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0814330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55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208143302 ; 978-7-208-14330-2
本书特色
即使在黑暗时代,我们仍有权利期待某些火光。它们往往不是来自理论与概念,而是来自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不确定、飘忽并且经常是微弱的光,它们几乎在所有的环境下都会闪烁,超越时间限制而永放光芒。——摘自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 《洛杉矶时报》传记类图书奖、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
《新京报》书评周刊-书评推荐(2017-04-08)
《新京报》书评周刊-书情(2017-05-27)
《北京青年报》青阅读:2017年5月月度好书榜
《晶报》深港书评-周榜(2017-06-03)
2017年5月 百道好书榜·人文类
内容简介
阿伦特是20世纪政治思想家。本书讲述了汉娜·阿伦特一生的故事。传记材料一方面来自阿伦特留下的文稿,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对阿伦特的亲戚和周围友人的访谈,全书叙事细腻,注重对阿伦特内心经验的揭示,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位女性思想家的形象。阿伦特的故事,不仅揭示了阿伦特的思想背景,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
前言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之杰出女性大家,独汉娜?阿伦特一人。她的人格与思想,皆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阿伦特1906年出生,1975年去世,属于20世纪的人物。从她去世至今,已经过去四十余年。她的著作,虽紧扣时代脉搏,多直接取材于现实,却并不因时过境迁而被人淡忘。如今,阿伦特在中国,还呈现出颇为热门之象;阅读阿伦特,蔚然成风。而研究阿伦特,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学界,迄今仍不显得“过时”。
阿伦特曾说,历史叙述的要义,不是构建某种理论图式,不是揭示某种必然法则,而是要学会讲故事。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故事是喜剧,有的故事是悲剧,有的故事是正剧;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离奇;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伤感,有的叫人压抑。阿伦特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被她的文字打动后,我们特别想知道,她那充满激情的文字背后站着何等样人?
阿伦特到达美国之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漂泊生涯。她是犹太人,这个由不得自己选择的出身,在纳粹德国却是一种“罪过”。如彼时德国其他犹太人一样,阿伦特作为犹太人,面临着种族主义的迫害,并因此而流亡。流亡他国期间,她不过做零工度日,还要着手自己的学术研究。其对现实政治主动或被动的介入,亦从未中止。阿伦特著作中常见的“无根”、“无助”、“漂泊”、“无家可归”、“疏离”、“恐怖”、“绝望”、“重负”、“孤独”、“爱”,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些词语,对阿伦特而言,则是真实的生活,是具体的人生经验。好在阿伦特有一批不错的师长、朋友,环绕周围,时时给她襄助,还有其丈夫布吕赫,与她生死与共。他们的存在,给严峻生活境况中的阿伦特以慰藉,以希望。阿伦特曾言,在20世纪生活,如同下雨天出门没带伞,只有在大雨中行走,任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还要过。人们只有期盼雨过天晴,期盼苦尽甘来。然而,这种期盼,绝非消极等待。世界愚陋不堪,我们仍须保持对“世界的爱”。不是遁入私域独善其身,也不是玩世不恭地在与魔鬼共舞中游戏人生,而是人人觉悟,向“生”而生,共同参与世界的建设,俾使自由得以落实,天性得以保存,让我们在世间如在家中。这,便是*大的政治。
阿伦特在德国接受教育,博士毕业后不久,其学术生涯刚刚起步,就赶上了纳粹运动,同样属于“被时代耽误的一代人”。她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美国完成的,彼时她已经是一位中年妇女。阿伦特的著作中,可以察觉出一种顽强的精神,因为她要面对的是20世纪*极端的“恶”,要处理的是*令人绝望的政治经验,而她自己又是恶劣政治经验的亲历者、残酷统治的受害者。即使她后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不再有生命危险,她仍然守望着公共世界,对各种危机、弊政不遗余力地进行剖析、批判。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正是围绕阿伦特与“世界”的互动、交流展开。“爱”与“世界”,皆为本书的关键词,原本也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关键词。阿伦特作为孩子进入这个世界,作为老人离开这个世界。但她的思想学术成就,并不因其去世而化为尘埃,它已成世界之一部分,构成了“后来者”生活的背景与参照。世界记住了她!
阿伦特的故事甚为丰富。她与污点哲人海德格尔的师生恋情,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此事*早正是由该书曝出。海德格尔至死不就他当初与纳粹的合作认错,阿伦特却毫不计较。阿伦特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也要等海德格尔耳聋眼花、行将就木时才开始。因为她不想让海德格尔看到她的批判。初恋难忘,刻骨铭心,竟至于此!阿伦特与她的博士论文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则交流甚好。阿伦特去瑞士巴塞尔看望年老的老师雅斯贝尔斯及其夫人,就如女儿回娘家一样。其情其景,轻松自如,正是阿伦特所说的“如在家中”的感觉。而阿伦特丈夫布吕赫,与阿伦特的母亲关系紧张。当玛萨?阿伦特搬到亲戚家别居时,布吕赫夫妇竟然甚为愉快,有获得解放的感觉。工人出身、自学成才、醉心于密谋革命的布吕赫,与巴黎音乐专业学习毕业的阿伦特母亲,其品味与“礼貌”,过于悬殊,难以共处,可以想见。阿伦特却与布吕赫恩爱一生,足见阿伦特的风格,不是中产式的。
事实上,阿伦特对“中产”、“小资”的厌恶,不仅体现在她的生活中,在其著作中,亦有体现。阿伦特十分重视的,是政治的“人民性”、学术的“人民性”。本书所用的“her people”,固然指她所属的民族(犹太民族),但更为重要的,它是指她的“人民”(相对于精英、暴民而言,当然,也不同于大众)。彼时,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常在没有民意支持、脱离人民的情况下,试图以外交手段或党派利益交换解决犹太人问题。而有的犹太人社团领袖,竟配合纳粹,将自己的“人民”圈出送入灭绝营。知识精英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变节,与暴民联手,促成极权主义,亦令阿伦特不屑。唯有在人民自发革命中,阿伦特看到了希望。在此意义上,笔者不妨赠其一荣誉称号:人民政治学家。
阿伦特在战后曾写下大量时政评论,她关于“小石城事件”、“艾希曼审判”、“五角大楼文件”皆有宏论,也因之常陷于公共论争之中。然而,阿伦特从事的主要还是一项思想事业。她主要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卓越的政治思想家或曰政治理论家。她面对采访者,还特别指出,不要把她和哲学界的人相提并论。她有意与哲学家保持距离,原因在于她认为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巴门尼德始,即带有对政治深深的傲慢与偏见。阿伦特既不致力于阐发一套新体系,也并不单单靠断片式的名言警句去启迪人,她的著述,更不能总结概括为僵化的教条。她的思想事业,一直在进行中。她去世时打字机上未打完的《心灵生活》书稿中的一页就是一个象征,她的思想事业,与生命同步。阿伦特曾说,她所做的,是想要读懂这个世界。
我们了解了阿伦特著述的风格,也就明白了阅读阿伦特时的注意事项。批驳阿伦特的观点,或者把阿伦特的观点当成真理,都会造成对阿伦特政治思想实质性的误读与背离,从而失去从阿伦特那里汲取灵感的机会。想当然地去推测阿伦特的意图,信口开河,由此陷入无谓的争论,亦不可取。例如,人们觉得阿伦特一定是极其敌视马克思的,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阿伦特的丈夫是德国共产党员,阿伦特对德国共产党甚为同情;她的《人的境况》,是研究马克思的项目成果;对于马克思,她是把他的思想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区分开来看的。她认为马克思站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终点上,属于19世纪,固然问题甚多,其说与20世纪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毕竟不同。当然,在雅斯贝尔斯的提醒下,阿伦特后来更多地倾向于否定马克思,亦是事实。再如,关于纳粹战犯艾希曼审判报道引发的争议,阿伦特曾说,她原本可以不用“恶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这个说法。国内不少中译将这个术语译为“平庸的恶”,实属错译,由此自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联想。阿伦特在用这个术语时,讲的不是普通人作了大恶,把纳粹屠杀的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而是恶本身并非来源于某种极端的堕落状态或扭曲心理。她认为,艾希曼的例子,揭示了一种恶的新来源。在艾希曼的例子中,恶,源于“无思”(thoughtlessness)。此种恶和作恶者是平庸还是杰出无关,与受害者是否敢于反抗、勇于牺牲无关。“平庸性”在此描述的是恶的性质。
阿伦特从不自言“走出洞穴”或发现了永恒法则,她情愿声称自己的思想是管窥蠡测。她的不少观点,即使在西方,也是备受质疑。她对苏联社会主义有其特定的论述方式,其偏颇之处,相信读者会有所鉴别。阿伦特曾言,人是一个条件性(局限性)的存在,对于阿伦特而言,此理同样成立。相信读者在阅读时,自能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
2017年1月20日
目录
第二版序言
前言
**部分 1906-1933
**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哥尼斯堡人
阳光童年遭遇阴影
艰难和悲伤的年代
狂飙突进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
激情的思考
“非同寻常的”与“神奇的”
邻人间的爱
第三章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
哲学的保卫者
作为自传的传记
转向政治
白天和黑夜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抗
第二部分 1933-1951
第四章 无国籍者(1933-1941)
她的人民
海因里希?布吕赫
法西斯主义的教训
在移民的路上
第五章 忠诚是真实的标志(1941-1948)
方向,义务
为犹太人军队的建立
时代的重负:“*终解决”的岁月
慰藉
极权主义的起源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
欧洲人
“面向现在”的政治理论
玛萨?阿伦特的去世
确认
未来哲思的基础
第三部分 1951-1965
第七章 在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
双王制
各种形态的反共产主义
美国和欧洲:思考革命
欧洲的“颂词”
在美国的论战
Amor Mundi(对世界的爱)
第八章 延迟的治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
审判的报告者
恶的平庸
艾希曼论战
反响
未回答的问题
第四部分 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时代的美国(1965-1970)
共和国
在公共场合露面
论革命
再评极权主义
1968年的《论暴力》
告别雅斯贝尔斯
道德和政治行动
布吕赫
第十章 “不再”与“尚未”:心灵生活(1970-1975)
哲学的慰藉
思考事务
De Senectute(论老年
*后一年
理解的工作
附录 阿伦特博士论文概要
部分译名对照
译后记
节选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是西方学界*早、*权威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著作。本书作者伊丽莎白·扬一布鲁尔,是当代优秀的阿伦特研究专家,她是阿伦特的学生,与阿伦特有很密切的交往,曾在阿伦特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的是阿伦特的老师雅斯贝尔斯。
本书所用资料丰富,不仅包括大量阿伦特手稿、书信、笔记,还包括作者与阿伦特的亲朋好友访谈而获得的资料。在内容上,本书涵盖阿伦特的一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完整的阿伦特故事,其中既有对阿伦特学术生涯、政治活动的生动描述,也有对阿伦特的人格魅力、情感世界、生活境遇的细致刻画。作者作为阿伦特弟子,虽为恩师作传,却力求不偏不倚,绝不妄加揣测,随意褒贬,亦无所谓“为贤者讳”,只以翔实、准确的材料说话,此种态度,甚为可贵。
阿伦特堪称20世纪*具原创性的伟大政治思想家之一。她忠于真理,珍惜友谊,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爱这个世界。她深刻检讨极权主义灾难,反思“我们时代的重负”,探究“恶”与“思”的关系,为政治正名,为人的自由讴歌,捍卫人与人组成的自由而文明的世界,呼吁人们勇敢地承担起建设家园的公共责任。阿伦特曾把乱世中杰出人物的言行比作黑暗时代的薪火,此种薪火冲破黑暗,给无助的人们以希望,它们愈是稀少,愈是可贵。这一比喻同样适用于阿伦特自己。阿伦特,正是那样一位黑暗时代的伟人,她的作品之光至今仍照亮着我们的世界。她的读者来自世界各国。在中国,阿伦特也正日益引起多个领域学者的研读兴趣。本书不仅适合意欲提高人文素养的社会公众阅读,对于从事阿伦特研究的专业学者来说,也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它为我们理解阿伦特政治思想展开的语境、把握阿伦特政治著述的真正意图、走进阿伦特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读本。
本书翻译工作始于十四年前,它是笔者主持翻译的**本有关阿伦特的著作。大约十一年前,本书译稿即已完成,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它的出版被一推再推。如今经多方面的努力,此书终于与读者见面,实为来之不易。我们恭奉给读者的,是一幅封存多年的阿伦特思想与生活画卷,是一份迟来的“对世界的爱”。此次出版之前,笔者又对译稿进行了校读修订。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前言、**、二、三、四、五章由陈伟译出,第二版序言、第六、七、八、九、十章和附录由张新刚译出。*后,全书由陈伟进行了审校、统稿。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屠玮涓编辑为本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我的学生赵晨、熊道宏、王宁对译文修订亦有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陈伟
2016年11月6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文摘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是当代优秀的阿伦特研究专家,她是阿伦特的学生,与阿伦特有很密切的交往,曾在阿伦特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阿伦特的老师雅斯贝尔斯。
-
小说家的假期
¥19.2¥52.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7¥55.0 -
两宋人物
¥6.9¥19.2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5¥29.8 -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11.3¥4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4.4¥45.0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32.0¥68.0 -
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自传(八品)
¥26.5¥68.0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
¥18.6¥58.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7.8¥29.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8.4¥28.0 -
黑夜(八品-九品)
¥12.6¥39.5 -
毛姆自传
¥17.2¥38.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9.6¥30.0 -
沿着公路直行
¥19.5¥50.0 -
道教徒的诗人 李白及其痛苦
¥9.9¥26.0 -
自述五种
¥9.0¥28.0 -
武则天演义:良相辅国 一代女皇
¥12.2¥38.0 -
傅雷与傅聪
¥16.4¥49.8 -
跃登百老汇-黎锦扬自传
¥7.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