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中国路径-以20世纪50-70年代的《红楼梦》研究为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中国路径-以20世纪50-70年代的《红楼梦》研究为例

1星价 ¥34.7 (7.7折)
2星价¥34.7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5558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0
  • 出版时间:2015-06-01
  • 条形码:9787561555835 ; 978-7-5615-5583-5

本书特色

本书由“红学”观“马学”,在诸家批评流派交汇合流、争斗碰击的红学发展历程中观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中国路径,考察其如何面对旧传统与新文学的双重难题,考察其如何超越这两大难题、确立自我、并*终在一个时期内成为绝对的文学批评立法,也考察其立法前后与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交缠错节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由“红学”观“马学”,在诸家批评流派交汇合流、争斗碰击的红学发展历程中观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中国路径,考察其如何面对旧传统与新文学的双重难题,考察其如何超越这两大难题、确立自我、并*终在一个时期内成为绝对的文学批评立法,也考察其立法前后与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交缠错节的关系。

目录

绪论
  一、风景与视角:由“红学”观“马学”
  二、旧传统与新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两个难题
**章  红学“旧时代”
  一、新文化中的社会批评派红学
  二、国学风潮中的考证派“新红学”
第二章  时代交替中的新说旧梦
  一、马克思主义与红楼新说
  二、俞平伯的新思旧想
第三章  明确、实用、理性: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一、毛泽东的红楼梦读法
  二、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史观
  三、毛泽东的“三位一体”思想
  四、新中国的思想改造运动
第四章  红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立法
  一、李希凡、蓝翎的红学文章
  二、批判文集与文学批评的三个律令
第五章  考证:人文学术与实用主义的矛盾
  一、革命要求与“琐碎考证”批判
  二、“红与专”讨论背后的价值学
  三、20世纪60年代的“考证逆流”
第六章  形象:新文学感性与马克思主义理性的边界
  一、典型共名说:何其芳的坚持
  二、诗人的写作术
  三、告别文学与拒绝自然
  四、诗艺重谈
  五、形象:逃离马克思主义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人蔡元培的心史:《石头记索隐》新谈
附录二  踬踣人与观悲剧——王国维悲剧红学探因
致谢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荣阳,男,1980年12月生于福建省南安市。1997—2001年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8—2010年就学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10—2014年就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14年起任职于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已在《文艺争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兰州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十数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