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孟泰-变废为宝的高炉英雄

孟泰-变废为宝的高炉英雄

1星价 ¥15.0 (6.0折)
2星价¥15.0 定价¥2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8610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23
  • 出版时间:2015-06-01
  • 条形码:9787500861034 ; 978-7-5008-6103-4

本书特色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劳模精神做成品牌,以品牌为载体,用劳模的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冶职工,用劳模的进取意识引导职工,也是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直接、有效的方法。

内容简介

  孟泰,出生于1898年8月17日,河北省丰润县人,新中国成立后**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带领广大工人利用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建成了著名的“孟泰仓库”,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先后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在前苏联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鞍钢面临停产的情况下,孟泰与王崇伦组织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活动,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1967年9月,积劳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目录

1.颠沛流离 远赴鞍山
2.手捡废料 “孟泰仓库”
3.爱厂如家 视炉为命
4.老而习之 钻研苦干
5.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6.赴朝慰问 传播友情
7.心系职工 孟泰杀猪
8.三个劳模 一张合影
9.有求必应 为民办事
10.生荣死哀 精神丰碑
大事记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孟泰(变废为宝的高炉英雄)》:  1898年,中国刚刚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失败,割地赔款。随后,八国联军进军北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1898年8月17日,一个男孩降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山王寨村的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希望他长大能改变家中贫困的境况,给全家带来好运,便给他起名“瑞祥”。  1900年春,丰润县义和团运动席卷各地,山王寨村也有人参加义和团,四处宣传“扶清灭洋”。  此时的孟家住在一间破旧的茅草房中,父亲常年在地主家中扛活,母亲在家中一边织席一边照顾小瑞祥。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是一家三口甚是温馨。  这年9月,清政府迫于八国联军的压力,镇压义和团。此时,孟瑞祥刚刚过完两周岁生目,县里的清兵小队就来到村中,扬言要剿灭山王寨村的义和团。整个村庄的村民都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孟家三口经常在睡梦中被清兵惊醒,接受搜查。  到了1903年,孟家又添了三个女儿,小瑞祥也早早地担负起照顾妹妹们的责任。从记事开始,孟瑞祥就没有吃过干饭,烧一锅开水,抓一把玉米面,稀汤挂水就是一顿饭,连吃个玉米饼子都算是过年。  1904年春天,瑞祥六岁,村里瘟疫肆虐,一同玩耍的伙伴们死去了十几个。不知从何时起,小瑞祥和三个妹妹相继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而且低烧不退。在当时的条件下,想幸免于难几乎不可能。瘟疫终于降临到这苦难的一家。父亲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不得不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出去找一切可干的活计,还要多干,才能尽可能地买些药材。而母亲一方面要干些缝补、洗衣、编苇席的活贴补家用,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兄妹四人,常常夜不能寐,只是抽个时间打个盹就算睡了一觉。所幸的是,他们兄妹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大难不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相继痊愈。  大难不死,可是“后福”并没有接踵而至。瑞祥8岁那年的夏天,山王寨一带遭受了暴风雨的袭击,瑞祥家屋顶的茅草被大风刮走,炕上地下都是雨水,可家里穷得实在连修补屋顶的钱都没有。孟家只好从亲友和邻居那里借来一些茅草,才把屋顶修补好。这次生活窘迫带来的无助和苍凉,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小瑞祥12岁了,家中又多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给地主扛活的同时,又租种了几亩地。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重压使作为长子的瑞祥早早地告别了孩童的天真,告别了本该肆意撒娇、玩耍的时光,挑起了劳作养家的重担。  1910年冬天,辛亥革命前夜,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依然顽固地扎根于意识中之际,为了使全家扭转命运、摆脱贫困,父亲节衣缩食,将瑞祥送进了私塾。对这次机会,孟瑞祥备感珍惜。他没日没夜地用功读书,白天在私塾里跟着先生学习,晚上一边背诵先生教的诗句一边帮妈妈织苇席。  但是,上私塾的学费对孟家来说实在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3个月以后,孟瑞祥就辍学了。世道艰辛、社会动荡,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更是一天一天的熬。为了补贴家用,瑞祥便去割苇子,编苇席。鸡不叫就起来,干到下半夜,能编成一个席子,每五天赶一次集市。大雪天里,他双手交叉放进袖筒,一步步倒着走到集市卖席子。父亲偶尔高兴的时候会给他买个红薯,这就成了瑞祥*幸福的时光。  1914年,16岁的孟瑞祥早已褪去青少年的青涩,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出于生活的压力,他走上了同祖辈一样的路,开始到地主家扛活。从此,他的雇佣劳动者的生涯就开始了。  转眼到了1917年,丰润的一场大旱让农民颗粒无收。为了给家里省口粮,孟瑞祥只身闯关东,去找一条活路。他由奉天(今沈阳)辗转到抚顺千金寨,投奔远房叔叔孟镇广。一开始,他和叔叔当采煤工,还相继做过小工、铆工,后又托人在离干金寨不远的粟子沟找了个抬沙子的活,并改名为孟宪刚。  做抬沙子小工的活儿看上去轻松,可是做起来却十分辛苦。细细的沙子无孔不入,钻进裤子、鞋里,一走一磨就是泡。工头又十分苛刻,不是嫌装得不满就是嫌走得慢,动辄拳脚相加,算工钱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克扣、拖欠。终于在这年冬天,孟宪刚不堪忍受欺凌,通过叔叔的关系又在一家机车修理厂找了个活儿,给一个叫毛利的日本人当学徒。在这个厂里,孟宪刚名义上是个学徒工,实际上就是毛利的仆人,被呼来喝去,简直不被当作人看待,受尽了凌辱。  孟宪刚在机修厂里做铆工,可谓忍辱负重,一千就是10年。那时,经常会有一些年轻的曰本监工,在吃饭的时候过来,一把鼻涕甩到他的饭里,然后大笑着离去。在这样的煎熬中,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学习技术上,这已成为他坚持下去的一种信念。  28岁那年,孟宪刚正在机修厂里焊接板材。监工的曰本工头无缘无故地开始谩骂,嫌他做事手脚太慢。孟宪刚觉得莫名其妙,自己做了10年的铆工,动作已经相当娴熟了,焊接这项工作也早就轻车熟路。他很不服气,就分辩了几句。日本工头听不懂孟宪刚在说什么,只是见他居然敢还嘴,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孟宪刚拳打脚踢。  孟宪刚忍耐着,日本工头却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反而打得更加凶狠。孟宪刚再也忍受不了日本工头的侮辱,情急之下操起放在脚边的大锤,重重地砸在了工头的脚上。日本工头疼得哇哇直叫,抱着脚躺在地上直打滚。孟宪刚见事态比较严重,知道自己在这个机修厂里再也待不下去了,便在其他工人的掩护下,逃了出去。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