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1星价 ¥44.2 (6.5折)
2星价¥44.2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63363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8
  • 出版时间:2017-08-01
  • 条形码:9787516633632 ; 978-7-5166-3363-2

本书特色

马克斯·黑斯廷斯著闫晓峰译的《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是一部把宏大叙事与个人口述历史结合在一起的全景式的史书,讲述了二战结束前欧洲*后8个月的战事。作者讲述了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的战事,并生动描绘了红军进攻德国的场面。他搜集了主要参战人员的档案资料,采访了170名幸存者,让我们前所未有地了解到那些伟大战役如何展开,以及这些战役对战争中的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士兵与平民的影响。

内容简介

马克斯·黑斯廷斯著闫晓峰译的《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讲述了二战结束前8个月的欧洲战事。1944年9月,盟军相信希特勒的军队会被打败,希望战争能在圣诞节前结束。但是盟军在荷兰灾难性的空降行动、美军在德国边境与贺根森林的挫败,以及突出部战役中艰难的战况,彻底打乱了预期计划。黑斯廷斯讲述了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的战事,并生动描绘了苏联红军进攻德国的场面。他搜集了主要参战人员的档案资料,采访了170名幸存者,让我们前所未有地了解到那些伟大战役如何展开,以及这些战役对战争中的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士兵与平民的影响。黑斯廷斯提出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西方盟国为了让苏联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而对其妥协吗?为何德国和苏联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战斗力更强?尽管已胜券在握,为什么战争结束前后几周对德国城市的轰炸仍在持续?和日本人相比,为什么血战到底的德国人是更加狂热的敌人……本书还鲜活地描写了斯大林、丘吉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重要人物。在这部令人兴奋且具有启示意义的著作中,20世纪全球*大战争中至关重要几个月的全景跃然纸上。

前言

字典对“末日之战”(Armageddon)的定义是:“审判日决战的地方,后引申为一场大规模的终极之战。”二战时期欧洲的*后几场战役使德国边境附近超过1亿人口卷入血腥的战争中。这些战役深刻影响了更多人的生活。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为惨痛的经历,事实证明,战争结束前的几个月更是达到了恐怖的极限。
在我之前写过的一本书《霸王行动》 (Overlord)里出现过“末日之战”(Armageddon)这个词,它描述的是1944年欧洲进攻日的战事和诺曼底战役。全书以8月份英美军队的突破作为终结,在那之后盟军又志得意满地穿越法国,许多盟军士兵相信希特勒帝国的崩溃即将到来。我从《霸王行动》得出的结论是:
荷兰与德国边境发生的战事常常被认为与诺曼底战役属于不同的阶段,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法莱斯战役后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阿纳姆战役。那几周是近代历史上*惨烈的灾难之一,德军战力得到补充并把战争拖到1945年5月。如果说这体现出曾在诺曼底给盟军带来深重灾难的德军令人咋舌的强大战斗力,那么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本书的开始部分就是那个故事。写作本书*初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为何1944年盟军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能很快结束对德战争?人们总是宣称盟军在西线战场已经夺取了一系列通往德国心脏的重要河流与险要据点,但德国人在20世纪40年代的闪击战轻松打破了这些障碍。1944年到1945年间,盟军对纳粹的装甲兵和空军力量优势处于历史峰值。
战争的*后几个月里,东线和西线战场均战事密集。本书试图从全局俯瞰整个战场。苏联人与英美渐行渐远不仅是由于希特勒军队的进攻,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一条政治、军事和道义上的鸿沟。我将深入论述巴顿与朱可夫、蒙哥马利与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战役,尝试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不过,我略过了在意大利发生的作战,尽管这对于战局具有重要的间接影响,但本书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内容。除了查阅历史文献档案,我在俄罗斯、德国、英国、美国和荷兰等国拜访了大约170名战争的见证者。进行类似有益的访谈可能只有*后10年的机会了。许多人生动地回忆了他们的经历,但他们正在步人耄耋之年。英雄也如凡人一样终会迟暮,那些决定60年前欧洲命运的朝气蓬勃、英俊勇敢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变得老态龙钟。
大概30年前研究早期相关著作时,我见到了一些二战时期的美国和英国将军,以及现已身居高位的飞行员,比如空军上将亚瑟·哈里斯爵士(ArthurHarris)、克萨达将军(Quesada)、詹姆斯·加文将军(James Ga—vin)、劳顿·柯林斯将军(Lawton Collins)、皮普·罗伯特将军(Pip Robert),这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如今除了高级军官外,那些幸存的战争亲历者很少担任军职。在本书中,我使用了从美国、英国和德国收集来的大量未出版的高级军官采访手稿和口述历史资料。所有历史学家都喜欢大量涌现的非官方出版的老兵回忆录。由于本书描写的是一场人类灾难,而不是一部战场英雄传奇,因此我还采访了俄罗斯和德国的妇女,除了作为被侮辱的受害人身份以外,她们在战争期间的经历更值得关注。
在《霸王行动》一书中,我提出希特勒的军队是二战中一支杰出的军事力量,因此招致了一系列批判。一些作家——特别是美国作家——认为这样的观点高估了德国人的表现。有的批评者不了解民族主义者的激烈情感。我熟悉的一位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公允地评论说,如果一个畅销书作家撰写大量向美军致敬的书籍,那就不是书写历史,而是在写纪念碑式的作品。
一名参加过西北欧战役的美国老兵称赞斯蒂芬·安布罗斯(Stephen Am—brose)的工作说:“他们使我们这样的人自我感觉还不错。”只要在历史学可理解的范围内,对军事事件进行浪漫式的创作就无可指摘,毕竟它给许多读者带去了心满意足的体验。本书也试图带给读者关于战争亲历者的鲜活经历,但主要目的是客观分析。德军面对敌人压倒性优势时体现出的防御能力,反映出他们远远超出进攻方的军事素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切发生在德军所有作战行动处于希特勒胡乱指挥的情况下。然而自撰写《霸王行动》以来,我的想法已经发生变化——不是关于士兵们的战场表现,而是战争背后的意义。道德和社会问题危如累卵,远远比任何狭隘的军事评判更为重要。
1945年德国发生了一次文化上的冲突,冲突双方是二战中经历相差悬殊的两类人群。苏联人和德国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所遭遇的经历,与美国人和英国人熟知的战争相去甚远。西方盟国内部也存在着分歧,一部分仍倾向于采取克制态度,东部地区的人们则更加激动。尽管艾森豪威尔统帅的一些部队经历惨痛,但大多数的失败都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阿纳姆战役被认为是史诗般的大战,但许多英军士兵的参战时间只有几天,盟军方面仅有3000人阵亡。在参加过西北欧战役的英军老兵中,洛德·卡林顿(Lord Carrington)上尉充满深情地怀念同近卫掷弹兵坦克团并肩作战的时光:“我们一起战斗了很长时间,也许这听起来有点儿怪,但那的确是一段美妙的时光。我们那时青春年少、热衷冒险,不断地取得胜利。每个人彼此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不能说英国和美国士兵很享受他们的经历,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喜欢战争,但是如果足够幸运而免于残疾或死亡,许多人就会觉得1944年到1945年那段时间并非无法忍受。由于珍珠港事件以及巴丹死亡行军中体现出的日本伦理道德,美国人对日本士兵愤恨不已,然而这种仇恨却很少体现在对待德国士兵的态度中。
相比之下,采访俄罗斯和德国老兵则是一段令人沮丧的经历。他们忍受了一种完全不同量级的恐怖。他们通常在一支作战部队连续服役几年时间,只有受伤了,才会暂时休息。甚至纳粹到来之前,在斯大林统治下的生活就已经充斥着无法言说的苦难。我遇到的许多人在1941年前的饥荒和整肃运动中家破人亡。一个人向我描述说,他在乡下不识字的父母被邻居匿名举报为反革命分子,1938年在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郊外的一座监狱里被枪毙。一个女人在倾听我们对话的过程中突然说:“我的父母也在那座监狱被枪毙!”她的语气平淡如常,如同在纽约或伦敦发现一个熟人进了同一所学校。
她说完以后,另一个女人沉着脸地说:“你不应该在一个外国人面前说这些事。”俄罗斯没有追寻历史真实面貌的传统。即使在21世纪,也很难说服一个激烈的民族主义者坦诚地谈论他们战争史上阴暗的一面。几乎所有重要的战争史研年德国有几百万战俘和劳工。听完一个曾被关押在多个集中营里的幸存者的讲述后我们才能了解事情真相:“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你要么活着要么死。我曾经去过更加恶劣的集中营。”一些士兵问:“盟军解放德国的时间比较长,这有什么要紧的吗?”是的,对于1945年死去的成千上万名希特勒治下的亡国之民和战俘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盟军早一点儿来他们也许就不会死。例如德累斯顿的犹太人维克托·克莱普勒(Victor Klemperer)的日记记录了他每一天的恐惧和对死亡的思考。“可能英国空降师在阿纳姆的失利并不重要,很快会被人们忘记,”他在1944年9月21日写道,“但今天对于我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完成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有了新的发现,希望阅读此书的读者能够发现更多新的东西。即便经过西方历史学家15年的挖掘,但在俄罗斯档案馆仍然能找到新的原始资料。有时接受传统观点并不会令人不安。60年后的今天,二战历史不大可能出现新的重大揭秘。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对既有观点的理解和如何重新解释现有事实。大多数宣称发现了令人震惊的战争真相的新书实际上都没有价值。传记作家发现18世纪的奥利弗·哥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有一种观点:“当哥德史密斯*初写作时,他决心只根据新资料来写作,不过后来发现新的通常都是错误的,从那时起他就不再追求新奇。”我仍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但和哥德史密斯一样不再单纯为了求新而创新。本书中的许多事例不是国家秘密——它们只是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经历或者论述而已。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历史学家司空见惯的事情还是要向读者反复详述。尽管许多数字是推测的,尤其是那些伤亡数字,但文中的统计都来自能够搜集到的*权威的资料。当涉及大量永远没有定论的内容时,出现错误不可避免,但所有与二战有关的数字都应该谨慎对待。
我从事二战史的写作已经25年,但这丝毫没有减少我对一些人的勇气所怀有的敬畏,以及对另一些人无耻下限的惊讶。听完一名居住在纽约皇后区的匈牙利裔大屠杀犹太幸存者4个小时的讲述后,我和妻子等待出租车准备前往肯尼迪机场搭乘飞往伦敦的客机。但飞机晚点了,我开始变得焦躁不安。“放松点儿!”妻子毫不在意地说,“这不算什么,如果你进过集中营,出来时会发现错过一架飞机真的一点儿都不重要!”听完后直到现在我仍有些羞愧,我本应该在她之前告诉人们:对琐事的关注是21世纪人们的典型特征,以及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在1939年和1945年一定会是怎样的态度。我一直很感恩我们这代人能够免遭那个时代的苦难。我完全相信美国和英国那些战争回忆录里面说的——“他们死了,我们可以活下去。”
本书的**部分主要是关于身着军装的战士们之间如何作战。接着,重点转向1945年德国国内各类群体的遭遇。但永远不要忘记,那些穿着军装的人很少把自己当作士兵,只是历史大潮把他们卷到了一个令人厌倦的舞台上,他们也只是普通人。有人说关于二战的书太多了,但这些书至今仍然没有告诉我们:战争中人们的故事如此不凡,以至于为了记录那些人和事,为了把他们置身于20世纪*重大事件的背景中而略尽绵力,似乎是一种特殊的荣幸。
马克斯·黑斯廷斯
英格兰,亨格福德
2004年1月

目录

序 言
第1章 充满希望的时代
第2章 通往阿纳姆之桥
第3章 德国边疆
第4章 维斯杜拉河的苏联人
第5章 冬季
第6章 包围德国
第7章 贺根的地狱
第8章 突出部:一部美国史诗
第9章 斯大林的进攻
第10章 血与冰:东普鲁士
第11章 大爆发:空战
第12章 莱茵河畔的行军
第13章 德军战俘
第14章 西方世界的崩溃
第15章 我们离开时,世界将会颤抖
第16章 痛苦的结局
展开全部

节选

1944年9月1日是德国入侵波兰和二战爆发五周年。这次战争的持续时间已经比一战长了9个月。1914-1918年的一战吞噬了近900万人的生命,接踵而来的二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至少五倍于此,而且绝大多数死于苏联或中国战场(自那时起,他们的逝去一直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人所忽视)。
英国人对自己所起的作用感到颇为荣耀。法国、英国及其自治领是仅有的自愿参与反霸权主义战争的交战国,这主要是在道义上支持波兰自由,而不是因为自身是侵略的受害者或贪图战利品。1940年丘吉尔卓越的抵抗行动削弱了希特勒在西欧的胜利,没有他的天赋异禀,英国很可能已经乞和,1940年6月以后英国军队也绝无可能打败德国、或在击败德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苏联时,尽管英国同苏联的合作展示了*初的、可能也是唯一现实的战胜希特勒的蓝图,但一些想法较多的人对于同血腥苏联并肩作战的主张深恶痛绝,这导致英国放弃了这种想法,而这正是英国人任性的特点。
在伊夫林·沃(Evelyn Waugh)的伟大小说《荣誉之剑》中,英国军官盖伊·克罗奇贝克(Guy Crouchback)把1939年的战争看做是武力对抗现代社会的圣战。但是,当发现他的国家与苏联建立联盟时便迷失了自己的信仰。这是虚构的小说,但是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英军司令约翰·迪欧(John Dill)在1941年说道,苏联过于邪恶肮脏,他讨厌任何试图与苏联建立密切关系的想法。他的继任者——帝国总参谋长阿兰·布鲁克爵士(Alan Brooke)*初在道义和军事上都很蔑视苏联。丘吉尔政府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宣传活动,以使英国人民相信“乔大叔”(uncle joe)斯大林和他的国家是自由的良友。但是1945年丘吉尔政府打碎公众的幻想,告诉人们实际上苏联可能不那么好,而之前成功的宣传活动让这些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虽然各国关于苏联作为一个盟友参战的态度莫衷一是,但美国的加入却让人们有理由大肆庆祝。1941年12月听到偷袭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后,温斯顿·丘吉尔欢喜鼓舞,“我们终将会取得胜利的!”从这天到1945年5月,美国贡献了其全部战力的85%以对付德国。尽管如此,矛盾的是,美国人很少对德国人怀有刻骨的仇恨——那种对在珍珠港袭击他们的“黄种野蛮人”的深仇大恨。“我无法唤起对德国人强烈的仇恨,”在西北欧战场指挥第十装甲师某装甲步兵连的名叫尼古拉斯·卡夫卡拉斯(Nicholas Kafkalas)的24岁上尉说道。“他们是非常优秀的士兵。许多美国人针对德国人的敌对情绪不像对日本人那么强烈。”到了1944年秋,由于美国工业力量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盟国的胜利已毫无悬念。但是,当看到成千上万粗鲁莽撞、整洁富有的美国人开着船加入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的部队时,疲倦、憔悴、饥饿的英国人的感激之情中混合着愤恨。正如英国人看到的那样,新世界的战士来收获胜利果实,却没有分担旧世界的痛苦。
P1-2

作者简介

作者:(英)马克斯·黑斯廷斯 译者:闫晓峰
马克斯·黑斯廷斯,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军事历史学家、问题研究专家、战地新闻记者。他是非常受英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其新闻报导及著作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时代。黑斯廷斯著有二十余部畅销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二战题材,尤其是《轰炸机司令部》《大君主》《大决战》《日本帝国衰亡》和《绝世年代》这几部以其客观冷静的分析而赢得学界的称赞。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