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转基因飘流

水稻转基因飘流

1星价 ¥62.7 (4.9折)
2星价¥62.7 定价¥12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46624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030466242 ; 978-7-03-046624-2

本书特色

自2002年起,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作者对水稻转基因飘流进行了13年的系统研究,通过大量的多年、多点田间试验,阐明了不同类型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建立了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的普适模型,以南方稻区15个省1270个气象台站记录的水稻开花期连续30年(1981-2010)的气象数据为输入值,利用水稻基因飘流模型计算和预测了我国南方稻区1128个水稻主产县向不育系、常规稻和普通野生稻基因飘流的*大阈值距离(mtd)图集。图集包括我国南方稻区各省的*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图,共计67幅,分省的*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表格共计14张,为转基因水稻的监管与释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调查了海南、广东等地普通野生稻居群与栽培稻相邻种植下的花期相遇情况,结果表明原生境的普通野生稻与相邻的栽培稻在花期和花时上有一定的重叠相遇期。通过人工构建混栽群体(普通野生稻+栽/野转基因飘流后代),进行长期模拟跟踪观测,研究了外源基因飘流至普通野生稻后的命运。尽管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花期有一定程度的相遇,但根据混栽群体中f1植株的逐年消失,以及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比邻种植下长期共存的事实,我们认为在我国南方稻区转基因飘流对普通野生稻风险极小。

内容简介

自2002年起,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作者对水稻转基因飘流进行了13年的系统研究,通过大量的多年、多点田间试验,阐明了不同类型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建立了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的普适模型,以南方稻区15个省1270个气象台站记录的水稻开花期连续30年(1981-2010)的气象数据为输入值,利用水稻基因飘流模型计算和预测了我国南方稻区1128个水稻主产县向不育系、常规稻和普通野生稻基因飘流的*大阈值距离(MTD)图集。图集包括我国南方稻区各省的*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图,共计67幅,分省的*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表格共计14张,为转基因水稻的监管与释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调查了海南、广东等地普通野生稻居群与栽培稻相邻种植下的花期相遇情况,结果表明原生境的普通野生稻与相邻的栽培稻在花期和花时上有一定的重叠相遇期。通过人工构建混栽群体(普通野生稻+栽/野转基因飘流后代),进行长期模拟跟踪观测,研究了外源基因飘流至普通野生稻后的命运。尽管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花期有一定程度的相遇,但根据混栽群体中F1植株的逐年消失,以及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比邻种植下长期共存的事实,我们认为在我国南方稻区转基因飘流对普通野生稻风险极小。

作者简介

裴新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袁潜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胡凝,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中心。 王丰,研究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姚克敏,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贾士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