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崛起-中国成语故事《史记.列传》

大秦崛起-中国成语故事《史记.列传》

1星价 ¥16.7 (6.0折)
2星价¥16.7 定价¥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71475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92
  • 出版时间:2017-08-01
  • 条形码:9787512714755 ; 978-7-5127-1475-5

本书特色

学成语,品历史,习国学,成大器。在成语中明历史,在历史中研成语。贯通《诗经》《楚辞》《史记》及诸子百家等典籍脉络,架起成语通往历史的桥梁。大语文学习、阅读、作文写作**。 ★内容丰富。全套书近400个经典成语故事,近1000张珍贵史料插图,以严谨正确的历史知识、孩子能读懂的经验和语言,呈现中国历史上影响后代*深远的人、事、时、地、物,给孩子清晰的正史概念,让孩子有亲历历史感。 ★阅读体验舒适。版面舒朗,设计精致,字号适中,充分考虑孩子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故事长短、语言难易符合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发展。 ★按历史脉络学习。本套书中的成语按《诗经》《楚辞》《史记》及诸子百家等典籍脉络选取,将中国历史中原本僵硬的年代、人物、事件,做有生命且系统性地呈现。在学成语、读故事的同时,习得祖先智慧。 ★版块设置层次清晰。4大板块——典籍简述、学成语、读故事、小提示,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成语出处、典故、含义以及如何使用。

内容简介

为了使小读者能够更好地学成语、读成语故事,并且能切身地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度和厚度,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古文化强劲的生命力,“中国成语故事”这套书特意挑选了出自《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晏子春秋》《诗经》《楚辞》《史记》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重要成语,并借助成语典故和故事,把古老、晦涩、深奥、难读的古籍进行通俗易懂的演化。以这些成语为线索,小读者便可以缩短和这些中国古代典籍之间的距离。 “中国成语故事”系列套书包括: 1.《诗经》先秦的诗与歌 2.《楚辞》屈原的浪漫与情怀 3. 百家争鸣 4. 诸子智慧 5.《史记·本纪》帝王霸业 6.《史记·世家》王侯家世 7.《史记·列传》合纵连横 8.《史记·列传》大秦崛起 9.《史记·列传》秦汉风云 10.《史记·列传》文景之治 11.《史记·列传》汉武盛世 12.《史记·列传》大汉传奇

目录

张仪列传篇

瞋目切齿众口铄金秦惠文王任用张仪003

坐山观虎斗卞庄子刺虎的故事009

樗里子甘茂列传篇

息壤在彼甘茂攻克宜阳017

孟子荀卿列传篇

闳大不经赤县神州让人震惊的新学说025

束帛加璧梁惠王的心思029

高门大屋人才聚集的齐国学宫032

孟尝君列传篇

鸡鸣狗盗孟尝君与门客的故事038

掉臂不顾傍晚的集市043

平原君虞卿列传篇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布袋里的锥子051

因人成事三寸之舌平原君携门客谏楚王055

魏公子列传篇

修身洁行求贤若渴的信陵君065

一言半辞侯嬴出计救赵068

引车卖浆信陵君屈尊求贤访高人075

春申君列传篇

物至则反五合六聚秦楚交战如两虎相争081

三千珠履缀满珠宝的鞋子084

范雎蔡泽列传篇

危如累卵范雎改名出逃090

平步青云擢发难数范雎当上秦国相国094

一饭之德睚眦必报恩怨分明的范雎100

乐毅列传篇

君子绝交不出恶语乐毅成为燕赵两国的客卿107

四战之国错失良将的燕王喜111

廉颇蔺相如列传篇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和氏璧的故事118

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125

纸上谈兵熟读兵书却不懂兵法的军事家130

田单列传篇

出奇无穷足智多谋的田单139

鲁仲连邹阳列传篇

辞金蹈海齐国高人鲁仲连149

如胶似漆明珠暗投文采飞扬的狱中书156

屈原贾生列传篇

泥而不滓随波逐流屈原的故事163

吕不韦列传篇

奇货可居吕不韦助子楚登上王位171

一字千金《吕氏春秋》与千金悬赏177


展开全部

节选

《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堪称姊妹篇。张仪和苏秦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他们都曾游说六国,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张仪以“连横”的外交策略,助力秦国。秦惠文王封张仪为相,派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连横”的策略破坏当时的“合纵”,使各国的合纵联盟瓦解,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史记·张仪列传》主要记述了张仪的曲折经历,以及他受秦国委派,为使六国与秦国连横结盟去游说六国的事迹。张仪有心计且狡诈,他凭借极好的口才,利用各国君主的心理弱点,进行针对性的游说,成为轰动一时的风云人物。这篇列传不仅记述了张仪游说六国的事迹,同时也揭示出当时各国之间的矛盾纷争。 瞋目切齿众口铄金 秦惠文王任用张仪 学成语 “瞋目切齿”(chēn mù qiè chǐ)出自《史记·张仪列传》:“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少可信,说一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瞋目:瞪大眼睛。 切齿:紧咬牙齿。 瞋目切齿:瞪大眼睛,紧咬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众口铄金”(zhòng kǒu shuò jīn)出自《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铄:熔化。 金:金属。 众口铄金:众口一词,可以熔化金属;形容舆论力量强大;也形容人多嘴杂,可以混淆是非。 读故事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他和苏秦都曾拜在兵学大师、纵横家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兵学和游说之术。 苏秦学成后,投奔到赵王手下,为赵王游说六国形成合纵联盟,以抵御秦国。 张仪学成后,也去游说诸侯,却没有得到各诸侯的信任。那时,苏秦在赵王的资助下已开始游说六国。苏秦害怕秦国攻打诸侯国,破坏合纵计划,他想找个合适的人先去稳住秦王。 当苏秦得知张仪也在各国游说,却还没被诸侯任用,就暗中派了一个门客送给张仪财物和车马,促成张仪投往秦国,拜见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任用了张仪,和他一起计划攻打诸侯国。当苏秦暗中指派的门客告诉张仪,他之所以供给张仪财物车马促成他的秦国之行,正是受苏秦的指派。因为苏秦害怕秦国攻打赵国,所以想请张仪在被秦惠文王重用后,能阻止秦国攻打赵国。 张仪答应了门客,他向门客表达了对苏秦的感激之情,并承诺他不会与秦惠文王谋划攻打赵国。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张仪在秦国担任了秦相。在当了四年秦相后,张仪又担任了秦国的将军。 又过了两年,秦惠文王为了达到拉拢魏国,让魏国臣服于秦国的目的,免去了张仪的秦相职务,指派张仪去魏国。 张仪在魏国担任了魏相,屡次提出让魏襄王与秦国连横结盟的建议,但魏襄王都没有采纳。 张仪在魏国一待就是四年,努力促成魏襄王与秦国交好,但直到魏襄王去世,张仪也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魏襄王去世后,魏哀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哀王与秦国连横,魏哀王也无动于衷。张仪反复劝说,却一点儿作用也没有。他就偷偷传话给秦惠文王,让秦惠文王对魏国使用武力,给魏国一点儿颜色看看,以迫使魏国臣侍秦国。 在秦国的攻击下,魏国战败。 第二年,齐国与魏国交战,魏国也战败了。 这时,秦国想要再次去攻打魏国。秦军在朝魏国进攻前,先打败了韩国申差的军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这使诸侯们都感到恐慌。 张仪乘机对魏王说:“您看,魏国吃了秦国的一次败仗,又吃了齐国一次败仗,秦国马上又将对魏国发起进攻,要是您再不做出联盟的决断,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后,张仪给魏王分析眼下的局势说:“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面都没有要塞保护,敌国可以长驱直入。魏国的南边和楚国相连,西边和韩国接境,北边和赵国接境,东边和齐国接境,四面的国境都需要防守,光边境的防御就得占用十万兵力,而魏国的士兵总共才不过三十万。魏国一旦和邻国起冲突,势必要举全国之力去应对,那就得征用边防守卫的兵力。而一旦边防士兵被征调,守护国境的兵力不足,周边的楚国、韩国、赵国和齐国随时都可能乘虚而入,将魏国分割得四分五裂。” 张仪又说:“那合纵之说,对您而言根本没什么用。亲兄弟都有反目的时候,更何况彼此虎视眈眈的几个国家?想要凭一个盟约,去保住魏国的安宁怕是靠不住。如果大王您不与秦国结交,秦国只要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阳晋要地,那么合纵联盟中这几个国家互通的道路就被阻断了,您遭受攻击时,其他的几个国家想帮也帮不了您,即便你们合纵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您与秦国结盟,有了秦国这个靠山,楚国、韩国就不敢对您动手,您就能高枕无忧,不必再去提防其他那几个国家对您的侵扰了。” 见魏王犹豫不决,张仪又说道:“我知道那些主张合纵的人,一天到晚瞪大眼睛、咬牙切齿地四处游说,贬低连横,鼓吹合纵。他们对您游说的次数太多了,才使您放弃了连横的想法。正如那些很轻的货物,装得多了,超载严重,一样会压断车轴。我知道众口一词的力量巨大到连金属都能熔化,合纵的强大舆论一定会影响您的决策,但我依然希望大王您能排除这些鼓吹合纵的人的干扰。再不与秦国连横,秦军就会攻打过来了,到那时再做决定怕是为时已晚啊!” 魏王终于被张仪说服,放弃了合纵的想法,派车送张仪回秦国,向秦国请求和解。 成语小提示 瞋目切齿 近义词怒目切齿咬牙切齿 众口铄金 近义词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众口一词 坐山观虎斗 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学成语 “坐山观虎斗”(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出自《史记·张仪列传》:“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坐山观虎斗: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坐观成败;形容对双方的争斗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损、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获利。 读故事 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个名叫陈轸的人,是当时的纵横家之一。 陈轸原本投奔到秦惠文王的手下,但没有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陈轸觉得继续留在秦国没什么前途,就投奔了楚国。楚王也没有重用他,而是派他出使秦国。 当时,秦惠文王正在为韩国和魏国交战的事情找亲信商议。 韩国和魏国交战,打得不可开交,战争持续了整整一年都没能分出胜负。秦惠文王打算出面调停,让这两个国家停战和解。但秦惠文王左右亲信却意见不一,有的认为不该出面调停韩国、魏国的战事,有的却认为应该让他们停战。 左右亲信各持己见,秦惠文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看到旧属下陈轸,问计于他。秦惠文王问陈轸:“现在韩国和魏国交战,已经打了一整年了。我想出面让他们和解,但又拿不定主意。是支持他们继续打对秦国有利,还是让他们和解停战对秦国有利?你能在为楚王出谋之余,也为我出个主意吗?” 陈轸回答说:“不知道您是否听说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如果没听过我讲给大王听听吧!” 秦惠文王说:“好,请讲。” 陈轸讲道:“卞庄子是鲁国的勇士,擅长打虎。有一次他遇见两只老虎正在和一头牛搏斗,他想趁老虎专心对付牛的时机,去刺杀老虎。他正要上前,有个童子却阻止了他,对他说:‘你现在上前,凭你的力气,恐怕难以同时对付两只老虎。你不如等会儿再出手,那两只老虎咬死了牛,就会为争夺牛肉打起来,那只大虎将被咬伤,小虎将被咬死。等两虎相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你再上前,不是能更轻易地刺杀大虎,捕获两只老虎吗?到那时,你一次打死双虎的美名就唾手可得了。’卞庄子认为那童子说得对,就没有立即上前,而是在旁边等待。过了一会儿,那两只老虎果真为争夺牛肉打了起来,结果两只老虎一死一伤。卞庄子上前去刺杀了那只受伤的老虎,轻易地捕获了两只老虎,因而名声大振。” 陈轸讲完了故事,接着对秦惠文王说:“如今韩国、魏国的交战,也像是两虎相争,大王不如也学卞庄子刺虎,等韩国、魏国在战争中损耗殆尽、两败俱伤之时,您再出手从中获利。” 秦惠文王见陈轸说得很有道理,就依照陈轸的建议,对韩国、魏国的交战采取了坐观成败的策略。 成语小提示 坐山观虎斗 近义词 鹬蚌(yù bàng)相争,渔翁得利坐观成败

作者简介

周玉洁,湖北房县人,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已发表文学作品上百万字。作品曾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年儿童文学》《2013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精选集:美文卷》《2015中国年度儿童文学》《2016中国年度儿童文学》等。散文作品曾多次出现在全国多个省份的高考模拟试卷和高中语文期中、期末考试卷的阅读分析题中;还作为课外阅读教辅资料,在多省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