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

1星价 ¥36.5 (7.6折)
2星价¥36.5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60550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51
  • 出版时间:2015-08-01
  • 条形码:9787306055071 ; 978-7-306-05507-1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选定几个角度对我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专项研究,从某个视角看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特色经验。本书选择了三个视角来介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当代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体接受性研究,第二,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第三,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与方式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五章, 主要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与当代意识形态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体接受性研究 —— 以知识阶层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等。

目录

**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与当代意识形态发展规律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本真的大众化诉求(一)问题的浮现: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二)三维一体向度: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构架及其内在关联(三)整体性视域: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精神实质(四)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诉求的现实表达二、多元理性融合视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一)科学发展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合理性(二)以人为本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三)中华文明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合理性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和路径:基于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双重考量(一)意识形态的内涵(二)当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趋势(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定(四)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复合式路径结语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综述(一)研究思路(二)大众化的四个条件(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几点总结二、与时俱进:在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满足不同时代的大众心理(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满足不同时代民众的理论需要(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满足不同时代民众的现实需要三、对话与大众化:在对立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论争与大众化推进(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三)新时期社会分化、思想纷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三大法宝”(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同心圆模式(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武装斗争(人民军队建设)(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统一战线(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建设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体接受性研究——以知识阶层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民主革命时期知识阶层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二)马克思主义何以赢得知识阶层的认同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知识阶层认同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的逆向分化(一)知识阶层主体接受性的嬗变轨迹(二)主体接受性嬗变的原因反思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知识阶层马克思主义主体接受性的多元裂变(一)幻梦:知识阶层主体接受性发生裂变的历史过程(二)失落:知识阶层主体接受性裂变的原因四、增强知识阶层对马克思主义接受效果的几点思考(一)从宏观层面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二)从微观层面更好地解决有助于知识阶层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接受性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对策(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接受性的作用机理(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效果的几点对策结语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一)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二)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三)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维转换的新视角(一)“以理服人”的现代境遇(二)“以学养人”的提出(三)“以学养人”的实现方式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维度(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文化形态的转化过程(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先进文化的认同过程(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四、论大众化取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为何教”:社会性政治认同与个体性精神提升的统一(二)“教什么”: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三)“如何教”:处理好他教与自教、说理与情感、学术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关系五、“回归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归属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与方式研究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传播(一)路径: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从日本到中国的传播(二)视野:从科学发展史角度看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三)影响:马克思主义促使了五四后期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分化二、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化”理路(一)“文化化”: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诉求与选择(二)认同:意识形态“文化化”的核心与目标(三)文化全景:意识形态“文化化”在当代的发展理路三、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与方式(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契合大众传媒的“感性化”(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契合传播对象的“层次化”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萍,女,广东蕉岭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伦理学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1990年至1991年,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广东省伦理学学会会长。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视域下社会意识变动趋向与规律研究”和主持“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两种‘利他’主义德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项。荣获国家教学名师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谭毅,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兰州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2000—2001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1992年6月至今,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教育系副主任、学院教学部主任、广东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等。主持或参加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主要著作:《国际货币合作研究》《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世界》《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价值冲突与重构》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