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

¥14.1 (2.9折) ?
1星价 ¥20.1
2星价¥20.1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16725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7
  • 出版时间:2016-11-01
  • 条形码:9787564167257 ; 978-7-5641-6725-7

本书特色

柴彦威、肖作鹏、刘天宝、塔娜等*的《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是中国城市地理学界有关城市单位研究的专*,试图从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视角出发,回答为什么做单位研究、什么是单位研究、如何做单位研究,以及单位研究的理论出口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全书主要介绍单位制度的原型及其在中国扩展应用的逻辑与实践,“去单位化”在制度、空间、社会与治理层面上的背景、表现与过程,新单位主义的提出过程、概念框架、治理设计与规划路径,以及对单位研究提出的新理论展现。
本书可供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与参考。

内容简介

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的基本组织和空间单元,主导了当时的城市运行并形成了强大的历史惯性,成为转型期形塑中国城市的基本力量之一。本书将单位视作理解中国城市转型的钥匙,从空间-社区-居民的视角透视中国城市的转型。内容包括单位空间的结构、形变及其机理、单位社区的杂化、管理转型、居民的迁居行为及日常行为变迁等。

目录

总序 前言 1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视角 1.1 中国城市研究的多种视角 1.1.1 现代化视角 1.1.2 世界体系视角 1.1.3 社会主义转型视角 1.1.4 行为主义方法视角 1.1.5 中国城市研究视角的新需求 1.2 单位视角及相关中国城市研究 1.2.1 单位及单位视角 1.2.2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研究 1.2.3 现有研究特点与不足 1.3 单位视角研究的拓展 2 中国城市单位研究的新框架 2.1 单位化与单位主义 2.1.1 单位化与单位主义的概念 2.1.2 单位化的制度性研究 2.1.3 单位化的空间性研究 2.1.4 单位化的社会性研究 2.2 去单位化研究 2.2.1 去单位化的概念 2.2.2 去单位化的制度性研究 2.2.3 去单位化的空间性研究 2.2.4 去单位化的社会性研究 2.3 新单位主义 2.3.1 新单位主义的概念 2.3.2 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化转型 2.3.3 旧单位改造 2.3.4 新单位规划 2.4 单位研究新框架的展开 2.4.1 新框架的主要特点 2.4.2 研究方法与资料 2.4.3 本书的内容安排 3 单位制度的原型与扩展 3.1 单位的语义 3.1.1 单位的多层语义 3.1.2 单位的语义关联 3.2 “企业办社会”及其实践 3.2.1 国外“企业办社会”的形式 3.2.2 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单位办社会” 3.3 单位制度的原型与扩展 3.4 单位制度原型的中国化 4 单位制度的逻辑与实践 4.1 单位制度实践的逻辑 4.1.1 逻辑原理 4.1.2 逻辑表达 4.2 单位制度逻辑的实践 4.2.1 制度实践 4.2.2 空间实践 4.2.3 社会实践 4.2.4 单位制度、单位空间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4.3 中国城市单位化的逻辑与实践 5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性 5.1 生产职能的中心性 5.1.1 按生产功能布局的城市空间 5.1.2 生产(专业)功能主导的单位大院 5.2 生产-生活的匹配性 5.2.1 功能设施的多样性 5.2.2 土地利用的混合性 5.3 城市空间中的封闭性 5.3.1 建筑的封闭性 5.3.2 空间结构的封闭性 5.3.3 空间组织的封闭性 5.4 空间表现的丰富性 5.4.1 邻里单位 5.4.2 从大街坊到小区 5.5 以生产为核心、封闭性的空间综合体 5.5.1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特性 5.5.2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影响 6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社会性 6.1 单位社会的组织性 6.1.1 职业同质的居住空间格局 6.1.2 同质稳定的社会构成 6.1.3 业缘主导的社会关系 6.2 日常生活的制约性 6.2.1 以生产为中心的时间节奏 6.2.2 封闭化的行为空间 6.2.3 以单位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圈 6.3 居民心理的地方性 6.3.1 基于单位公共性的集体主义 6.3.2 基于单位情结的地方认同 6.4 以生产活动为核心的、组织化的生活共同体 7 去单位化的制度演进 7.1 去单位化的概念 7.1.1 市场转型与去单位化 7.1 I 2后单位与去单位化 7.2 生产组织与国有企业改革 7.2.1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7.2.2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去单位化路径 7.2.3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7.2.4 生产组织领域的去单位化 7.3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 7.3.1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 7.3.2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 7.3.3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去单位化 7.4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 7.4.1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7.4.2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 7.4.3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去单位化 7.5 去单位化与城市转型 8 去单位化的空间响应 8.1 去单位化与城市空间重构 8.1.1 去单位化、郊区化与城市空间重构**波 8.1.2 市场转型、快速郊区化与空间重构第二波 8.2 去单位化的产权实践 8.2.1 单位主体的变更 8.2.2 住房改革市场化 8.2.3 后勤体制市场化 8.3 去单位化的多维空间响应 8.3.1 功能设施异用与兼用 8.3.2 内部地块再分割与墙化 8.3.3 底层商业空间加密 8.3.4 非正规建设与改造 8.4 去单位化的产权组合与空间秩序 8.4.1 产权组合与空间变更 8.4.2 边缘与内部的结构秩序 8.5 从单位大院到城市街区 9 去单位化的社会表现 9.1 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重构 9.1.1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9.1.2 居住空间重构 9.2 迁居与社区杂化及过滤 9.2.1 社区杂化 9.2.2 社区过滤 9.3 多维的日常生活变迁 9.3.1 行为空间的外向化 9.3.2 时间利用的破碎化 9.3.3 个体差异的扩大化 9.4 复杂的社会心理响应 9.4.1 社会交往的分化 9.4.2 身份认同的断裂 9.4.3 单位情结的延续 9.5 去单位化与城市性的再生 9.6 从熟人社区到现代住区 10 去单位化与治理转型 10.1 城市治理的去单位化 10.1.1 城市治理基础的变化 10.1.2 城市治理单元的调整 10.2 单位社区治理模式的演变 10.2.1 社区单位化与单一主体治理的延续 10.2.2 社区转型与治理主体调整初现 lO.2.3 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主体缺位 10.2.4 转型社区的多元治理模式构建 10.3 新建城市社区的治理设计 10.3.1 空间、权力与新自由主义 10.3.2 去单位化阶段的新建社区 10.3.3 城市社区空间治理的个案分析 10.3.4 新建城市社区的治理设计 10.4 从单位到社区的城市基层治理转变 11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 11.1 新单位主义的背景 11.1.1 西方城市思潮的转向 11.1.2 中国城市发展的挑战 11.1.3 中国单位制度再思考 11.1.4 单位制度的隐形化 11.1.5 单位思想的新运用 11.2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 11.2.1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过程 11.2.2 新单位主义的理论基础 11.3 新的单位制度实践:新单位主义 12 新单位主义的概念框架 12.1 新单位主义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12.1.1 重新构筑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圈 12.1.2 重新塑造城市的活动移动体系 12.2 新单位主义的价值观与主张 12.2.1 新单位主义的价值观 12.2.2 新单位主义的基本主张 12.3 新单位主义的实施方向与策略 12.3.1 新单位主义的实施方向 12.3.2 新单位主义的设计策略 12.4 从单位主义到新单位主义 13 新单位主义的治理设计 13.1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背景 13.1.1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背景 13.1.2 企业参与社区管理的理论背景 13.2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 13.2.1 武汉市百步亭社区 13.2.2 深圳市桃源居社区 13.3 企业参与社区管理的经验 13.3.1 企业的定位与开发模式 13.3.2 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13.3.3 社区活动与文化的建构 13.4 企业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 14 新单位主义的规划路径 14.1 日常生活圈的概念 14.1.1 相关案例与规划介绍 14.1.2 中国相关研究与案例 14.2 日常生活圈的界定 14.2.1 以地域范围等为基础 14.2.2 以时空距离等为基础 14.2.3 以行为活动等为基础 14.3 日常生活圈的规划 14.3.1 相关经验概述 14.3.2 公共设施供给 14.3.3 行为政策引导 14.3.4 规划实施路径 14.4 生活质量规划 15 中国城市的单位理论 15.1 中国城市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5.1.1 回顾:从单位化到去单位化 15.1.2 展望:中国城市发展的挑战 15.2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视角与框架 15.3 中国城市的单位理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该书是柴彦威教授团队多年来关于中国城市单位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全书以中国特色的单位制度的演变为主要线索,梳理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未来走向,研究时间跨度大,视野开阔,内容厚实,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单位是中国城市研究非常独特也很有价值的一个切入点。该书对单位的制度性、空间性与社会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演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对于中国城市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都有重要作用。 ——吴缚龙(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该书是柴彦威教授团队对中国城市单位制度与单位空间的长期研究成果。全书不仅旁征博引,论述严谨,而且案例丰富,方法新颖,融合了多学科方法,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研究单位制度与单位空间的特色,对中国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美宝(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

作者简介

柴彦威,1964年生,甘肃会宁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译著20余部。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等。

肖作鹏,1988年生,湖南耒阳人,香港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理学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曾任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单位研究、交通行为以及区域与城乡规划,近年来主要关注电商物流、城市供应链以及物流货运规划等领域。主持或参与各类基金课题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