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
读者评分
5分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

1星价 ¥11.6 (3.4折)
2星价¥11.6 定价¥34.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点点的***(三星用户)

民国文学史研究

2020-01-10 12:15:58
0 0
yif***(三星用户)

周维东先生力作

如题,周维东先生力作,非常赞

2019-11-01 18:57:3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9493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9
  • 出版时间:2015-06-01
  • 条形码:9787532949342 ; 978-7-5329-4934-2

本书特色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史将面临改写,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五个部分的基础上,本书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的文学史研究如何进行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史将面临改写,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五个部分的基础上,本书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的文学史研究如何进行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启发意义。

目录

目 录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 3



上编:空间的史学 14


引 论 15

**章:对“文学性”的反思 17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18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 20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 23

一、 相对主义的陷阱 24

二、 文学批评的困境 26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 27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 28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 28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 30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 32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 33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 34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 35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 38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 40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 42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 43

二、为什么是“民国”? 45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 47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 50



下编:空间的方法 51


引论 51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 54

——以报纸为中心 54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 55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 56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 59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 61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 63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 63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 65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 67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 69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 71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 71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 72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 75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 79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 80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 80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 82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 85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 87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 88

——《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 88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 89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 91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 95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 97

——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 97

一、 何为“民国空间”? 97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 99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 101

结语 104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 105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 106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 109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 112

结语 115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116

一、“残春”体验 116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 118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 121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周维东,男,1979年出生,陕西白河人。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集刊编辑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间学术论坛“西川论坛”发起人之一。曾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学,多次赴台湾政治大学、东华大学、中原大学交流访问。担任中国现代学会会员、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四川鲁迅研究会理事等职。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山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并结题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多项,获得过四川省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郭沫若学会青年论文奖、四川省社科联先进学会工作者、四川大学青年杰出人才等多项社会及学术奖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