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父亲南怀瑾
读者评分
3分

父亲南怀瑾

1星价 ¥50.7 (6.5折)
2星价¥50.7 定价¥78.0
商品评论(2条)
ztw***(一星用户)

图书质量很好,而且价格便宜

2020-12-01 08:00:38
0 0
201***(二星用户)

有点涉嫌自吹自擂吧?

儿子给父亲写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有点涉嫌自吹自擂,(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更是吓死人啦。

2018-03-02 14:57:13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306885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00
  • 出版时间:2015-09-01
  • 条形码:9787213068850 ; 978-7-213-06885-0

本书特色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完整、翔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大师之后再无传奇有关南怀瑾的论述大多由亲近的朋友及追随者写就,记录南先生生活、学述片段,读者难以看到概貌.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师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本书作者是跟随南怀瑾时间极长的三子南一鹏,亲述父亲一生言传行事南一鹏是南怀瑾先生在台长子,也是子女中伴随南老时间*长的.他自幼坐拥书城,曾长期亲炙南师教导,深得南师精髓.
☆正本清源,披露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南怀瑾先生辞世三周年巨献南先生身前身后遭受的毁誉,非常人可以想象,也非常人可以忍受.而辞世三年以来,有关其地位和成就的争议逐渐扩展开来.
本书正本清源,首次披露大量细节,作为南先生辞世三周年巨献呈现给大家.

内容简介

父亲,两个字,看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
这书是南一鹏先生对父亲一生经历和发心的了解.
*********************************************************
《父亲南怀瑾》是迄今为止,首部*完整详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南怀瑾先生教导.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怀瑾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前言

自 序
父亲,两个字,看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报到后,都需要学习理顺自己一生的人际关系,而父母是所有关系发展的源头.想要了解自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父母,无论有无,接受自己与父母的缘分,然后才能从根源上奋起.近百年来,西方心理治疗的根本理论,也是从这个源头开始,去理顺所有人生关系的.
父子的情分不是子女出生就完成了的,是需要经过传授与承接才能够体会的.传授须有心,承接必有能,否则看似有缘,却是无分;名为父子,实同陌路;许多家庭中父子的关系仿佛若是.子若不教,就是授者无心,自然父子情薄;学而不解,就是受者无能,纵有门第书香亦枉然.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成就就在于如何分配时间.如果把时间精力分与公众,那么多半会伤及私情.曾国藩的家信书,诸葛亮的《诫子书》,都是因为父辈常年不在家,只好用书信教育子女.名人背后,多半是没有长久的父子生活的.所谓功业需要专注,专注必有所择,舍家而报国,大丈夫是矣.然而家道所以不衰,是必须继起有人.曾文正有次子纪泽,成其家教之善;窦禹钧以五子登科,永铸燕山之名.但若子女不具无惧智慧、天下胸怀,亦是不得持续先人齐家之德.凡是后继有人,方得彰显先翁,始得家道不衰,家门不辱,家风德馨.
家父往生三周年间,旧交新友发表过许多的怀师记述,也体现父亲的一生行果,颇为感人.父亲老友周瑞金先生,以"认识南怀瑾,弘扬南怀瑾"的公开讲述,立一代宗师之名,讲稿化为文字,更是遍覆网络,增其教化.然而,怀念父亲的读书人非常多,只是半为耳闻,半为崇敬.熟读其书者多,能修其德者少;崇敬其行者多,愿行其道者鲜.固然,坊间也有发心修整其言其行者,许多未曾亲炙其教者,亦写作出书,转述父亲的故事.然而综观市面,依旧未见可传述家父生平全貌的书籍.或有早期报道,多出于媒体人士之手,对其学术唯能赞叹,却又不能信服;对其为人,当作时尚分析,却无解语之智,偏差远矣,只能视为发扬其名的新闻记录.感念于此,得徐茹女士的发心鼓励,集父亲友朋学子和众人的过往回忆,加诸自己的种子因缘经历,以父亲心愿行修为纬,世间功业为经,成此黄卷记载,以供后学览阅,也是敢竭鄙诚,戮力为之.
文章可成,端赖文字,我等为文,皆抄袭仓颉之智,本无新意可言.此书内容亦如是,谈及父亲的行述,多有借鉴诸生怀师文章,冀望诸生释怀,东风可借.历史往事,虽未亲侍其侧,可谓神临其境,若有小瑕,必当往后修正补足.论及父亲的言教,则以甲子岁月缘分,同心阐述,除非文义错植,所诉可以当作大众了解父亲的参考.
自甲午年初,时常往来沪杭两地,缅怀父亲行脚,概述父亲教化.对其青年时期在杭州的追风情怀,也有无限遐思.有幸驻足杭州数宿,适逢居住的旅店伏于西湖北山之阴,推窗揽景,即可闻山雀花香,漫步院中,便可抚参天古木;步道幽静,芳草铺地,池鱼添色,楼阁清爽,虽非洞天,已是福地.更甚者,此山即父亲年少时逐仙之处,问道之所,又是我日日健行之地,得以接近父亲弱冠行止,岂非天意.
乙未年,春夏之交,杭城多雨,我依旧卯时入山,徜徉诸岭.时而细雨吹面,思亲思绪如山径盘桓回旋,随情境神隐活现.待出得抱朴葛岭路,随步即可至秋水山庄,此时西子湖岸荷花初发,在雨雾中摇曳.念及父亲曾于闲地庵读书,或许也曾见此美景,不禁有感,叹曰:"微雨北山伤情路,新荷秋水念斯人."当下依稀可见,仍是百年前的青山秀水,有着少年风发湖畔挥剑的父亲蜃影.
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追求不凡似乎是社会教育的普遍目标,以父亲怀瑾先生所做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贡献,绝对是继往开来的不凡事迹;但是父亲总结他的人生是"一无是处,一无所长",并没有把世间的成就看在眼里,这是何等胸襟.尤其在即将往生时,告诫诸子,训以"平凡"二字,正是回归中华文化的精微奥妙之处.让事务以简单的方式呈现,需要非常复杂的思考策划;让人生在平凡中完成,没有抱怨苦痛,这才是真实的不凡.
书稿粗成,付梓在即,忆昔鹄鸣山背剑寻仙的少年,灵岩寺练剑访师的青年,峨眉山舍剑闭关的发僧,阳明山执香板如剑的禅德,南普陀持慧剑扫浊世的智者,以三万六千顷太湖之水洗剑的南师,我言父亲一生遂其心愿,已经是,掌中剑气映如虹,修得光寒四十州.如今父亲挂剑西行,其慧如如,愿所施种子萌发茹茹,为我民族之再兴而筑基,敢将思念成一短引,以承父志:
"北山郁郁南水芊,初阳昀昀抱朴间.思亲定里龙华会,葛岭传灯又寻仙."南一鹏
九月三日写于洛杉矶

目录

目录·上篇 (一九一八至一九八○)**章 天纵清净本来身(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五)一九一八年,正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急切地想要打倒“孔家店”,清算那“吃人”的礼教传统,为再造一个“新文化”中国而革故鼎新的历史关头,在浙江省乐清县翁垟镇地团叶,初春时节的农历二月初六,小镇上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又开始了为生存而奔波的一天。也正是在此时,南家一处宁静的院落里,一个男婴满系全家的欢喜,呱呱坠地,开始了他一生的尘世因缘。他,就是我的父亲,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再开三教生面为毕生志事的修行者——人人尊崇的南老师,我的父亲怀瑾先生。 004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 即便是那些并没有所谓大富大贵的光鲜的历史人物,他们始终也以耕读立本为源,以德行立身行事,为后人点了一盏灯火,照亮了行远自迩的通途。 011 二、起复新旧裂变时无论外面如何思潮激荡,他所处的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仍然是一个遵从传统习俗的社会。 016 三、童蒙养正有家风他的爱不是娇生惯养,不是现今社会流行的毫无原则的溺爱,而是洒扫应对、事无巨细地严加管教。 029 四、总角情谊无尽期 在他的心里,久别未重逢的林梦凡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有着不一样的分?量。 034 五、家变异数祸兮福 一个人在“福报”很好的情况下,不要把“福报”一下子都用完了。修得了“福报”,也是要慢慢用、省着用的。 039 六、师事诗馋朱复翁 他重视举一反三,反对死板灌输,喜欢采用赏识激励的引导方法。 044 七、习武弃医初立志 要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的朋友;有钱了,要多买书,多读书。 049 八、青灯一盏暖书香 生命的自性里头具备一切智慧,正如六祖开悟了以后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正开悟了,自性里头便具备了一切。 054 九、许折东南**枝 他面前是未知的远方,而未知总是吸引人的。 059 十、龙虎磨盘梦亦真 童年的梦,预示了后来人生的一些轨迹和经历,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第二章 更向云山寻旧路(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时间到了一九三五年。这年年初,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步步紧逼,蓄意挑起了“察东事件”,要挟国民政府达成《大滩口约》;五月,影片《风云儿女》风靡一时,救亡抗日的民族类情绪持续发酵;六月,长江发生大水灾,十几万人不幸罹难,哀鸿遍野……全中国似乎都笼罩在这样不安的气氛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身处这样波谲云诡、民族危亡的时代环境中,父亲的个人命运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066 一、不负如来不负心 他总有一股强烈的求知欲,锲而不舍地读书、习武、求道,从来不允许自己闲下来。 075 二、城隍山顶话剑气 只是当时已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长年累月这样练剑,必然诸事分心,心不专一反而一事无成。 080 三、真心无惧人行假 宁愿相信好人是大多数,有些人做坏事也是迫不得已,从佛理上讲,也是一种因果。 083 四、蜀道初登一饭难 要知道人生的艰难,春风得意之时,也要保有忧患意识。 091 五、鹄鸣川蜀访剑仙 无论在什么时代,总存在着高明的骗术。若不是在心理上故弄玄虚,就是在道具上虚张声势。 096 六、也将身赴细柳营 父亲是一个正直不屈的人,不会为了升官发财而向他人卑躬屈膝,巴结讨好。 100 七、焕师解疑方识我 太老师袁焕仙这么坦率、这么严肃地指出父亲性格上的弱点,在父亲的一生中,恐怕是**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109 八、灵岩七日座为首 这些在灵岩寺所经历的人和事,对于父亲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14 九、维摩精舍立道场 袁太老师在维摩精舍的讲课,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儒释道三家学问,父亲和其他学生一起,认真记录下来。 122 十、峨眉古刹封关顶 父亲**次进到这个庙里,感觉自己好像来过这个地方。细想起来,原来是他童年时代“三个梦”当中的第二个梦,在这里得到了应验。 129 十一、参学虚云老和尚 普度众生的路本就千条万缕,所同者无非是一颗无执无我的法忍初心,虚云如是,父亲亦如是。 138 十二、远走康藏学善财 在父亲心中,就算有再好的待遇,也不是长久居住之地,他曾说:“梁园虽好,决非久住之乡。”142 十三、收拾河山亦要人 他既没有走上仕途,也没有遁入空门,既非入世,又非出世。 146 十四、施援种子护佛法 搭救巨赞法师,虽然求了不少人,欠了不少人情,但是为了朋友情谊,为了弘扬正道,父亲愿意舍弃骄傲和尊严。 149 十五、常话巴山夜雨时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有感情,倒不见得一定是山川风物,主要还是对这个地方所遭遇的人、所经历的事有感情。 第三章 端坐蒲团传薪火(一九四九至一九八○)随着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彼时,见势不妙的“党国”要员、商业人士,以及对时局迷茫的知识分子,纷纷溜之大吉,携妻儿老小,坐飞机、轮船,迁往台湾或是香港;当兵的或机关的下级人员,大部分只身随着部队或机关一起过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全家一起走太不容易,要卖家产凑路费,但兵荒马乱,谈何容易,只好一个人先行,等安排好之后,再接全家老小。那些动作快的人,早早地就把全家搬到台湾安顿下来;而动作稍慢一点儿的,就只得与家人天各一方,望海兴叹了。 156 一、将续大任身空乏 “其实我是无党无派,就是爱国。什么有利于国家,我就做什么。国家强大了,我们做国民的才会有尊严。”182 二、扶桑野狐引龙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194 三、华岗峰顶执明灯 一九六三年,父亲得到了来台湾后的**份正式工作——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教授。 210 四、复兴文化立中流 台湾的经济逐渐复苏后,文化开始受到重视,文化建设也提上日程。 218 五、上国衣冠访东瀛 他对日本的侵华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对日本素无好感。然而,父亲的眼光依旧冷静客观。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父亲认为“值得钦佩和欣赏”。 223 六、东西精华唯一统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238 七、协会精研唯识学 由于父亲对唯识学也没有足够透彻的把握,因此父亲每次和学生讲时,都从不说讲解,而只说研究。 242 八、莲云禅七授准提 父亲素来“与天下人同亲”,虽是过年期间,他也并不陪伴家人,而是按照约定,在东西精华协会举行禅七。 256 九、知命先学千金方 父亲常说,学佛是智慧的解脱,更要懂医药之理,就是“医方明”。 262 十、施教因材愤悱时父亲不仅深谙医理,为了医治百患甚至以身试药,而且深谙教学之道,因材施教。 281 十一、别出心裁讲《论语》 父亲从来没想做圣人,也从来没想做名师,只是把他所知道的告诉大家,跟大家分享而已。 305 十二、闭关小隐观自在 父亲的这次闭关,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 311 十三、宝岛福地耕耘勤 在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中,父亲不仅自己修禅,而且致力于向民众讲禅。 324 十四、语说大人主还客他拒绝被政治左右,面对政治,他总是尽力回避,努力避免与其沾上关系。 329 十五、群贤毕集十方林 如果能仁书院的院长一职能由父亲出面担任,那么立案的事就会容易很多。 343 十六、师门有亲言有信 父亲常存民胞物与的情怀,素以天下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儿女为自己儿女。 下篇 (一九八一至二○一二)第四章 西出阳关啸东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八)在此之后,父亲又相继到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担任国学教授,并经常受人邀请到各地讲学,影响力也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水涨船高。父亲讲学范围很广,除儒、道、释三家学说,还曾为工程师学会讲过中国建筑之特色及庭园艺术等,也曾向一些青年企业家讲授中国的企业管理之道。 尽管父亲常常自谦为“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然而,其对经典的解读自成一家,毫无矫揉造作的陈腐学究气,故而每次讲座,台下都是人山人海。其中以《论语》讲得*久,而在父亲的众多著作中,《论语别裁》也*为畅销…… 355 一、铁肩担道正知见 社会对宗教文化多有误解,他不能不起而树立正确知见。 363 二、纵横百家通三教 父亲所讲,并不局限于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之言,更是涵盖了世界各家的理论,尤其是文、史、哲诸学科的不同学说。 370 三、席前百辈数英雄 父亲的学说,不仅广受老百姓欢迎,也深得当时台湾一些高官政要的垂青。当时去听他课的,好多都称得上是“王公贵族”。 376 四、剧怜高处惊风雨 为免父亲由“大师”变“学阀”,“学阀”变“党祸”,蒋经国也有意借由“十信”事件来瓦解“南门”势力。 381 五、文化出台有因缘我想,父亲与美国,冥冥之中自有因缘。 388 六、远在异乡有比邻 父亲此番答应赴美,不仅是因为美国文化基金会访问团的邀请,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赴美之前,父亲在欧美就已经声名远播,朋棣遍四海了。 397 七、香板提振乱禅风为了维护禅门清修的规矩,父亲告诫修禅之人,要有一技之长,戒除供养习惯。 403 八、危邦不入乱邦出 在父亲的眼里,这次离乡,也许并没有“乘风归去”的潇洒,有的恐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避迹”之举。 406 九、兰溪花草自芬芳 “南怀瑾再讲一句话,不是打保票,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啊!”414 十、弘文更建东西院 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两位,一个是天主教的修女,一个是基督徒,并非佛教信众。 424 十一、傍依山溪说古意 父亲讲的佛法博大精深,对生命哲学的讲解也细致入微,给人启发。 439 十二、心怀故土身是客父亲旅居美国,也与其他人一样,思乡情重。 448 十三、缘起缘灭不离他 中国古代的学说大多是重视实践而略轻于总结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思维意识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香江甘霖润神州(一九八八至二○○四)一九八八年春,已逾古稀之年的父亲结束了漂泊海外的三年旅美生涯,到香港定居,自此之后,一住就是十五年。 此时的大陆,已经改革开放十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正在酝酿或发生着亘古未有的巨变。 身在香港的父亲,又开始了他新的讲学修道生活。由于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渐成形,父亲与此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故土家邦的发展,牵记着大陆的亲朋故旧。在港期间,他所做的**件大事就是投巨资为家乡铺就了金温铁路。 460 一、金温有梦唤五丁 父亲是把金温铁路当功业,而不是事业,更不是商业来做。 499 二、为求妥帖心常苦 公司成立之后,父亲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交出大部分股权! 519 三、为所当为岂有功 “借余生,我想为中国人修一条大路,这条路,就是文化大路。”526 四、两岸圆缺香江潮 两个老朋友的久别重逢,揭开了父亲作为和平使者,与两岸高层领导人来往,沟通和促进两岸关系的序幕。 548 五、南禅七日众生缘“我回来,不要登报,不要宣传,不要排场,人间的荣华富贵,威风排场,我年轻的时候都享受过了,那都是没有道理的东西。”556 六、故居不立及老幼 “人如无贪,天下太平;人如无嗔,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560 七、吟咏传唱续国魂 读经运动一定要用乡村影响城市的方式来做。 第六章 传灯祭酒觉有情(二○○四至二○一二)二〇〇四年,父亲从香港移居上海番禺路,住在一个名为“长发花园”的地方。在上海的日子,主要的时间都是为江苏七都的“太湖大学堂”的筹建费心力。近三年的时间,“太湖”的建设总算有了初步结果,父亲也就马上搬到了苏州吴江庙港太湖大学堂定居。 在太湖的*后几年里,父亲一如既往,过着简单的生活。 他构建的人文大道已经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访客,延伸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了广阔的中华腹地,中华文化的脉络也随之逐渐被重新串联起来。 576 一、月在波心说太湖 创办太湖大学堂不是投资,而是自己一生经营的文化事业。 594 二、桃李不言自成蹊 父亲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慧命;不是生存,而是存在。 610 三、天南海北故人来 半个世纪的人生蕴含着太多的变化和沧桑,翩翩青年如今也垂垂老矣。 628 四、行居坐卧禅无住 父亲一生在忙碌,他却不是废寝忘食般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644 五、一无所长无所是 预测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于这种学问,父亲的态度十分明确——可以研究,但不要盲目。 660 六、维摩宣唱梁皇忏 现在父亲对大家*后的话,就是“平凡”,如是而已。 676 附录一 南怀瑾先生大事年表 686 附录二 南怀瑾先生著作、述著和选集目录 690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行居坐卧禅无住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本就是人生之大事,一日不可或缺.又有人言,"参禅不如吃粥饭",可见一粥一饭中也有禅机.父亲被许多人奉为禅宗大德和文化大师,访客自是络绎不绝,父亲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父亲待客有个特点,那就是常常要与访客一起吃饭.因此,日常饮食变成了交流的一个重要场合.在他的会客餐桌上,每天的晚餐几乎必定会出现两小碗粥,这是他饮食的一个习惯.盛粥的碗很小,并且每一碗都是八分满,三四口就能喝完.他有时喝两碗,有时只喝一碗,剩下的一碗则送给身边的人"代劳".这粥不是什么燕窝鱼翅粥,也不是什么海参鲍鱼粥,而是清清淡淡的小米粥,有时候放些红薯,味道才丰富一些.在香港的时候,有一次封小平先生从外地回来,带来几个大南瓜,父亲连续吃了好几天南瓜粥.一天晚上,他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赞叹道:"这个红薯粥不错."大家听了全都笑了起来.父亲一脸诧异,大家这才说:"这是南瓜粥,不是红薯粥,您都吃了好几天了."父亲一听,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怎么现在还觉得就像红薯粥呢?"父亲的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相反,他特别注意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人体的特征来选择吃什么,吃多少.通常情况下,他晚餐会吃小米粥或者是红薯粥,但是当天气转凉的时候,他就吃薏米粥了.薏米又叫薏苡仁,《本草纲目》称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堪称食疗佳品.对此,父亲也并未多食,每餐依然是那八分满的两小碗.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想给他换换口味,就拿来了一坛子云南酸菜.这种云南酸菜很有地方特色,它是用昆明郊区盛产的两尺多高的苦菜腌制而成的,又酸又辣.那个朋友把酸菜切成小碎丁,做了一盆热气腾腾、鲜香酸辣的酸菜汤,端上桌.父亲身边的马有慧女士给父亲盛了一小碗.他尝了两口,连声赞道:"这个好,这个好."这餐饭,父亲吃得十分舒畅,由于汤很是酸辣,所以父亲鼻尖上都沁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当晚,父亲破例没喝稀饭,而是连吃了两碗酸菜汤泡饭.
父亲被人称为当代禅宗大德,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和出家人一样,不食荤腥.实际上,父亲一辈子都不是出家人.对于那些属于佛家"五净肉"范围内的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残食"的肉类制品,他并不拒绝,但他每次并不多食,只是稍微品尝一下,适可而止.
南方多雨,气候潮湿,患关节炎和风湿病的人很多.父亲的食谱里有一道牛肉汤,专门祛湿,他很钟爱,而且自己还会做.一天,窗外正下着绵绵细雨,马有慧女士笑呵呵地邀请大家快去品尝一下父亲的手艺.等他们赶到厨房一探究竟的时候,发现父亲正在亲自下厨,炖牛肉汤.他做的牛肉汤香味四溢,牛肉炖得很烂,汤很鲜美,而且清而不浑,大家都说味道好极了.喝完牛肉汤,大家身上暖烘烘的,浑身舒畅,纷纷赞叹:"老师不仅厨艺高,而且寄养生于食疗,妙处多多."父亲会客的餐桌上菜品都比较丰富,而且荤素搭配适宜,但他自己主要还是吃一些素菜.菜品不论荤素,都是父亲熟悉的,偶尔也会加入一两个新菜.一次晚餐,餐桌上多了一道冷盘——五香酱猪肘,薄薄的肉片码放得整整齐齐,酱红色的肉皮泛着油光,看得大家嘴馋.父亲自然也看到了这个菜.他微笑着打量在座的每一个人,*后把目光停在刘雨虹女士身上.刘雨虹女士呵呵一笑,说:"这是台北正宗京味五香酱猪肘,早晨买时还是热的.这家字号是北京人开的,每天都要排长队等候才能买到,去晚了就卖没了.几十年了,天天如此."果然如父亲所料,这道菜就是刘雨虹女士专门从台北带来的.听她如此一说,在座宾客更是食欲大增,纷纷举箸品尝.父亲也夹了一片,慢慢吃着,夸奖道:"不错,不错."大家尝了后也觉得这酱肘确是名不虚传,滋味鲜美,肥而不腻,且酱香浓郁,刀工、火候都非常地道.
父亲这一尝,就和上了瘾了一样,连续两个晚上,他都让厨房做刘雨虹女士从台北带来的酱猪肘.不过,同样是酱肉,我的一个表弟从上海带来的酱蹄膀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表弟来看望父亲时,特地从上海带来一盒酱蹄膀给父亲尝尝.他带的这酱蹄膀,虽外观齐整,酱色美观,但是感觉像是火候不到,内外都偏生,而且肉丝老而粗硬,嚼不动不说,口味也很一般.晚餐的时候,父亲尝了一口,但是肉实在太硬,咬不动,只好悄悄地搁置一旁.同桌有人点评这道菜不好吃,父亲一听,赶紧把话题转移开.父亲心里十分清楚,表弟的本意是想带美味回来让他尝尝,却没有想到一番心意竟然弄巧成拙,心里一定羞愧万分.父亲就是这样爱护别人,从不让人因无心之失而引起他人的指责.
父亲门下的弟子自然是尊师重教的,他们遵守长幼有序的师道伦理,比如说,一起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让父亲先吃,然后自己才动筷子.不过,有时候人一多,难免出现一些"事故".有一次,刘雨虹女士来看望父亲.在她的建议下,她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做了一顿红焖羊肉.当时正值秋冬之交,羊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中医学上讲"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红焖羊肉既补益,又美味,此时做可谓正合时宜.晚餐时,一小锅又香又嫩的红焖羊肉端上了餐桌,父亲边吃边夸赞:"这个羊肉做得好."大家见父亲喜欢,也纷纷伸筷子,一番下来,等到父亲站起身准备再夹片羊肉时,发现锅里已空空如也,只好坐回椅子上.大家这才发现老师意犹未尽,便觉得十分愧疚,停住了筷子.父亲见此情状,赶紧笑着说:"没事没事,下次多做点."父亲小时候在温州老家长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他却喜欢吃北方的水饺.有一次晚餐,赵海英博士和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一顿水饺,父亲一口小米粥都没有喝,却连着吃了十多个水饺.父亲可是极少一次吃那么多的.见父亲如此喜爱,大家大受鼓舞,又做了几次,有一次包的白菜馅儿,由于白菜水分太多,等到饺子下锅时,大部分的水饺皮都破了,煮成了一锅饺子馅汤.父亲端起一碗来,边吃边不停说:"吃着香,吃着香."包饺子的几个人本来心里惴惴不安,一听父亲这样说,也就稍微放心一些了.
父亲也喜欢吃馒头、花卷和烙饼等面食,但他在晚餐中吃得*多的还是那两小碗小米粥,只是佐餐小菜时有变换,或韩国辣白菜,或广东豆腐乳,或温州黄泥螺,或半个咸鸭蛋,也有宁波的糟鱼,云南的酸菜.这些小菜父亲都爱吃,不过每餐都只吃一点点.
有一次,餐桌上摆了一盘看起来像是泥鳅的菜,父亲自己吃得津津有味,其他人迟迟不敢下筷,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父亲见状,笑眯眯地说:"这是浙江海泥鳅,腌制的,这种东西在台南的高雄海域里也有,台湾当地人叫‘活跳’.你们尝尝,好吃."实际上,这道菜偏咸,还有相当重的土腥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父亲吃得那么有味,多少可能因为它是家乡的特产,有着家乡的记忆和味道.父亲不时会在餐桌上说:"当年妈妈烧的菜*好吃."这话从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真是别具一番滋味,听者无不动容.
父亲虽然九十多岁了,但是从来不喜欢麻烦别人,吃东西也基本都是自理.偶尔有学生为他夹菜或者剥虾壳、剔鱼刺,父亲每次都会客气地道谢.但是我知道,他更喜欢自己动手.父亲一生足迹踏遍千山万水,对各地的饮食都了如指掌,对于面前的菜肴只需一品尝,高下立判.但是,我听王国平讲过父亲对厨师只会赞不绝口:"这个鱼味道不错!""这个茄子烧得很好!""羊羔肉做得很嫩!"即使菜品的风味不佳,也从没见他责怪过.
饭桌上,多数人都是怀着恭敬之心来拜会父亲的,所以大多比较拘谨,说话不多,基本都是父亲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话.因为这些人之所以千里迢迢来看他,就是想听他说说话,为自己答疑解惑,所以他不说话不行啊.父亲常常无奈地自嘲是"陪吃饭,陪聊天,陪笑脸"的"三陪老人",但他总是以佛家的慈悲语、和善语、柔软语对待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使其生喜乐之心.
因此,刘雨虹女士曾说:"其实,这些年来,南老师没有吃过一顿合胃口舒服的饭,因为十天之中九天有客人,有时生张熟李,前来的各方豪杰志士们同桌进餐,老师酬酢应对,哪有工夫吃啊!因为客人都是来拜望老师的,老师晚上九点多甚至十点才回到自己的地方,发现有些饿了,吃什么呢?也只能胡乱将就吃一些作罢."有一天晚饭时,刘女士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父亲吃消夜的趣事:"说到南师吃东西的事,有一次真是太有趣了.老师是每天夜里工作的,有一天到清晨三四点钟,有点饿了,在冰箱中找到一包生水饺,他那个智慧的头脑,突然感觉水煮没有蒸得快,就在电锅中蒸.结果蒸了一个小时仍是硬的……怪不得爱迪生有两只猫,他就在墙上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所以头脑极不平凡的人,做法就是特别."

作者简介

南一鹏,南怀瑾先生的第三子,是子女中跟随父亲时间*长的一位,祖籍浙江温州。他自幼坐拥书城,饱读史书,学贯中西,深得南师精髓,近年在国内开展“家教、身教和言教”、“家道家风与传统文化”、“国学与商道”、“心性管理”等系列主题讲座。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