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中国地理百科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太湖-中国地理百科

¥18.0 (3.6折) ?
1星价 ¥18.0
2星价¥18.0 定价¥49.9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246***(三星用户)

江南的美丽风光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2020-08-11 21:04:2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885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3
  • 出版时间:2015-11-01
  • 条形码:9787510088582 ; 978-7-5100-8858-2

本书特色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太湖》即围绕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及其大部分来水区而展开,该地处于江苏无锡、常州、镇江一带,西靠茅山山脉,南临宜溧山地,境内“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水网稠密,有沿江高亢平原、水网平原、湖荡平原等多种平原河湖地貌。作为江南水网的中心,太湖的进出河道多达200条。此外,湖中岛屿众多,有“太湖七十二峰”之说。本书亦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种种精彩:南部的宜溧山地分布有20万亩竹林,被誉为“华东**竹海”;“烂田三宝”“太湖三白”“长江三鲜”述说着鱼米之乡的物产丰饶;各种府学、私塾、书院历朝不歇,记录着江南水乡的文教兴盛;无锡米市、洞庭商帮是“江南财赋甲天下”的见证;宜兴紫砂、惠山泥人冠绝江南,碧螺春、阳羡茶名满天下……

内容简介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以太湖及其大部分来水区为依据,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太湖流域河道纵横、湖荡散布的地理景观,因水而生、水乡遍布的人文风貌。    呈现鱼米之乡的丰饶物产:“太湖三白”“长江三鲜”“烂田三宝”。    回顾江南水乡开端之地的形成过程,吴文化发祥之处的发展历史。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目录

前言区域地貌示意图 1江南开端之地 2 一 自然地理西高东低 9 / 孤丘散布 9 / 水网密布 10 / 宜溧山地 11 / 宁镇山脉余脉 12 /茅东盆地 12 / 碟形洼地 13 / 沿江高亢平原 13 / 水网平原 13 / 湖荡平原 14 /茅东断裂带 15 / 金坛岩盐矿带 16 / 太湖 16 / 滆湖 16 / 洮湖 17 /长江(谏壁―江阴段) 17 / 江南运河 20 / 丹金溧漕河 21 / 武宜运河 21 / 锡澄运河 22 /锡溧漕河 22 / 溧宜河 23 / 梅雨 23 / 太湖白土 23 / 黄棕壤 24 / 圌山 24 / 和畅洲 24 /顺江洲 26 / 太平洲 27 / 雷公岛 27 / 丹北低山丘陵岗地 28 / 水晶山 28 / 嘉山 29 /练湖平原 29 / 九曲河 29 / 简渎河 30 / 香草河 30 / 泰山水库 30 / 沸井 30 /龙泉山 31 / 舜过山 32 / 横山 32 / 德胜河 32 / 宋剑湖 33 / 磨盘山 33 / 顾龙山 34 /金坛黄土缓岗 34 / 金东高亢平原 35 / 通济河 35 / 钱资荡 35 / 青峰山 36 /伍员山 36 / 丫髻山 36 / 瓦屋山 36 / 六十亩顶 37 / 芝山 38 / 天目湖 38 / 胥溪河 39 /竹箦河 40 / 定山 40 / 花山 40 / 秦望山 41 / 顾山 41 / 黄山 41 / 君山 42 /澄北长江冲积平原 42 / 应天河 43 / 惠山 44 / 嶂山 44 / 雪浪山 45 / 马山半岛 45 /拖山 46 / 鼋头渚 47 / 黄埠墩 47 / 江尖渚 48 / 五里湖 49 / 宛山荡 49 / 梁溪河 50 /长广溪湿地 50 / 天下第二泉 51 / 黄塔顶 51 / 太华山 52 / 铜官山 52 / 白泥山 53 /离墨山 53 / 大贤岭 56 / 宜兴南部溶洞群 56 / 宜兴盆地 59 /“ 三氿五荡” 59 /横山水库 60 / 太华地热 60 / 洞庭东山 61 / 洞庭西山 62 / 石公山 62 / 三山岛 63 /贡山岛 63 / 横山群岛 66 / 宜兴竹海 66 / 龙池山自然保护区 67 / 无锡梅园 68 /顾山红豆树 68 /“ 晋杏唐桂” 70 / 香樟树 70 / 广玉兰 71 / 榉树 71 / 马尾松 72 /太湖芦苇 73 / 兰陵半夏 74 / 孟城荆芥 74 / 无锡杜鹃 75 / 紫薇 75 / 林荫银莲花 76 /上黄动物群 76 / 天然鱼库 77 / 豹猫 78 / 黄鼬 78 / 穿山甲 79 / 草兔 79 / 大山雀 80 /寿带鸟 80 / 太湖鳗鲡 81 / 胭脂鱼 81二 经济地理鱼米之乡 85 /“ 农末俱利” 85 / 太湖古稻作 86 / 精耕细作 87 / 塘浦圩田 87 / 葑田 88 /芙蓉湖围垦 88 / 造船业 89 / 梳篦业 90 / 土布业 90 / 刺绣业 91 / 缫丝业 91 / 砖瓦业 92 /前墅古龙窑 93 / 筱王村古窑群 93 / 常州漕运 94 / 无锡米市 94 / 银钱码头 96 / 洞庭商帮 96 /民族工业发祥地 97 / 清名桥 98 / 文亨桥 99 / 毗陵古驿 99 / 班船 100 / 宜兴煤田 100 /梅岭玉 100 / 太湖石 100 / 斧劈石 101 / 无锡艺兰 102 / 标糯米 102 / 太湖莼菜 103 /太湖藕 103 /“ 烂田三宝” 103 / 溧阳水芹 104 / 宜兴百合 104 / 板栗 105 / 四角菱 105 /金坛红香芋 106 / 碧螺春 106 / 阳羡茶 107 / 天目湖云雾茶 108 / 无锡水蜜桃 108 /洞庭红橘 108 / 白沙枇杷 109 / 太湖猪 109 / 太湖鹅 110 / 梅鲚鱼 110 /“ 太湖三白” 111 /“长江三鲜” 112 / 中华绒螯蟹 112 / 太湖珍珠 113 / 宜兴紫砂 114 / 惠山泥人 114 /金坛刻纸 115 / 南山竹根雕 116 / 常州留青竹刻 116 / 无锡竹刻 116 / 乱针绣 117 /封缸酒 117 / 太湖船菜 118 / 无锡肉骨头 119 / 小笼包 119 / 清水油面筋 120 / 豆炙饼 120 /常州芝麻糖 121 / 江阴马蹄酥 121三 历史地理吴越民系 125 / 移民江南 125 / 泰伯奔吴 125 / 季子躬耕于延陵 126 / 黄歇封于江东 127 /毗陵建都 127 / 夫椒之战 128 / 常州之战 128 /“ 江阴八十一日” 129 /“ 紫石英号事件” 130 /丹阳 130 / 宜兴 130 / 无锡 131 / 三山岛遗址 132 / 祁头山遗址 132 / 西溪遗址 133 /神墩遗址 133 / 三星村墓地 135 / 圩墩聚落群 135 / 磨盘墩石器制造场 136 /高城墩高台墓地 136 / 寺墩祭坛 137 / 佘城 137 / 淹城 137 / 阖闾城遗址 139 / 土墩墓 140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 141 / 合剌普华墓 141 / 黄山炮台 142 / 圌山炮台 143 / 国山碑 143 /丹阳南朝帝陵石刻 144 / 甓桥淳化阁帖石刻 144 / 晴山堂石刻 145 / 中和铜钟 145 /荡口古镇 145 / 陆巷古村 146 / 水弄堂 147 / 无锡荣巷 150 / 青果巷 150 / 杨桥老街 151 /杨湾古街 151四 文化地理人口密集 155 / 太湖渔民 155 / 江南水乡民居 156 / 石砌码头 157 / 昭嗣堂 157 / 钦使第 158 /藤花旧馆 158 / 东山秋官第 159 / 太平天国辅王府 159 / 东山雕花大楼 160 /“萝卜干作下酒菜” 161 / 东乡羊肉 162 / 糟扣肉 162 / 宜兴乌饭 162 / 过十字街 163 /“吃讲茶” 163 / 三朝面 164 / 送“黄秧包” 164 / 春节祝寿 164 / 黄明节 164 /“ 歇六月” 165 /“六月六,狗淴浴” 165 / 祭禹王 166 / 无锡纸马 166 / 东山猛将会 167 / 北划龙舟 168 /惠山寺 168 / 天宁寺 169 / 妙光塔 171 / 清凉寺 171 / 紫金庵 172 / 祥符寺 173 / 崇安寺 173 /无锡三里桥天主堂 174 / 泰伯庙 174 / 万绥东岳庙 175 / 万善塔 176 / 惠山祠堂群 177 /江阴学政衙署 177 / 东林书院 178 / 常州府学 179 / 红梅阁 179 / 寄畅园 180 / 近园 181 /蠡园 181 / 适园 182 / 锡剧 183 / 丹剧 183 / 吴歌 183 / 天宁寺梵呗唱诵 184 / 无锡道乐 184 /常州道情 185 / 江南丝竹 185 / 泓口丝弦 186 / 太平军锣鼓 187 / 金坛抬阁 188 / 跳幡神 188 /男欢女嬉 189 / 谈庄秧歌灯 189 / 万绥猴灯 190 / 九狮舞 191 / 阳湖拳 191 /董永和七仙女 192 /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2 / 文教兴盛 193 / 常州学派 193 / 阳湖文派 194 /常州词派 194 / 毗陵诗派 195 / 武进画派 195 / 孟河医家 195 / 宜兴周氏 196 / 无锡钱氏 197 /顾恺之 197 / 李绅 198 / 李纲 198 / 倪瓒 199 / 徐霞客 199 / 阿炳 200 / 徐悲鸿 200 /赵元任 201 / 华罗庚 202 / 吕叔湘 203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短评曾经听说过太湖有“三十六溇、七十二明峰、七十二礁石、一百零八港汊、三万六千顷湖面”,本来并不理解这些方士式数字的意义,后来读了《太湖》这本书后,才知道一些口耳相传的地理知识并非空穴来风。长评乍看一下书名,以为书中的内容会类似互联网一样,只是讲到太湖是中国*大的淡水湖之一,太湖流域如何富庶,太湖文化如何丰富诸如此类的科普知识。出乎意料的是,书中所说的完全超过我过去对太湖的认识。读完此书后,所理解的太湖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它原是一个浅海海湾,在古长江和古钱塘江的泥沙不断淤积下,这里形成了自然堤,古太湖由此形成。古太湖随后的成长还要依靠附近三大山脉的水源,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和天目山脉的山水,与长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太湖,这些水源流出太湖后,随后又在湖的东部形成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这片水域形成的河网平原带来了千百年来江南水乡的繁荣。书中还提到太湖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地理概念。这里原来是良渚古国的诞生地,中国*早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之一良渚文化就是在太湖流域出现,该文化类型*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玉器。后来到了中原发展时期,太湖与许多江南地区一样,进入了冬眠时期,虽然会偶然出现一些泰伯奔吴、吴越相争的风波,但是太湖在早期中国古代历史舞台缺乏影响。直到江南开发拉开了序幕,太湖接纳了大批北方难民,他们带来发达的中原文化以及异族文化,与太湖当地土著吴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今天独具特色的太湖文化。当然书中的内容其实也是颇有争议的,如太湖的形成有许多说法,泥沙沉积说一种,后人还认为太湖有可能是陨石冲击地球表层而形成深坑;另外,自然地理章较多地以提到是孤丘,其实太湖的河湾港汊也是比较出名的。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