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后文丛: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

包邮博士后文丛: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

¥42.8 (7.4折) ?
1星价 ¥42.8
2星价¥42.8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4935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149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030493583 ; 978-7-03-049358-3

内容简介

《村域发展机理与资源环境效应--不同类型地区的案例研究/博士后文库》是作者李裕瑞近年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典型村镇开展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意在着力探讨村域发展过程及其机理、村庄综合整治与资源优化配置、乡村发展政策评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村域发展与建设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参与式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机理与效应研究、西部山地丘陵区宏观政策转型的地方响应与效应。本书以地理学经典的“格局一过程一机理一效应”为研究主线,注重发挥多学科交叉、多要素集成、多案例融合的优势。资料翔实、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可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发展政策创新等提供参考依据。本书可供从事人文经济地理、农村发展、资源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和关注农村发展的相关人员及实践工作者参考。

目录

《博士后文库》序言前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乡村发展差异增大,协调发展呼声渐高1.1.2 资源环境压力骤增,亟须推进整治配置1.1.3 村域发展意义重大,相关研究仍待加强1.2 概念辨析1.2.1 村域与村域发展1.2.2 村域发展机理1.2.3 村域发展效应1.3 相关进展1.3.1 农村发展理论1.3.2 村域发展机理1.3.3 村域发展效应1.3.4 简要评述1.4 理论基础1.4.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1.4.2 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理论1.4.3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1.4.4 社会网络理论1.5 研究方案1.5.1 研究内容1.5.2 研究区域1.5.3 研究方法1.5.4 总体框架 第二章 我国村域发展与建设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2.1 村域数量动态变化及省际差异2.1.1 行政村和自然村数量的动态变化2.1.2 行政村和自然村数量变化的省际差异2.2 村落分布的空间特征和类型特征2.2.1 行政村数量分布的县域格局2.2.2 黄淮海地区村落分布的空间特征2.2.3 黄淮海地区村落分布的类型特征2.2.4 现状格局视域下的乡村重构探讨2.3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投资的区域差异2.3.1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累计投资的省际差异2.3.2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的城乡差异动态2.3.3 因地制宜加强乡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4 县域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格局特征2.4.1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2.4.2 乡村发展水平的格局特征2.4.3 乡村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2.5 小结第三章 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3.1 引言3.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3.3 结果与分析3.3.1 村域发展的动态过程3.3.2 村域发展的影响因素3.3.3 村域转型发展的共性特征3.3.4 村域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3.3.5 村域转型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优化模式3.4 小结第四章 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4.1 引言4.2 理论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4.2.1 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变化4.2.2 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4.3 案例研究:大城市郊区的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4.3.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4.3.2 村域转型发展的过程特征4.3.3 村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变化4.3.4 村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变化4.3.5 资源环境效应优化调控的特征及机理4.3.6 大城市郊区资源节约一环境友好型村域发展途径思考4.4 小结第五章 参与式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机理与效应研究——以河南省郸城县赤村和王村为例5.1 引言5.2 农村空心化进程中的土地综合整治与社区复兴5.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5.4 空心村整治的过程与效应之案例一:赤村5.4.1 问题呈现5.4.2 战略决策与规划5.4.3 行动5.4.4 效果5.5 空心村整治的过程与效应之案例二:王村5.5.1 契机5.5.2 规戈5.5.3 行动5.5.4 效果5.6 赤村和王村空心村整治的主要经验5.6.1 村民的切身需求是空心村整治的内发动力5.6.2 村庄能人对内外部需求的激发与整合是整治得以成功的关键5.6.3 村域社会资本是增进信任、达成共识的重要整合力5.6.4 政府的适当扶持起到了积极作用5.7 赤村和王村空心村整治的适应性和障碍点5.7.1 适应性5.7.2 障碍点5.8 小结第六章 西部山地丘陵区宏观政策转型的地方响应与效应——以四川省隆昌县李村为例6.1 引言6.2 理论背景6.3 研究方法与数据6.4 新中国建立以来李村的村域发展历程6.4.1 1949-1982年: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传统农业带动村域发展6.4.2 1983-1999年:资源开采、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带动村域发展6.4.3 2000年以来:多元化发展阶段6.5 宏观政策、地方响应及其乡村系统效应6.5.1 西部大开发6.5.2 退耕还林6.5.3 农业生产支持6.5.4 新农村建设6.6 讨论6.7 小结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7.1 主要结论7.1.1 我国村域发展与建设的多尺度时空格局7.1.2 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发展的特征与机理7.1.3 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调控7.1.4 农区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机理与效应7.1.5 西部山地丘陵区乡村对宏观政策的响应7.2 乡村发展常态化机制探讨7.2.1 自我发展机制7.2.2 反哺互动机制7.2.3 和谐公平机制7.3 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建议7.3.1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7.3.2 着力加强相关主体的意识和能力建设7.3.3 逐步建立和完善参与式乡村发展机制7.3.4 深入开展相关政策与体制的创新实践7.4 研究展望7.4.1 继续深化村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7.4.2 着力开展中心村镇发展的地理学研究7.4.3 加强乡村发展新情况与新问题的研究参考文献编后记彩图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