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商品评论(1条)
800***(三星用户)
书很好,性价比高
买的值。史学史的书很多了,但这部书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保购一本很有意义。性价比高,十成品相。就是后面的附录多了点,只对研究朱本人的学术有点意义。
2016-08-30 10:09:0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91155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4
- 出版时间:2015-07-01
- 条形码:9787309115505 ; 978-7-309-11550-5
本书特色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为作者五十多年来开始“中国史学史”课程的讲义稿,生前屡次修订,凝聚着作者毕生的教学成果和研究心得。本书是一本独具见解和特色的高品质教材,在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本书由朱维铮先生的弟子据遗存的手稿整理而成。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为作者五十多年来开始“中国史学史”课程的讲义稿,生前屡次修订,凝聚着作者毕生的教学成果和研究心得。本书是一本独具见解和特色的高品质教材,在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本书由朱维铮先生的弟子据遗存的手稿整理而成。
目录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绪论
一 中国史学的遗产:数量与质量
二 研究史一瞥
**章 从记神事到记人事
一 击石与取火
二 巫与史
三 从卜辞到金文
四 史诗与神话
五 古礼与古文献
第二章 时间的记录与空间的记录
一 编年史的诞生:从《春秋》到《左传》
二 国别史的出现:《国语》和《战国策》
三 旧档案的分类和新形式的雏型
第三章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一 诸子争鸣和历史模式
二 老子的矛盾论
三 孔子的定数论
四 墨子的天志论
五 从孟轲到邹衍的循环论
六 从荀况到韩非的权力论
七 庄周的怀疑论
第四章 继往开来的《史记》
一 思想统一与思想统死
二 司马迁和中世纪历史编纂学
三 “道”变不变?
四 经学、神学与史学
第五章 中世纪前期王朝史(上)
一 引人注目的王朝更迭运动
二 《汉书》和纪传体断代史
三 《汉纪》和编年体断代史
四 《三国志》和正统辨
第六章 中世纪前期王朝史(下)
一 《后汉书》、《宋书》和文人修史
二 注经和注史
三 清谈与史学
附:文献资源和体制的控驭
第七章 中世纪后期王朝史
一 从私家修史到官修“正史”
二 必须写歪的“正史”
三 《晋书》等六史的编撰
四 《南史》和《北史》
五 “实录”不实
六 “正统”与“书法”
七 十七史、廿二史和廿四史
第八章 由经验到理论
一 史部的升格
二 经传也是历史吗?
三 怎样才算职业史学家?
四 《史通》:形式与方法的反省
第九章 中世纪社会结构历史的百科全书
一 由动态研究到静态研究
二 《通典》:中世纪的**部百科全书
三 青胜于蓝的《文献通考》
四 《通志》:会通一切学术史的实验
五 三通、九通和十通
六 历史档案和历代会要
第十章 编年史的复兴
一 “以史为镜”与思想僵化
二 《资治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成就
三 “长编”的续作与当代史料的保存
四 “续鉴”的编写与中世纪官方史学的末路
第十一章 多彩的记录和僵硬的认识
一 历史编纂形式的改革
二 所谓“纪事本末体”
三 所谓“纲目体”
四 两宋史论
附录一 关于更新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的想法
附录二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1979年1月、1980年1月教学大纲(第二次修订稿)
(2)1980年12月教学大纲(第三次修订稿)
(3)1982年6月教学大纲(第四次修订稿)
(4)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估计作于1980年代中晚期至1992年之前)
(5)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估计作于1990年代初期)
(6)1992年教学大纲
(7)1994年教学大纲
(8)1995—1996年教学大纲
附录三 中国史学史课程期终考试试题
(1)1980年期终试题
(2)1983年期终试题
(3)1984年1月期终试题
(4)1986年1月期终试题
(5)1988年1月期终试题
(6)1990年1月期终试题
(7)1994年6月期终试题
(8)1996年1月期终试题
附录四 传统史学和史学传统(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导论)提纲
附录五 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观念史卷)分卷目
附录六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提纲
中国史学导论讲义稿
引言
一 中世纪历史编纂学(上)
二 中世纪历史编纂学(下)
三 说一说修史体制
四 观念和史学
五 历史观念与中世纪史学
六 历史观念史:民族、宗教和王权—— 从汉魏到周隋
七 历史观念史:道统、正统和史统——从中唐到前清
一、“正史”怎样界定
二、正统和道统
三、所谓史统
八 历史观念史:社会结构与历史认知
九 历史观念史:社会心态和意识形态
十 中外史学的比较问题
一、普世性的跨文化比较史学
二、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上)
三、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中)
四、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下)
绪论
一 中国史学的遗产:数量与质量
二 研究史一瞥
**章 从记神事到记人事
一 击石与取火
二 巫与史
三 从卜辞到金文
四 史诗与神话
五 古礼与古文献
第二章 时间的记录与空间的记录
一 编年史的诞生:从《春秋》到《左传》
二 国别史的出现:《国语》和《战国策》
三 旧档案的分类和新形式的雏型
第三章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一 诸子争鸣和历史模式
二 老子的矛盾论
三 孔子的定数论
四 墨子的天志论
五 从孟轲到邹衍的循环论
六 从荀况到韩非的权力论
七 庄周的怀疑论
第四章 继往开来的《史记》
一 思想统一与思想统死
二 司马迁和中世纪历史编纂学
三 “道”变不变?
四 经学、神学与史学
第五章 中世纪前期王朝史(上)
一 引人注目的王朝更迭运动
二 《汉书》和纪传体断代史
三 《汉纪》和编年体断代史
四 《三国志》和正统辨
第六章 中世纪前期王朝史(下)
一 《后汉书》、《宋书》和文人修史
二 注经和注史
三 清谈与史学
附:文献资源和体制的控驭
第七章 中世纪后期王朝史
一 从私家修史到官修“正史”
二 必须写歪的“正史”
三 《晋书》等六史的编撰
四 《南史》和《北史》
五 “实录”不实
六 “正统”与“书法”
七 十七史、廿二史和廿四史
第八章 由经验到理论
一 史部的升格
二 经传也是历史吗?
三 怎样才算职业史学家?
四 《史通》:形式与方法的反省
第九章 中世纪社会结构历史的百科全书
一 由动态研究到静态研究
二 《通典》:中世纪的**部百科全书
三 青胜于蓝的《文献通考》
四 《通志》:会通一切学术史的实验
五 三通、九通和十通
六 历史档案和历代会要
第十章 编年史的复兴
一 “以史为镜”与思想僵化
二 《资治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成就
三 “长编”的续作与当代史料的保存
四 “续鉴”的编写与中世纪官方史学的末路
第十一章 多彩的记录和僵硬的认识
一 历史编纂形式的改革
二 所谓“纪事本末体”
三 所谓“纲目体”
四 两宋史论
附录一 关于更新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的想法
附录二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1979年1月、1980年1月教学大纲(第二次修订稿)
(2)1980年12月教学大纲(第三次修订稿)
(3)1982年6月教学大纲(第四次修订稿)
(4)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估计作于1980年代中晚期至1992年之前)
(5)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估计作于1990年代初期)
(6)1992年教学大纲
(7)1994年教学大纲
(8)1995—1996年教学大纲
附录三 中国史学史课程期终考试试题
(1)1980年期终试题
(2)1983年期终试题
(3)1984年1月期终试题
(4)1986年1月期终试题
(5)1988年1月期终试题
(6)1990年1月期终试题
(7)1994年6月期终试题
(8)1996年1月期终试题
附录四 传统史学和史学传统(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导论)提纲
附录五 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观念史卷)分卷目
附录六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提纲
中国史学导论讲义稿
引言
一 中世纪历史编纂学(上)
二 中世纪历史编纂学(下)
三 说一说修史体制
四 观念和史学
五 历史观念与中世纪史学
六 历史观念史:民族、宗教和王权—— 从汉魏到周隋
七 历史观念史:道统、正统和史统——从中唐到前清
一、“正史”怎样界定
二、正统和道统
三、所谓史统
八 历史观念史:社会结构与历史认知
九 历史观念史:社会心态和意识形态
十 中外史学的比较问题
一、普世性的跨文化比较史学
二、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上)
三、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中)
四、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下)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9.8¥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3.6¥5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7.6¥39.0 -
中国近代史
¥21.1¥39.8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1.8¥68.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35.6¥78.0 -
万历十五年
¥23.5¥25.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韩鹏杰说:这才是江湖
¥16.3¥48.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0¥68.8 -
中国近代史
¥8.4¥20.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2.9¥45.8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4.3¥39.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硬核原始人
¥19.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