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与永恒-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

生命与永恒-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

1星价 ¥19.8 (5.5折)
2星价¥19.8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5316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94
  • 出版时间:2016-08-01
  • 条形码:9787564531652 ; 978-7-5645-3165-2

内容简介

  在本体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提出作为终ji存在的理与梵的存在;在心性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认为终  极存在存在于个人之中,而修养论部分展示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各自不同的找回终ji存在的方式。而实现了与终ji存在的合一,理学与吠檀多哲学也就都达到了它们各自的目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合一。全书围绕终ji存在、实现终ji存在展开,显示了理学和吠檀多哲学在自然的观念、人的观念、心的观念、身体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生死的观念等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目录

笫一编本体论

**章理与梵

**节生与无生

第二节实与虚

第二章万物之本

**节绝对一元论与相对一元论

第二节现实世界与终极存在

笫二编心性论

第三章性与*高我

**节本初的善

第二节气蔽与附托

第四章性与心

**节心体

第二节心的发动

第五章心与身

……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二节 气蔽与附托  恶是什么?恶只是对善的误读。爱是生命均衡燃烧时所发出的淡蓝色的火焰,恨是生命的伸展受到阻碍时发出的红黑色的火焰,它们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恶是相对于正性的存在而言的负性的存在,实际上没有一种叫作“恶”的东西,就像实际上没有黑暗,黑暗是光明太少、少到人觉不出光的存在的状态;实际上没有寒冷,寒冷是热量较少、少到不够温暖人的状态。  理的世界中有方形之理,但是却没有“不方”这个理,“不方”是相对于“方”的一种负性的存在,是由于方形没有依照方之理而产生的,是方之理在气中的缺失造成的,宇宙间不会先有一个“不方”之理,然后按照这“不方”之理去产生许多不方的方,“不方”是相对于“方”的不完备,是恶,说起不方总是相对于方来说的。如果人的一条肢体残废了,这是恶,但是,这是相对于完好的肢体而说的,是与完好的肢体相比这一个肢体显得不够完好,也就是说,它没有充分显现出完好肢体所应具有的理,但是,这个肢体多少还要依照它的理,如果它完全不依照了,它也就不存在了,说不上完好不完好。每当恶出现时,就意味着本来的理的缺失,这一事物没有完全依照它的理就是恶,可是,一种事物不能完全不依照它的理,完全不依照,这事物就不能存在了,就化为虚无了,恶是对本来的存在状态的破坏。理的世界是绝对的善,灾难、丑恶、污秽、残忍等在理的世界中都是不存在的,没有与它们相对的理,就像没有“不方”之理那样,这些都是由于和平、美好、仁义被破坏了而出现的。一个本来应该有仁义的人缺少了仁义,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残忍的人,可是,他不能完全没有仁义,孟子说,即使再残忍的人心里也还有善念,只是他缺少仁义的程度让人震惊,于是,他就成了残忍的人。一个不道德的人是由于道德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才被叫作不道德的人,可是,他不能完全地没有一点道德,人们说他不道德时也是以道德为标准、相对于道德而说的,说他不符合道德,没有一个真实的“不道德”。  既然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梵,除了梵没有别的东西,那么所有的力量都应当是梵的力量,即使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东西也是,误认绳子为蛇、误认海市蜃楼为真景固然是不好的,可是,蛇本身就是绳子,海市蜃楼本身也就是沙漠之影,梵就是宇宙本身,只是人们将它误认为宇宙。*为修道人所排斥的欲望就是向神伸出的手臂,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本身就表明人需要梵、只需要梵,无止境的欲望说明世上任何东西也不能满足人,只有与无限合一才能给人满足和幸福感。可是,人将无限误认成了身体、精神等物,于是人才会一再追求这些东西,人们的好色、贪婪、贪生怕死*终都是对梵的追求,只是用错了方式。人的贪婪是无止境地攫取,这是一种无限地扩大自己的愿望,它表明人想突破自己有限的躯壳,这还是对无限的、无我的追求,是在黑暗中喑哑者的对梵的渴望,就像岩石中的各种基本粒子的运动是渴望着要成为生命那样,*终它还是对神的向往。没有什么是坏的,坏只是由于人误用了好。  ……

作者简介

  魏艳枫,河南洛阳人,1980年12月16日生,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发表文章14篇,主持厅级项目两项,参与国家项目一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