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320610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4
  • 出版时间:2016-07-01
  • 条形码:9787303206100 ; 978-7-303-20610-0

本书特色

在当今新旧媒介相互竞争与融合的时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置于特殊的媒介环境之中。而旨在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通识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也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探讨及实践推广活动。于翠玲、刘斌编写的《大学生媒介文化素养概论》针对大学生(大学程度的读者)的特点,明确提出“媒介文化素养”的概念,将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拓展到综合的文化层面,将媒介文化知识作为个人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帮助大学生从跨学科角度进入媒介文化研究的领域。
本教材绪论部分参考西方媒介理论,介绍媒介、媒介世界、媒介文本等关键术语,涉及媒介对整个媒介环境、文化系统的影响等知识点。
**部分以媒介类型为线索划分章节,包括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视听媒介(电影、电视)、新媒介(互联网、手机等互动媒介),每一章分别论述特定媒介的具体特征及其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动态;紧密结合中国当今出现的媒介事件及典型案例,分析其文化传播效应等问题。
第二部分是专题,借鉴西方大众传播研究、文化研究等理论,从宏观角度论述媒介文化的总体特征,揭示媒介与政治、媒介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述媒介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介道德和法规等问题。

内容简介

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多种媒介信息的社会环境里,经常会遇到如何认识媒介特征、如何解读媒介产品、如何分析媒介事件的问题。媒介素养也是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能力。本书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涉及对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新媒介等媒体的阐述,也有对媒介与经济、媒介与政治、媒介与文化、媒介与国际传播、媒介与传播规范等问题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目录

**章 媒介文化素养与媒介教育 **节 有关媒介文化的关键术语 一、媒介 二、媒介世界 三、媒介文本 第二节 媒介素养与媒介教育的内涵及其拓展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拓展 二、媒介教育的理念及其拓展 第三节 中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教育 一、中国当今媒介环境的特点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三、基于“媒介文化素养”的思路和框架第二章 书籍媒介 **节 从媒介历史看书籍的文化价值 一、书籍的媒介特征及其演变 二、书籍在媒介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当代媒介环境中的书籍出版业 一、书籍出版业的变革 二、书籍出版的数字化 第三节 传统阅读的文化价值 一、传统阅读能力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二、人文阅读有助于提升人格境界 三、“国学”阅读与文化认同第三章 报纸媒介 **节 报纸的媒介特征及发展历程 一、报纸作为新闻纸的诞生 二、中国报业体制的变革 三、传统报纸与新媒介的融合 第二节 报纸的内容构成及其制约因素 一、报纸的内容构成 二、报纸内容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报纸的文献特征及解读方法 一、报纸的文献特征 二、报纸文献的历史价值 三、报纸文献的综合解读第四章 杂志媒介 **节 杂志的产生及发展历史 一、杂志的由来及定义 二、我国近代的杂志 三、我国现代杂志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杂志的传播特征及社会功能 一、杂志的基本类型 二、杂志的特征 三、杂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杂志的发展趋势及价值利用 一、杂志的发展趋势 二、杂志的价值利用-第五章 电影媒介 **节 电影的媒介特征及历史演变 一、电影的综合媒介特征 二、媒介技术与电影进化史 三、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电影产业的运作模式 一、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模式 二、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融合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微电影” 第三节 电影解读与电影文化 一、电影欣赏与解读 二、电影的文化融合功能第六章 电视媒介 **节 电视的历史与发展 一、电视的历史 二、电视在当今时代的发展 第二节 电视的媒介特征 一、电视的传播要素 二、电视节 目生产的模式化 第三节 电视节 目与社会生活 一、图景还是现实——媒介事件的呈现 二、表演还是生活——真人秀节 目的制作 三、电视与流行文化第七章 互联网新媒介 **节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及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的诞生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互联网的媒介特性及传播模式 一、互联网媒介的特性 二、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 三、互联网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 网络媒介传播的社会效应及新媒介素养 一、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 二、网络暴力与网络欺凌 三、网络成瘾现象第八章 手机新媒介 **节 手机与媒介生态的改变 一、新媒介与手机 二、由手机短信开始的信息革命 三、手机对媒介生态的重构 第二节 手机媒介的传播模式 一、传播关系多元化 二、传播层级消弭化 三、传播环境私密化 四、传播效果削减化 第三节 手机媒介传播的社会效应及新媒介素养 一、手机媒介传播的社会效应 二、手机新媒介使用群体与新媒介素养第九章 媒介与文化 **节 文化传媒化与媒介文化 一、文化及其复杂内涵 二、当代文化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理解媒介文化现象的多元化途径 一、媒介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与媒介文化 第三节 媒体奇观与消费社会 一、奇观与媒体奇观 二、奇观逻辑与消费社会 三、《超级女声》:当代媒体奇观的一个案例第十章 媒介与政治 **节 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一、媒介和政治互动与博弈的历史 二、政治对媒介的控制与利用 三、媒介对政治控制的反抗 第二节 媒介与中国政治文化 一、古代政治传播机制与政治文化 二、报刊媒介的发展与近代政治变革 第三节 新媒介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 一、互联网媒介改变舆论格局 二、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方式 三、公民网络参政与政府积极作为 第十一章 媒介与经济 **节 媒介与市场的关系 一、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二、媒介的双重属性 三、媒介的市场化 第二节 传媒产业与产业链 一、传媒产业的定义 二、传媒产业的特性 三、传媒产业链 第三节 媒介与广告 一、广告的定义与特点 二、广告对传媒运作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与广告说服第十二章 媒介与国际传播 **节 国际传播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一、国际传播的概念 二、国际传播的特点 三、国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 国际传播的发展与动态 一、国际传播的发展 二、国际传播的新动态 三、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 解读国际传播的文化现象 一、认识国际传播对中国的报道 二、理解中国的国际文化传播 三、大学生参与国际传播活动第十三章 媒介与传播规范 **节 新闻传播的规范 一、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 二、新闻传播的政策规范 三、新闻传播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 新闻媒体的传播失范现象分析 一、金钱对新闻的侵蚀:“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 二、违背职业道德:制造虚假新闻 三、不当报道:背离新闻伦理 第三节 自媒体时代普通公民的传播规范 一、对网络传播的法律限制 二、对网络犯罪的制裁 三、网民自律意识与行为规范后记**章 媒介文化素养与媒介教育 **节 有关媒介文化的关键术语 一、媒介 二、媒介世界 三、媒介文本 第二节 媒介素养与媒介教育的内涵及其拓展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拓展 二、媒介教育的理念及其拓展 第三节 中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教育 一、中国当今媒介环境的特点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三、基于“媒介文化素养”的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书籍媒介 **节 从媒介历史看书籍的文化价值 一、书籍的媒介特征及其演变 二、书籍在媒介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当代媒介环境中的书籍出版业 一、书籍出版业的变革 二、书籍出版的数字化 第三节 传统阅读的文化价值 一、传统阅读能力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二、人文阅读有助于提升人格境界 三、“国学”阅读与文化认同 第三章 报纸媒介 **节 报纸的媒介特征及发展历程 一、报纸作为新闻纸的诞生 二、中国报业体制的变革 三、传统报纸与新媒介的融合 第二节 报纸的内容构成及其制约因素 一、报纸的内容构成 二、报纸内容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报纸的文献特征及解读方法 一、报纸的文献特征 二、报纸文献的历史价值 三、报纸文献的综合解读 第四章 杂志媒介 **节 杂志的产生及发展历史 一、杂志的由来及定义 二、我国近代的杂志 三、我国现代杂志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杂志的传播特征及社会功能 一、杂志的基本类型 二、杂志的特征 三、杂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杂志的发展趋势及价值利用 一、杂志的发展趋势 二、杂志的价值利用- 第五章 电影媒介 **节 电影的媒介特征及历史演变 一、电影的综合媒介特征 二、媒介技术与电影进化史 三、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电影产业的运作模式 一、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模式 二、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融合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微电影” 第三节 电影解读与电影文化 一、电影欣赏与解读 二、电影的文化融合功能 第六章 电视媒介 **节 电视的历史与发展 一、电视的历史 二、电视在当今时代的发展 第二节 电视的媒介特征 一、电视的传播要素 二、电视节 目生产的模式化 第三节 电视节 目与社会生活 一、图景还是现实——媒介事件的呈现 二、表演还是生活——真人秀节 目的制作 三、电视与流行文化 第七章 互联网新媒介 **节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及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的诞生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互联网的媒介特性及传播模式 一、互联网媒介的特性 二、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 三、互联网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 网络媒介传播的社会效应及新媒介素养 一、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 二、网络暴力与网络欺凌 三、网络成瘾现象 第八章 手机新媒介 **节 手机与媒介生态的改变 一、新媒介与手机 二、由手机短信开始的信息革命 三、手机对媒介生态的重构 第二节 手机媒介的传播模式 一、传播关系多元化 二、传播层级消弭化 三、传播环境私密化 四、传播效果削减化 第三节 手机媒介传播的社会效应及新媒介素养 一、手机媒介传播的社会效应 二、手机新媒介使用群体与新媒介素养 第九章 媒介与文化 **节 文化传媒化与媒介文化 一、文化及其复杂内涵 二、当代文化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理解媒介文化现象的多元化途径 一、媒介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与媒介文化 第三节 媒体奇观与消费社会 一、奇观与媒体奇观 二、奇观逻辑与消费社会 三、《超级女声》:当代媒体奇观的一个案例 第十章 媒介与政治 **节 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一、媒介和政治互动与博弈的历史 二、政治对媒介的控制与利用 三、媒介对政治控制的反抗 第二节 媒介与中国政治文化 一、古代政治传播机制与政治文化 二、报刊媒介的发展与近代政治变革 第三节 新媒介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 一、互联网媒介改变舆论格局 二、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方式 三、公民网络参政与政府积极作为 第十一章 媒介与经济 **节 媒介与市场的关系 一、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二、媒介的双重属性 三、媒介的市场化 第二节 传媒产业与产业链 一、传媒产业的定义 二、传媒产业的特性 三、传媒产业链 第三节 媒介与广告 一、广告的定义与特点 二、广告对传媒运作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与广告说服 第十二章 媒介与国际传播 **节 国际传播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一、国际传播的概念 二、国际传播的特点 三、国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 国际传播的发展与动态 一、国际传播的发展 二、国际传播的新动态 三、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 解读国际传播的文化现象 一、认识国际传播对中国的报道 二、理解中国的国际文化传播 三、大学生参与国际传播活动 第十三章 媒介与传播规范 **节 新闻传播的规范 一、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 二、新闻传播的政策规范 三、新闻传播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 新闻媒体的传播失范现象分析 一、金钱对新闻的侵蚀:“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 二、违背职业道德:制造虚假新闻 三、不当报道:背离新闻伦理 第三节 自媒体时代普通公民的传播规范 一、对网络传播的法律限制 二、对网络犯罪的制裁 三、网民自律意识与行为规范 后记 信息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于翠玲,女,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编辑学会会员,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朱彝尊(词综)研究》《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现代出版信息检索》等书,参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文明史》《普通编辑学》等书,主编《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教师与媒介教育导论》等书,发表有关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信息学、中国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史的学术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