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59034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16-05-01
  • 条形码:9787555903499 ; 978-7-5559-0349-9

本书特色

  ★天下**刊:《新青年》。100周年纪念版。  ★一份唤醒沉睡中国的名刊,一轮20世纪壮丽的精神日出——凡追求进步之青年不可不读《新青年》  ★由《新青年》研究专家——张宝明先生倾力主编,版本精益求精,值得信任  ★由荣获三届“中国*美的书”书籍设计师——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古朴典雅,值得收藏  ★本套书为简体横排,内容共分十个专题类编成辑,分别为政治、哲学、思潮、青年妇女、文学、文学批评、文化教育、文字、翻译、随感等10卷。   《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现传本渐稀,得此重印本,使研讨吾国人*近思想有所依据。甚可喜也。  一一蔡元培(为1935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重印《新青年》题词)  《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运动,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我们当日编辑作文的一班朋友,往往也不容易书藏全份,所以我们欢迎这回《新青年》的重印。  一一胡适(为1935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重印《新青年》题词)  像春雷初动一般,《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冲出了封建的堡垒,确实感到自己是那时代的青年了  一一杨振声(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  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  一一鲁迅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次*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  一一周策纵(美国著名华裔学者)

内容简介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运动中*具时代影响和历史影响的名刊。我们特别推出《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  目前这套新文化元典丛书(普及版)(10卷),按照内容编排成辑,本书是其中的一卷。《新青年思潮卷》收入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胡适、蔡元培等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的文章。在内忧外患之中,他们率先译介西方各种思潮,关于信仰、生死、新旧等人生问题,企图从思想方面对国人进行启蒙,以重焕国家新生。名篇荟萃,思想犀利厚重,乃进步青年不可不读之经典。

目录


展开全部

节选

  抵抗力  陈独秀  一、抵抗力之谓何  “天道远,人道迩。天道恶,人道善。”吾人眼前之正路,取径乎迩而不迷其远,尽力乎善以制其恶而已!宇宙间一切生灭现象,吾人觉性之所能知,能力之所可及,此人道也;其生灭之本源,吾人所未知也,自然也,此天道也。老聃曰:“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天道,其事虽迩,其意则远,循乎自然。万物并处而日相毁,雨水就下而蚀地,风日剥木而变衰,雷雹为殃,众生相杀,孰主张是?此老氏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故曰“天道恶”。众星各葆有其离力而不相并,万物各驱除其灾害而图生存。人类以技术征服自然,利用以为进化之助,人力胜天,事例*显。其间意志之运用,虽为自然进动之所苞,然以人证物,各从其意志之欲求以与自然相抗,而成败别焉,故曰“人道善”。兹所谓“人道”者,非专为人类而言,人类四大之身,亦在自然之列。惟其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之意志,万类所同,此别于自然者也。自然每趋于毁坏,万物各求其生存。一存一毁,此不得不需于抵抗力矣!抵抗力者,万物各执着其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之意志,以与天道自然相战之谓也。  二、抵抗力之价值  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优胜劣败,理无可逃,通一切有生、无生物。一息思存,即一息不得无抵抗力,此不独人类为然也。行星而无抵抗力,已为太阳所吸收;植物而无抵抗力,则将先秋而零落;禽兽而无抵抗力,将何以堪此无宫室、衣裳之生活?人类之生事愈繁,所需于抵抗力者尤巨。自生理言之,所受自然之疾病,无日无时无之。治于医药者,只十之二三;治于自身抵抗力者,恒十之七八。自政治言之,对外而无抵抗力,必为异族所兼并。对内而无抵抗力,恒为强暴所劫持。抵抗力薄弱之人民,虽尧舜之君,将化而为桀纣;抵抗力强毅之民族,虽路易拿翁之枭杰,亦不得不勉为华盛顿,否则身戮为天下笑耳。自社会言之,群众意识,每喜从同恶德污流,惰力甚大,往往滔天罪恶;视为其群,道德之精华,非有先觉哲人力抗群言,独标异见,则社会莫由进化。自道德言之,人秉自然,贪残成性,即有好善利群之知识,而无抵抗实行之毅力,亦将随波逐流,莫由自拔。矧食色根诸天性,强言不欲,非伪即痴,然纵之失当,每为青年堕落之源,使抗欲无力。一切操行、一切习惯,悉难趣诸向上之途,而群己之乐利,胥因以破坏。审是人生行径,无时无事不在剧烈战斗之中,一旦丧失其抵抗力,降服而已!灭亡而已!生存且不保,遑云进化!盖失其精神之抵抗力,已无人格之可言;失其身体之抵抗力,求为走肉行尸,且不可得也!  三、抵抗力与吾国民性  吾国衰亡之现象,何只一端?而抵抗力之薄弱,为*深、*大之病根!退缩苟安,铸为民性,腾笑万国,东邻尤肆其恶评。*近《义勇青年杂志》所载《支那之民族性与社会组织》文中,有言曰:  彼等但求生命财产之安全,其国土之附属何国,非所注意。其国为历代易姓革命之国也,其国王之为刘氏或李氏,乃至或英、或俄、或法,一切无所容心,所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言,*足表示彼等之性格。彼等所愿者,租税少、课役稀、文法不繁而已。数千年来,所谓为政者,设种种文法,夺百姓之钱,以肥私腹,而百姓之利害休戚,不置眼中,终至官贼同视。彼等于个人眼前利益以外,决不喜为之。政治上之抗争,宁目为妨害产业之绝大非行。政治之良否是非,一般人民绝不闻问,彼等但屈从强有势力者而已……(中略)支那今日之醒觉,不过一部分外国留学生,而一般国民,深以政争妨害自身产业为彼等心中**难堪之痛苦。若夫触世界之潮流,促醒其迷梦,使知国家为何物,民权为何物,自由为何物,其日尚远也!  日人此言,强半属于知识问题者,犹可为国人恕,惟其“屈从强有势力者”一言,国人其何以忍受?然征诸吾人根性,又何能强颜不承?呜呼!国人倘抛置抵抗力,惟强有势力者,是从世界强有势力者多矣!盗贼外人,将非所择,厚颜苟安,真堪痛哭矣!呜呼!国人须知奋斗乃人生之职,苟安为召乱之媒!兼弱攻昧,弱肉强食,中外古今,举无异说。国人而抛置抵抗力,即不啻自署奴券,置身弱昧之林也。举凡吾之历史、吾之政治、吾之社会、吾之家庭,无一非暗云所笼罩。欲一一除旧布新,而不为并世强盛之民所兼、所攻、所食,固非冒万险、排万难,莫由幸致。以积重难返之势,处竞争剧烈之秋,吾人所需抵抗力之量,较诸今日之欧战,理当无减有增,而事象所呈,适得其反。愚昧无知者无论矣,即曲学下流、合污远祸、毁节求容者,亦尚不足深责。吾人所**痛心者,乃在抵抗力薄弱之贤人君子。其始也,未尝无推倒一时之概,澄清天下之心。然一遇艰难,辄自沮丧。上者愤世自杀;次者厌世逃禅;又其次者嫉俗隐遁;又其次者酒博自沉。此四者,皆吾民之硕德名流而如此消极、如此脆弱、如此退葸、如此颓唐,驯致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天地易位。而亡国贱奴,根性薄弱,真乃铁案如山矣!或谓“今俗浇薄,固如此也”,而征之在昔,耦耕之徒,目孔、墨为多事;汉、明之灭,或归罪于党人;历代国变,义烈之士,亦不过慷慨悲歌、闭门自杀而已。杨雄、蔡邕文学盖世,而贬节于王、董;谯周、冯道,士林所不齿也,而少年操行,俱见重于乡党;洪承畴初未尝无殉国之志,而卒为清廷厚禄美色所动;曹操、秦桧之为巨奸大恶,妇孺所知也,而操相济南、桧为御史时,不可谓非正人君子。由是而知吾国社会恶潮流势力之伟大,与夫个人抵抗此恶潮流势力之薄弱,相习成风,廉耻道丧,正义消亡,乃以铸成今日卑劣无耻、退葸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呜呼!悲哉!亡国灭种之病根,端在斯矣!  四、国人抵抗力薄弱之原因及救济法  披荆斩棘,拓此宏疆!吾人之祖先,若绝无抵抗力,则已为群蛮所并吞。而酿成今日之罢弱现象者,其原因盖有三焉:一曰学说之为害也。老尚雌退,儒崇礼让,佛说空无。义侠伟人,称以大盗;贞直之士,谓为粗横。充塞吾民精神界者,无一强梁敢进之思。惟抵抗之力,从根断矣!一曰专制君主之流毒也。全国人民,以君主之爱憎为善恶,以君主之教训为良知。生死予夺,惟一人之意是从。人格丧亡,异议杜绝。所谓纲常大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而民德、民志、民气,扫地尽矣!一曰统一之为害也。列邦并立,各自争存,智勇豪强,犹争受推重。政权统一,则天下同风,民贼独夫,益无忌惮。庸懦无论矣!即所谓智勇豪强,非自毁人格,低首下心,甘受笞挞,奉令惟谨,别无生路。“臣罪当诛,天王圣明。”至此则万物赖以生存之抵抗力,乃化而为不祥之物矣。并此三因,造成今果。吾人而不以根性薄弱之亡国贱奴自处也,计惟以“热血汤”涤此三因,以造成将来之善果而已。拿破仑有言曰:“‘难’字、‘不能’字,惟愚人字典中有之,法兰西人所不知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鼐尔孙曰:“吾不识世间有可畏之事。”乃木希典有言曰:“训练青年,当使身心悉如钢铁!”卡内基有言曰:“遇难而退,遇苦而悲者,皆无能之人也。”岩崎氏者,以穷汉而成日本之**富豪,其死也,卧病数十日,未尝一出呻吟之声。美利坚力战八年而独立,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此皆吾民之师资。幸福事功,莫由幸致。世界一战场,人生一恶斗!一息尚存,决无逃遁苟安之余地。处顺境而骄,遭逆境而馁者,皆非豪杰之士也,外境之降虏已耳!  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

作者简介

  张宝明,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级人选,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尤其是20世纪思想史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出版社出版学术论著。编著有《回眸》《多维视野下的研究》《文言与白话》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