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诺贝尔文学研究-从泰戈尔到莫言

东方诺贝尔文学研究-从泰戈尔到莫言

1星价 ¥59.5 (7.0折)
2星价¥59.5 定价¥8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8173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86
  • 出版时间:2016-05-01
  • 条形码:9787516181737 ; 978-7-5161-8173-7

内容简介

  《东方诺贝尔文学研究:从泰戈尔到莫言》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进行群体研究。从1913年至今有十多位东方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近百年东方文学的代表,反映了东方文学走向世界以及西方人对东方文化从被动发现到主动接受的过程,也是东方文化走向复兴的重要标志。  《东方诺贝尔文学研究:从泰戈尔到莫言》在总体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泰戈尔、川端康成、索因卡、马哈福兹、戈迪默、大江健三郎、库切等东方诺贝尔文学代表作家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其创作成就,探讨其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

目录

总论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诺贝尔文学
一 东方的发现
二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 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
四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张力
五 人文精神的弘扬
六 现代性的表现
七 后殖民文学现象
八 东方文化的复兴

**章 泰戈尔——机械轰鸣中的天籁
**节 跨时代的文化巨人
第二节 “世界诗人”的世界
一 人生与爱情
二 自然与儿童
三 宗教与哲学
四 政治与社会
五 艺术风格
第三节 短篇小说现代性
第四节 中长篇小说探索
一 创作历程
二 形象系列
三 艺术特点

第二章 川端康成——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二重变奏
**节 艺术探索变奏曲
第二节 唯美精神
一 非政治性与非现实性
二 非道德性
三 自然美
四 女性美
第三节 川端康成与新感觉派

第三章 索因卡——非洲的莎士比亚
**节 为人生的艺术
一 非洲大陆苦难现实的记录者
二 痛恨专制 吁求自由
三 形而上的人性关照与思考
第二节 后殖民创作:反抗与迷茫
一 索因卡与非洲后殖民文学
二 民族性艺术形式的坚守
三 对殖民主义的揭露和批判
四 文化选择的迷茫
第三节 融欧非艺术于一炉
一 隐喻与象征
二 玄幻与荒诞
三 继承与借鉴。

第四章 马哈福兹——现代说书人
**节 两种文明的儿子
第二节 家庭模式与现代埃及民族的精神变迁
——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
一 恪守传统的**代人:以“父”为尊的家庭模式
二 失落信仰的第二代人:家庭神圣性的消解
三 回归信仰的第三代人:新式家庭模式
第三节 马哈福兹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 总体叙事特征
二 叙事主体
三 叙事结构
四 叙事本质
第四节 《米拉玛尔公寓》与东方现代主义

第五章 戈迪默——南非的良心
**节 走向世界的“南非文坛耆宿”
第二节 文学思想探析
第三节 知识分子情怀解读
——以《自然变异》为中心
一 真正的知识分子
二 独立的批判意识
三 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第六章 大江健三郎——直面危机与想象拯救
**节 个人生存的危机
一 监禁状态下的“性的人”
二 残疾儿引发的危机意识
三 灵魂与信仰的危机
第二节 日本民族与人类世界的危机
一 民主主义者
二 核与暴力下“老人的愚行”
第三节 拯救的想象力
一 建立“乌托邦”
二 向往“新人”

第七章 库切——东方白色飞鸟
**节 自我放逐中求生存
第二节 “理想倾向”的不懈书写
第三节 后殖民语境下的写作
第四节 生态主义思想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东方诺贝尔文学研究:从泰戈尔到莫言》: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启蒙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对种姓制的批判。印度的种姓制度源远流长,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严格*严密的社会等级区分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在权利、职业、地位、饮食、婚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影响到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剥夺了印度人民尤其是低级种姓人民平等和自由的权利,给印度低种姓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是印度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种姓制度必然导致种姓歧视,不利于印度人民的团结。具有启蒙精神的泰戈尔旗帜鲜明地反对种姓制度,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揭示了种姓制度的罪恶,而且颂扬了抛弃种姓制度的行为,赞扬了与种姓制度做斗争的人物。在《偏见》中,“我”在去朋友家做客的路上,看到一个清扫工老头被打得晕头转向,原因是这老头“不知与人群中的什么人碰了一下”,就被那些“信奉非暴力的善良的人们”打得“流着泪,胡子上沾着血”。在印度种姓制度规定的四个主要种姓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被称为“阿丘得”,即不可接触的“贱民”。清扫工就在“贱民”之列,被认为是低贱和不圣洁的。高等种姓的人不愿意接触他们。所以在“我”要让这老头和他的孙子上车送走他们时.“我”的妻子却因为老头属于低等种姓而坚决不同意。作者对遭到毒打的清扫工老头寄予深切的同情,也抨击了那些所谓的爱国者——高等种姓的顽固的印度教徒。《纸牌国》是一篇带有象征色彩的小说。纸牌国正如印度,那里的居民也是被种姓制度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戒律森严,世代相传,从没有人怀疑过种姓的合理性。而三个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纸牌国的宁静,他们从不遵守这里的奇规异俗,“完全不把其严肃性当作一回事”,并给人们带来了“愿意”即自由这一概念,使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并做了实际的改革,“如今大家再不受过去那些陈规陋习的束缚,可按自己的愿望,或高尚,或卑微,任其自由地生活”。作者在这篇小说里揭露了种姓制度的荒谬和无稽,并且预示着种姓制度将会解体的前途。泰戈尔设定这个结局表达了根除种姓制度的美好愿望。但种姓制度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在印度教社会,种姓制度被打上了神的印记,因此种姓制度和种姓压迫便成了合乎神谕的行为。种姓制度已深深地扎根在印度人的头脑中,要解决种姓制度问题,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除了靠颁布法令,*重要的是用教育来改变人民的观点,激活人民的思想。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激荡和痛苦,但这毕竟是人们向着文明和理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弃绝》里塑造了一位为了爱情弃绝“种姓”的知识分子形象。男主人公赫蒙托得到父亲的命令,必须把妻子库苏姆从家里赶出去,因为库苏姆是一个首陀罗的女儿,而且是寡妇,但赫蒙托因对妻子真诚的爱而决心不服从父亲的命令,宣布“不在乎种姓”,结果两人都被父亲赶出家门。可见在顽固的印度教徒眼里,保持种姓的纯洁是高于一切的,为了种姓可以舍弃父子之情。而在进步的知识分子眼里,已经有了比种姓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感情,是对人的珍惜和尊重。在这里,牢不可破的种姓制度已经发生了动摇。泰戈尔通过描写低等种姓人民的不幸遭遇来揭露种姓制度的罪恶,通过塑造敢于对种姓制度说“不”的人物形象来为人们反抗种姓制度树立榜样,通过展现种姓制度废除后的美好画卷来鼓舞人们斗争的勇气。总之,泰戈尔以小说为手段,启发人民对种姓制度的思考,以期带来实际的变革。  其次是批判宗教的虚伪性,反对教派主义,大力宣扬不同宗教之间和睦相处。泰戈尔是个印度教徒,宗教思想没有脱离印度教的范畴,但与传统的印度教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点。可以说,泰戈尔正是在对传统印度教的反拨中独辟蹊径,形成了以人为本,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的宗教思想。在泰戈尔的宗教思想中,神已变成了“人格的神”,已走下神坛,具有了人性;人已不是被“神权”紧紧束缚的卑微个体,而是具有了思考的权利和能力,不再一味地追求彼岸,而是更理性地追求此岸的价值,追求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冲击着宗教之间的森严壁垒,以“爱”来呼唤不同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总之,理性和人道主义思想瓦解了传统印度教的统治地位,这也契合了启蒙现代性的精神。西美尔认为现代性宗教的特征是“个体宗教性”,而且他认为解决宗教的现代性危机“不在于致力宗教教义和机构的现代化(这是徒劳的),而是个体自决的生命意义的实现”。  ……

作者简介

  侯传文,男,1959年生于山东泰安。文学博士。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已出版《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泰戈尔诗学比较研究》《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东方文化通论》《跨文化视野中的东方文学传统》等学术著作7部;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南亚研究》等本学科核心期刊和重要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王汝良,男,1975年生于山东胶南。文学博士,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教学与科研方向为东方文学与文化,在《南亚研究》《东方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文学中的印度形象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