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福建陶研》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2010年,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2年,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主持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课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