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1星价 ¥30.0 (7.5折)
2星价¥30.0 定价¥4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4545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2
  • 出版时间:2015-11-01
  • 条形码:9787030454515 ; 978-7-03-045451-5

本书特色

朱涛主编的《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收录了11个方面的文章,同时以列举法选用了三个地方职业技术学院在本项目中的创新成果。书中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五粮液企业集团建设五粮液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面发展”的实践经验,为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有益借鉴。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抛砖引玉,成为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的铺路石。

内容简介

  《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立足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开展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际,针对体制机制创新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探索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现状、创新目标、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途径、创新模式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原因分析,提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和策略。通过11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并列举了四川省三个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为同类院校开展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范例。

目录


前言
**章 研究概述1
一、研究基础1
二、研究综述3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5
第二章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12
一、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内涵辨析12
二、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14
第三章 四川省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现状27
一、取得的成效27
二、存在的问题29
三、成因分析31
四、对策与建议32
第四章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3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36
二、课题研究目标36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37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38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38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39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39
第五章 地方政府与地市级高职院校管理关系45
一、地方政府与地市级高职院校管理关系现状45
二、国内外地方与高职院校管理关系的评价50
三、创新地方政府对地市级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51
四、宜宾市政府对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有效管理模式53
第六章 地市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55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55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模式评析57
三、地市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现状及问题58
四、地市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60
五、结语67
第七章 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环境与条件68
一、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主要问题68
二、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外部环境70
三、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内部条件73
第八章 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78
一、课题研究内容摘要78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78
三、课题研究方法步骤79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结论79
第九章 地市级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机制创新途径与手段84
一、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85
二、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要素分析89
三、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途径90
四、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手段92
五、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体制机制创新成果94
第十章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与领导能力96
一、项目调查的背景分析96
二、项目调查对象和方法96
三、项目调查情况与归因分析97
四、地市级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必要性分析101
五、创新体制机制对领导能力的要求102
六、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创新中领导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106
七、结语107
第十一章 地市级高职院校政校企协调机制109
一、对政校企合作协调机制的认识109
二、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111
三、政校企协调机制的构建115
四、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协调机制的探索与实践118
第十二章 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风险与防范122
一、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背景122
二、管理主体多样化带来的风险123
三、财务管理风险123
四、教学模式创新中风险124
五、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风险125
六、专业设置中风险127
七、科研管理风险128
第十三章 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成果129
一、宜宾职业技术学院129
二、广安职业技术学院150
三、内江职业技术学院154
参考文献157
展开全部

节选

  **章研究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已基本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2008年,教育部公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2239所,其中高职院校1169所,高职院校数量已占到我国高等院校的一半,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已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地市级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占我国高职院校总数的近30%,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来支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字表明,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35%,而我国仅占5%。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迫切需要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具有本土化特点,绝大多数地市级城市因为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难以吸引人才。必须建设区域性高职院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区域性高职院校的重点在于地方属高职院校。地市级高职院校要快速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一、研究基础  (一)研究背景  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是指由地市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密切,其办学水平受举办者认识水平和财政支持能力影响;同时学校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呈现多边交错的复杂关系,直接影响学院的发展速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地市级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导致效率不高、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深入不够、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地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地市级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是一个制度性命题,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国际国内实践表明,体制机制创新是高等院校办学质量提升的“牛鼻子”。埃利奥特于1869年35岁时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通过办学模式的转变,改变哈佛大学的命运;范海斯校长树立“为州服务”的发展战略,使威斯康辛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旗帜。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解决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问题的关键因素,为了使宜宾职院办学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并为同类院校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借鉴,特建设“地市级城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二)研究基础  (1)项目建设具有研究基础。2005年学院成立了高职研究所,学院已经开展了系列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等研究,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交流平台,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于2009年出版了《高职内涵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集。本项目组由相关的政府领导、部门领导、支柱企业管理人员、川南地方性高职院校和本院较强的研究人员等构成,参与人员具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体现了政校企三元联动、区域多方合作的特点,具有完成项目研究的能力。  (2)学院具有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经验。“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宜宾职院建院初期基础差、底子薄,依靠学院大胆改革开拓,整合社会资源,协调政府及各方的关系,学院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基本形成了“三元联动,多方合作,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模式,初步建立了政府稳定的投入机制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今后体制机制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3)项目建设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长期以来,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支持学院探索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依法办学、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走在四川地方高职院校的前面。2008年,在宜宾市三年职教攻坚工作会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学院以“组建宜宾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创新职业教育新机制。支持学院联合五粮液集团组建“五粮液技术学院”,探索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与企业的机制,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4)项目建设有多方合作的基础。在政府主导下,学院与地方支柱企业和骨干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五粮液集团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基础,基本形成了政府、学院、五粮液集团“三元联动共同体”。同时学院与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宜宾学院的研究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省内同类院校有共同的改革需求,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有良好的工作关系,可以保障各子课题有效实施。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况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创新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按照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可作如下归类:  (1)体制与机制内涵研究。王昆欣等在《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高职教育体制是指高职院校组织关系和制度特点,是争取外在办学力量的表现方式,包含办学体制、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是高职教育体制的核心。高职院校机制是组织内部关系和作用的方式,包括内部机制、外部机制和交叉融合机制。  (2)体制与机制要素研究。张新记在《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谈》一文中提出:建立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要以质量和效益为其发展导向,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动力,主要解决好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即政府、社会、学校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王毅等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战略与实践》一文中指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域经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要素。  (3)机制体制运行现状研究。王晓微在《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人才培养与就业分割等诸多障碍,造成了管理上的杂乱无章和工作效率低下。运行机制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等问题。  (4)体制与机制影响因素研究。牛亚莉等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及启示》文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都与其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社会要素有着极为复杂和密切的联系。而各国国情是影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根本原因。  (5)体制与机制关系研究。胡立和在《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创新的理论研究》一文中指出: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管理的“硬件”,运行机制是“软件”;管理体制是刚性的,运行机制是柔性的;管理体制是外显的,运行机制是内隐的。管理体制可以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加以解决,而运行机制则靠人对管理体制的“有思想”的操作才能发挥作用。  (6)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研究。施戍杰等在《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与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一是要明确事权,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作用,将地方高职院校上划省级政府主办,要发挥地方政府在管理区域性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二是要规范管理,加速立法和加快制定提供高职教育公共产品服务的具体标准。冉义明等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之路何在》一文中指出:高职教育体制改革应以能力为基础的CBE体制和德国的“双元制”为蓝本。苏志刚在《创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三三模式”,即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高职教育模式。陈大红在《基于就业导向的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路径研究》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路径在于“就业导向下的一主多元”,即“基于就业导向,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二)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方面,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五国具有代表性,如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管理模式、德国的“双元制”(DoubleSystem)办学管理模式、英国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GNVQ)职业教育模式,日本“企业模式”(EnterpriseModel)的职业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管理模式。这些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组织架构设计以教学为中心,关系明确,职责清楚,工作效率高。  (三)现有研究评价  高职学院教育管理研究的总体趋势是由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即研究重点从宏观层面的学校、社会、企业转向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微观层面,研究日益细化。按照研究方法来分,对高职教育管理所用法的研究方法多为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按照研究内容来分,涉及职业教育改革的诸多层面,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制改革、教学模式等;按照研究视角来分,研究大都还只是侧重于教育学这一单方面的研究,部分文献也应用了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视角来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对普遍意义上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所涉及主体要素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二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研究。针对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研究成果较少,对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现状、理论、目标、条件、环境、途径、方法、风险防范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很少。  因此本课题拟对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并为相关同类院校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借鉴,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为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更好地从理念、观念、方法等方面深入思考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理论、模式、环境、条件、途径、手段等,学院与相关政府部门、支柱企业、研究机构、同类院校共同对地方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明晰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的责任,形成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学院办学机制体制创新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形成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新模式,编写《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专著。并为相关同类院校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二)研究路线图  图1-1研究路线图  (三)项目研究内容  1.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理论研究  项目研究的出发点是以理论指导实践,要为地市级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先导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对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必需且尤为重要。本子课题以宜宾市政府、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五粮液集团“三元联动、多方合作”为出发点,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视界入手,并结合政策和法律,寻求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理论支撑,研究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多种创新模式,为创新实践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  从哲学视角对体制创新的主体和客体、创新的价值、创新的理解、创新的理性辨析等角度进行研究;社会学视角则立足教育的社会性,以社会团结、共同体、结构-功能等理论分析体制机制创新的社会基础;教育学视角则从教育的人类视野,多元文化,教育主、客体和教育情境创设,教育的目的与功能,教育的情感、意志、行动,教育信任等角度研究体制机制创新的教育意蕴;管理学视角则从系统论、博弈论、合作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分析体制机制创新的管理模式;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则从组织结构、规模、群体心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研究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规律。  2.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的现状调查  摸清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现状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针对目前体制机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