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土永磁材料-(上册)

稀土永磁材料-(上册)

1星价 ¥99.2 (8.0折)
2星价¥99.2 定价¥124.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247435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97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02474355 ; 978-7-5024-7435-5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回顾了永磁材料的发展历史,对过去五十年来国内外稀土永磁材料相关的研究开发工作和磁体制备技术进行了梳理。全书共分九章,从稀土永磁材料的理论基础到制备技术,从稀土过渡族合金的相图、晶体结构到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永磁性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均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讨论。第2 章和第3章中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相关的合金相图和晶体结构;第4章着重论述了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并采用双晶格模型、交换和晶场模型深入分析讨论了3d电子和4f电子的磁性、磁晶各向异性;第5 章介绍了主要稀土永磁材料的永磁性能,分析讨论了实际应用条件同永磁性参数的关联;第六章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的其它物理化学性能;第7章介绍了主要稀土永磁材料的磁化和反磁化行为,特别是利用微磁学理论并结合显微结构、磁畴观察和磁性测量等大量实验数据,详细地阐述了在稀土永磁材料中的矫顽力机制;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第8章全面深入地介绍主要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同永磁参数与显微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注重讨论了高性能磁体、特殊应用磁体和各种稀土添加磁体的制备原理和技术;*后,第9章简要介绍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和磁路设计。本书适合从事稀土永磁材料科研、生产与应用等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上册目录 1 引言1.1永磁材料的磁性特征1.2永磁材料的发展简史1.3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现状1.3.1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现状1.3.1.1新材料探索1.3.1.2制备工艺技术改进及磁体研发1.3.2稀土永磁材料的产业现状1.3.3稀土永磁材料的前景展望1.4稀土元素的特征1.4.1 稀土原子和离子的电子构型和半径1.4.2稀土原子和离子的价态和电负性1.4.3稀土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1.5稀土资源1.5.1全球稀土资源1.5.2中国稀土资源参考文献2 稀土过渡族合金相图2.1相图与稀土永磁材料的关系2.1.1相图2.1.2相图与稀土永磁材料2.2二元系R-Co相图2.2.1 R-Co相图2.2.2 SmCo5和Sm2Co17附近区域的二元Sm-Co相图2.2.3 R2Co17合金多形性的结构相图2.2.4 Sm-Cu和Co-Cu二元相图2.3 Sm-Co基的多元相图2.3.1 三元Sm-Co-Cu等温截面图2.3.2四元Sm-Co-Cu-Fe纵截面相图2.3.3五元Sm-Co-Cu-Fe-Zr纵截面相图2.4 二元系R-Fe相图2.4.1 R-Fe相图2.4.2 Nd-B和Fe-B二元相图2.5 三元系R-Fe-B相图2.5.1 Nd-Fe-B相图2.5.2 Pr-Fe-B相图2.5.3 Tb-Fe-B和Dy-Fe-B相图2.5.4 Ce-Fe-B相图2.6 三元系R-Fe-X相图2.6.1 Nd-Fe-Al相图2.6.2 Nd-Fe-Cu相图2.6.3 Nd-Fe-Ga相图2.6.4 Nd-Fe-C相图2.6.5 Sm-Fe-Ti相图2.7四元系Nd-R-Fe-B或Nd- Fe-B-X相图2.7.1 Nd-Dy-Fe-B相图2.7.2 Nd-Fe-B-O相图2.7.3 Nd-Fe-( C/B)-Cu相图2.7.4 Nd-Fe-B-Ga相图2.8 Nd-Fe-B系合金的非平衡相图2.8.1 Nd-Fe-B三元合金的非平衡相图2.8.2 Nd-Dy/Tb-Fe-B四元合金的非平衡相图2.9 Sm-Fe系合金非平衡相图参考文献3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1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概述3.1.1晶体结构的一般描述3.1.2二元和三元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2 CaCu5型晶体结构3.3 二元R-T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转变3.3.1富稀土二元Rm+nT5m–n(m > 0, n > 0)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转变3.3.1.1 RT5至RT23.3.1.2 RT5至RT33.3.1.3 RT5至R2T73.3.1.4 RT5至R5T193.3.2富过渡族二元Rm+nT5m–n(m > 0, n < 0)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转变3.3.2.1 RT5至R2T73.3.2.2 RT5至R2T173.3.2.3 RT5至R3T293.3.2.4 RT5至RT123.4 R2T17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4.1 Th2Ni17型晶体结构3.4.2 Th2Zn17型晶体结构3.4.3 TbCu7型晶体结构3.5其它二元R-T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5.1 MgCu2型晶体结构(Laves 相)3.5.2 Ce2Ni7和Gd2Co7型晶体结构3.6 Nd2Fe14B型晶体结构3.7其它三元R-T- M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7.1 NdFe4B4型晶体结构3.7.2 Nd6Fe13Si型晶体结构3.7.3 ThMn12型型晶体结构3.7.4 Nd3(Fe,Ti)29型晶体结构3.8间隙R-T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8.1 Sm-Fe-X(X = N或C)化合物的Th2Zn17型晶体结构3.8.2 Nd-(Fe,M)-N氮化物的ThMn12型晶体结构3.8.3 Nd2Fe14BHx氢化物的晶体结构参考文献4 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4.1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磁相互作用4.1.1 3d电子的磁性与相互作用4.1.2 4f电子的磁性与相互作用4.1.3 3d-4f电子的相互作用4.1.4 分子场模型与交换作用4.1.4 .1 T-T交换作用4.1.4 .2 R-R交换作用4.1.4 .3 R-T交换作用4.2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场相互作用4.2.1晶场相互作用的一般表达形式4.2.2 Racah 张量算子:混合J多重态4.2.3 Stevens 等效算子:单一J多重态4.2.4点电荷近似4.2.5交换与晶场模型4.3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晶各向异性4.3.1 磁晶各向异性一般描述4.3.2过渡族金属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4.3.3稀土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4.4晶场相互作用与磁晶各向异性的典型实例4.4.1 RCo54.4.2 R2Co174.4.3 R2Fe14B4.4.4 R2Co14B4.4.5 RFe11Ti4.4.6间隙R-T化合物4.4.6.1 Sm2Fe17Ny4.4.6.2 Nd(Fe11Ti)Ny4.4.6.3 Sm3(Fe,Ti)29Ny4.5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4.5.1 居里温度4.5.2饱和磁化强度4.5.3磁晶各向异性场4.5.4 (Nd,R)2(Fe,T)14B的内禀磁性4.5.4.1 (Nd,R)2(Fe,M)14B的居里温度4.5.4.2 (Nd,R)2(Fe,M)14B的饱和磁化强度4.5.4.3 (Nd,R)2(Fe,M)14B的磁晶各向异性场4.5.4.4 (Pr0.41Nd1.27Tb0.28Dy0.04)(Fe13.74Co0.26)B的内禀磁性参考文献 5 稀土永磁材料的永磁性能5.1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特性的描述5.1.1稀土永磁材料的磁化过程5.1.2稀土永磁材料的室温永磁特性5.1.3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特性随温度的变化5.1.4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特性的长时间稳定性5.1.4.1长时间稳定性的对数规律5.1.4.2室温下的长时间稳定性5.1.4.3高温下的长时间稳定性5.1.5永磁特性与内禀磁性及显微结构的关系5.2烧结1:5型R-Co磁体的永磁性能5.2.1 烧结1:5型Sm-Co磁体5.2.2低剩磁温度系数1:5型Sm-Co磁体5.2.3 Pr、Ce、MM替代的烧结1:5型R-Co磁体5.3 烧结2:17型Sm-Co磁体的永磁性能5.3.1常规烧结2:17型Sm-Co磁体5.3.2高使用温度烧结2:17型Sm-Co磁体5.4烧结Nd-Fe-B磁体的永磁性能5.4.1烧结Nd-Fe-B磁体的永磁性能分类及规格5.4.2高性能烧结Nd-Fe-B磁体5.4.2.1高磁能积烧结Nd-Fe-B磁体5.4.2.2高矫顽力烧结Nd-Fe-B磁体5.4.2.3双高烧结Nd-Fe-B磁体5.4.3低剩磁温度系数烧结Nd-Fe-B磁体5.4.4 Ce、MM替代的烧结Nd-Fe-B磁体5.5粘结稀土永磁体的永磁性能5.5.1 Sm-Co粘结磁体5.5.2各向同性纳米晶R-Fe基粘结磁体5.5.2.1接近Nd2Fe14B正分成分的快淬Nd-Fe-B粘结磁体5.5.2.2低稀土含量快淬Nd-Fe-B粘结磁体5.5.2.3各向同性快淬Sm-Fe-N粘结磁体5.5.2.4 各向同性HDDR的R-Fe基粘结磁体5.5.3各向异性R-Fe基粘结磁体5.5.3.1 各向异性HDDR纳米晶Nd-Fe-B粘结磁体5.5.3.2各向异性Sm-Fe-N粘结磁体5.5.3.3杂化磁粉粘结磁体5.5.4其它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磁粉5.5.4.1 TbCu7型Sm(Co,M) 7化合物5.5.4.2 ThMn12型Sm (Fe,M) 12化合物5.5.4.3 Nd5Fe17型Sm5(Fe,Ti)17化合物5.3.4.4其它间隙氮化物5.6热压和热变形Nd-Fe-B磁体的永磁性能5.6.1热压Nd-Fe-B磁体5.6.2热变形Nd-Fe-B磁体5.6.3背挤出辐射取向Nd-Fe-B环形磁体参考文献下册目录6 稀土永磁材料的其它特性6.1稀土永磁材料的力学特性6.1.1金属材料力学特性的表征6.1.2烧结稀土永磁材料的脆性断裂行为6.1.2.1 烧结Nd-Fe-B磁体的力学特性参数6.1.2.2 烧结稀土永磁材料的沿晶断裂6.1.2.3烧结稀土永磁体力学特性的各向异性6.1.3 改善烧结Nd-Fe-B磁体脆性的研究6.1.3.1 增加富Nd相含量提升Nd-Fe-B磁体的韧性6.1.3.2 添加其它元素提升Nd-Fe-B磁体的韧性6.1.3.3 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对磁体韧性的影响6.1.4 粘结稀土永磁材料的力学特性6.2稀土永磁材料的电学特性6.2.1趋肤效应6.2.2稀土永磁材料的涡流损耗6.2.3稀土永磁材料的电学特性改善6.3稀土永磁材料的热膨胀和磁致伸缩6.3.1稀土永磁材料的热膨胀6.32 稀土永磁材料的磁致伸缩6.4稀土永磁材料的抗辐照性能6.4.1纯辐照对稀土永磁材料永磁性能的影响6.4.2辐照对稀土永磁材料永磁性能的综合影响6.5稀土永磁材料的化学特性6.5.1稀土永磁材料的氧化腐蚀6.5.2稀土永磁材料的电化学腐蚀6.5.3稀土永磁材料在氢气和氮气中的腐蚀6.5.4 稀土永磁材料的C、N和O杂质对磁体耐蚀性的影响参考文献7稀土永磁材料的磁化和反磁化7.1磁畴和磁相互作用能7.1.1磁畴和畴壁7.1.2磁相互作用能7.1.3单畴和单畴临界尺寸7.2技术磁化过程7.2.1起始磁化曲线7.2.2可逆和不可逆的畴壁位移7.2.3可逆和不可逆的磁畴转动7.3反磁化过程7.3.1磁滞回线和退磁曲线7.3.2矫顽力的起源7.3.3普通磁体反磁化过程的四个阶段7.4矫顽力的磁畴理论和唯象理论7.4.1矫顽力的磁畴理论7.4.2矫顽力的唯象理论7.4.2.1经验公式7.4.2.2热激活模型7.5矫顽力的微磁学理论7.5.1矫顽力的微磁学理论简介7.5.2理想单畴颗粒中磁矩的一致转动模式7.5.2.1磁场与易轴重合时的形核场(S-W模型)7.5.2.2一致转动模式的矫顽力的角度关系:S-W关系7.5.2.3矫顽力的垂直磁场关系:星形线7.5.3理想单畴颗粒中磁矩的非一致转动模式7.5.3.1涡旋模式7.5.3.2扭旋模式7.5.3.3非一致转动模式的矫顽力的角度关系:1/cos 规律7.5.4实际单个单畴颗粒的形核场7.5.4.1 K2 0的单畴颗粒的形核场7.5.4.2含有纳米结构软磁性区域的单畴颗粒的形核场7.5.4.3含有纳米结构软磁性区域的错取向单畴颗粒的形核场7.5.4.4晶粒形状和大小对形核场的影响7.5.5单畴颗粒集合体的形核场7.5.5.1晶间耦合对形核场的影响7.5.5.2纳米晶磁体磁相互作用的区分和量度7.5.5.3双晶粒模型的数值微磁学分析实例7.5.5.4包含错取向晶粒的单畴颗粒集合体的形核场7.5.5.5纳米晶磁体的矫顽力机制:交换耦合型7.5.6多畴单晶磁体的反磁化7.5.6.1反向畴从软磁性区域进入硬磁性相的穿行磁场7.5.6.2硬磁性相中磁性不均匀纳米区域的畴壁钉扎7.5.6.3单晶体中畴壁位移的1/con 关系7.5.7多畴多晶磁体的反磁化7.5.7.1晶粒形状和尺寸的影响7.5.7.2多晶磁体矫顽力的数值微磁学分析实例7.5.7.3普通磁体的矫顽力机制:形核型和钉扎型7.6烧结1:5型R-Co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6.1烧结1:5型Sm-Co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的实验观测7.6.2烧结1:5型Sm-Co磁体的矫顽力的微磁学分析7.7烧结2:17型Sm-Co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7.1烧结2:17型Sm-Co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的实验观测7.7.2烧结2:17型Sm-Co磁体的矫顽力的微磁学分析7.7.3烧结2:17型Sm-Co磁体的矫顽力的角度关系7.8烧结R-Fe-B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8.1烧结R-Fe-B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的实验观测7.8.2烧结R-Fe-B磁体的矫顽力的微磁学分析7.8.3烧结R-Fe-B磁体的矫顽力的角度关系7.9纳米晶R-Fe-B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9.1部分退耦两相纳米晶R-Fe-B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9.1.1部分退耦两相纳米晶R-Fe-B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的实验观测7.9.1.2部分退耦两相纳米晶R-Fe-B磁体的微磁学分析7.9.2成分正分单相纳米晶R-Fe-B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9.2.1正分成分的单相纳米晶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的实验观测7.9.2.2正分成分的单相纳米晶R-Fe-B磁体的微磁学分析7.9.3双相纳米晶R-Fe-B复合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9.3.1双相纳米晶R-Fe-B复合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的实验观测7.9.3.2双相纳米晶R-Fe-B复合磁体的微磁学分析7.10纳米晶致密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10.1热压和热变形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的实验观测7.10.2热变形磁体的矫顽力的微磁学分析7.10.3热变形磁体的矫顽力的角度关系7.11间隙R-化合物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7.11.1 Sm2Fe17Nx磁体的磁化和反磁化的实验观测7.11.2 Sm2Fe17Nx磁体的矫顽力的微磁学分析7.11.3 Sm2Fe17Nx磁体的矫顽力的角度关系参考文献8 稀土永磁材料制备8.1 烧结磁体制备工艺8.1.1 原料准备和合金制备8.1.2 粉末制备8.1.3 磁场取向成形8.1.4 烧结和热处理8.1.5 机械加工8.2烧结Sm-Co磁体制备8.2.1 高性能烧结2:17型Sm-Co磁体8.2.2 高使用温度烧结1:7型Sm-Co磁体8.3烧结Nd-Fe-B磁体制备8.3.1 高磁能积烧结Nd-Fe-B磁体8.3.2 高矫顽力烧结Nd-Fe-B磁体8.3.3 低温度系数烧结Nd-Fe-B磁体8.3.4 高耐腐蚀性烧结Nd-Fe-B磁体8.3.4.1添加Co、Ni改善烧结Nd-Fe-B磁体的耐蚀性8.3.4.2添加Al、Cu、Ga改善烧结Nd-Fe-B磁体的耐蚀性8.3.4.3添加V、Nb、Zr改善烧结Nd-Fe-B磁体的耐蚀性8.3.4.4其它添加物改善烧结Nd-Fe-B磁体的耐蚀性Ce、MM替代烧结Nd-Fe-B磁体8.3.5.1 Ce的混合价态与Ce2Fe14B的内禀磁性8.3.5.2快淬(R,Ce)-Fe-B合金的硬磁性8.3.5.3烧结(R,Ce)-Fe-B磁体8.4粘结磁体制备8.4.1 Sm-Co合金磁粉8.4.2 各向同性快淬稀土永磁粉末8.4.3 各向异性稀土永磁粉末8.4.4 磁粉-粘结剂的混合和混练8.4.5 粘结磁体成形8.2.6 机械加工8.5热压和热变形磁体8.6磁体表面防护处理技术8.6.1 湿法涂装8.6.2 干法涂装8.6.3 耐高温涂层参考文献9 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9.1永磁体的应用原理和应用分类9.1.1永磁体的应用原理9.1.2稀土永磁体应用分类9.2关于永磁电机的应用9.2.1在能源领域的应用9.2.2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9.2.3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9.2.4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9.2.5在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9.2.6在通用设备中的应用9.3关于磁力机械的应用9.3.1在矿山机械中的应用9.3.2在磁性轴承中的应用9.3.3在磁性分离技术中的应用9.4关于航空航天和尖端科技的应用9.4.1在微波管中的应用9.4.2在卫星和推进器中的应用9.4.3在自由电子激光器中的应用9.5关于各种磁效应的应用9.5.1在核磁共振仪中的应用9.5.2在信号传输工程中的应用9.5.3在磁化技术中的应用9.5.4在传感器中的应用9.6磁路分析和设计I--;磁路计算9.6.1磁路及磁路定律9.6.2永磁体等效磁路9.6.3磁路分析与计算实例9.7磁路分析和设计II--;有限元模拟9.7.1有限元分析简介9.7.2二维有限元分析和模拟实例9.7.3三维有限元分析和模拟实例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 磁学及其磁参量的单位换算表附录2 常用物理常数表附录3 不同形状磁体的磁导系数Pc的尺寸比关系图附录4 退磁因子表附录5 稀土永磁材料产品牌号与性能表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胡伯平,博士,研究员,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全国稀土永磁协作网秘书长,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大项目或课题,包括组建国务院发改委“磁性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重大项目“高档烧结钕铁硼产业化及应用”; 863项目“高档烧结钕铁硼产业化”、 “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和表面处理关键技术”、“新型耐高温、高矫顽力稀土永磁材料”和“高性能烧结稀土永磁产业化制备及应用技术”以及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