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国学:2017年·春之卷(总第八卷)

包邮华中国学:2017年·春之卷(总第八卷)

¥39.8 (5.9折) ?
1星价 ¥39.8
2星价¥39.8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03299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54页
  • 出版时间:2017-08-01
  • 条形码:9787568032995 ; 978-7-5680-3299-5

本书特色

本书的出版,是国学研究院近期学术成果的总结,反映华中科技大学国学学科的发展和成就,充分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本书立足于学术前沿,着眼于学术积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推动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国学爱好者。 本书主要包括政治史、学术史、思想史、哲学史、社会史、古文字学及古典文学等国学研究的各个分支,涵盖了历史学、文学、哲学、语言学等四个学科,集中展现了海内外国学研究的部分*新学术成果。所选文章多立足学术前沿,注重新材料的发掘和新方法的运用,展现新视角、发明新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学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主持编辑的大型学术集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研究水平。

内容简介

  《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7年·春之卷 总第8卷)》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大型学术集刊,除了国学院同人自己的代表作,还兼收海内外学术名家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汉,下迄代,内容涉及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和语言史等。

目录

转型与坚守:晚清以来蜀中学人的经学本位观
从《礼运·大同》看我国古人“至公”的政治伦理视域
圣统与路径:孟子与《春秋》经学的建构
韩门师友弟子考索
论谢省与“茶陵诗派
国学特征的史学折射:《清实录》修纂主题论析
杨守陈九经《私抄》的撰著背景及用意
晚明徐学聚《历朝珰鉴》补论
革命与学术:《国粹学报》的救国理念
秦代家庭中两性关系再评估——以出土文献为中心
东方朔双面人格形成原因探讨
褚少孙与《东方朔传》
“约法三章”与楚汉战局
张良“道引不食谷”的根源探究:以《史记》与马王堆帛书互证
《后汉书·独行列传》解读
从党锢文士到骖乘文人:建安七子的“慷慨悲歌
略论唐宋时期“道”、“路”制度变迁
论北宋后期六十年的改革
《须知》与宋代社会
论两宋官方祭祀程婴、公孙杵臼的活动——基于政治意涵的探讨
元朝的医学教育
富于洞见,引人深思——陆扬《清流文化与唐帝国》评介
展开全部

节选

  《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7年·春之卷 总第8卷)》:  一 圣统与经学建构:“辟墨”背景下的孔子作《春秋》  对于孟子及其时代来说,作为经学的《春秋》该如何建构呢?建立以孔子为核心的圣人系统,从而赋予《春秋》绝大的思想权威,是首要选择。这种知识路径的产生,固然在于:一、中国经学在资质上本就依托于“圣人”,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圣人崇拜是经学发生的必要前提,‘经’总是与‘圣’有关的。”二、就更直接的知识挑战来看,在稷下争鸣,尤其是与墨学相抗衡的过程中,建立孔子圣统,并由此达成《春秋》的经学正当性及权威性,是一种迫切的现实要求。下面,具体论之。  (一)“辟墨”与道统:孔子作《春秋》的经学意义  由特定视角来看,经学之所以为“经”,权威的源点来自于所谓的“圣人”。古人相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本,它承载了“圣人”的思想与事迹,通过对它的解读与衍伸,可以建立起无上的价值坐标,从而达成“传道”及指导现实的思想任务。而在经学系统的圣人之中,孔子无疑是中心人物。从一定意义来说,没有对孔子的圣化,就没有儒家经学。  然而,这种理念的产生与接受,不仅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更遭到了其他学派,尤其是墨家的全力驳难。以孟子及《春秋》学的建构为界,此前,孔子的圣化不仅遭遇到墨学的反击,而且在“非儒”中,力图将孔子从《诗》、《书》等“圣王”典籍中排摈出去。而自孟子出,因道统理论的建立,不仅巩固了孔子的圣人地位,更直接确立了《春秋》学的地位。由此,孟子对孔子的圣化,不仅关系着《春秋》的经学建构,在儒家经学的确立上亦为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很自然的,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随的是对墨家的极力反击,即所谓“辟墨”。为此,《孟子·滕文公下》载有一段孟子的重要论述,他先是从大禹治水、周公平定天下及孔子作《春秋》谈起,对他们的功业大为赞赏,同时,对“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深恶痛绝,他表示,自己要“距杨墨、放淫辞”,从而继承与发扬大禹、周公、孔子的“先圣之道”。  然而,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就孟子距杨墨来说,他距的主要是墨而不是杨。”对于思想及知识话语权之争,孟子的“辟墨”,其核心是对经学及圣人资源进行争夺,并以孔子为集矢点。众所周知,经学直接关联着儒家与孔子,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成为一般认识。《墨子·公孟》载:“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若是孔子当圣王。”由此可见,到了墨子时代,时人在推崇孔子圣性之时,已经将其与传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经学尚未完全定型的战国早中期,墨家却对这一资源开始了挑战与争夺。从而出现了有学者所指出的周秦时代“儒家、墨家孕育各自的经学。”而在这一进程中,作为“非儒”的墨学,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与儒家不同的圣人谱系,二是力图排斥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可注意的是,在孔子进入经学系统之前,这一圣人谱系又可分出两大序列,一是尧舜至周文、武,二是周公。具体说来,在六经系统中,《诗》、《书》所反映的,是前者的“陈迹”,礼、乐则明显地与周公有关。至于《易》与《春秋》,在与孔子发生关系前,也直接关联着周公。《左传》昭公二年载,韩宣子赴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之后感慨“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我们知道,孔子*为欣赏的政治家就是周公.恢复周公礼制是他的一大梦想。毫无疑问,站在儒家立场,经学中的圣人在孔子时代,当由尧舜直至周公,而在孔子殁后,门徒们则开始将其增添到这一序列之中。反观墨学,作为春秋战国之际*有力的反对派,本出于儒家,而其对儒家的反戈一击,原点乃在于对儒家礼乐的强烈非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所以,它们不仅反对儒学与孔子,也连带对周公及其礼乐制度大为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家的经学建构中,《易》与《春秋》不仅不会成为基本典籍,礼、乐更被排斥在外。这样,只有《诗》、《书》成为了儒、墨的共有资源。为此,王国维指出:“《书》与《诗》又为儒、墨公共之学。”  然而,虽“学”有“公共”,却异点极多。其中*关键的乃在于,墨学力争周公之前的圣人话语权,将孔子排斥于圣统之外,同时试图建立起自己与圣王的道脉联系。所以,翻检《墨子》,可以看到,虽也承认“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公孟》),但这是在经学系列之外的低层次体认。在援引《诗》、《书》及论证己说时,只有“尧舜禹汤文武”频繁出现,《兼爱下》称其为“先圣六王”,他们拥有无上的权威。与此同时,一方面,将《诗》、《书》视为“先王之书”,剔除孔子痕迹,切断孔子与“先王”的内在联系,从而圣王是圣王,孔子是孔子,使后者毫无圣性可言。另一方面,在作为墨学立论基础的“三表法”中,理论权威*首要的就是所谓“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非命上》)。循着这样的知识理路,墨学俨然成了传经之学,而此经就是以《诗》、《书》为核心的典籍,它们是“先圣六王”之“陈迹”,墨学在获得它们解释权的同时,隐然成为圣王思想的世间传承者与代言人。  ……

作者简介

男, 1957 年生,湖北天门人。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两宋学术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研究领域侧重于两宋代政治史和学术文化史。 1986 年起曾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1993 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 年 9 月- 1995 年 9 月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96 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1 年 3 月调入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历史学科。现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入选中美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并应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邀请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活动。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办下达的科研项目《王氏新学与宋代社会》、教育部下达的科研项目《王氏新学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从新学到理学 ――11 世纪后半至 13 世纪初年宋学主流的嬗递》等课题。目前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类项目《两宋学术嬗递与政治变迁》。独著、合著学术著作 5 部,合译学术著作 1 部,主编著作 1 部,在《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代表作有《北宋党争研究》、《北宋新学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