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勒人学视野下的主体间性

舍勒人学视野下的主体间性

1星价 ¥32.2 (6.7折)
2星价¥32.2 定价¥4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2408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69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68240840 ; 978-7-5682-4084-0

内容简介

  《舍勒人学视野下的主体间性》讲述了舍勒在对待主体问性问题上,坚持了现象学的基本立场,以事物的自身被给予为问题解决的出发点。为获得事物本身,必须还原、悬搁种种生命欲求,以便使现象学直观的纯粹的精神体验顺利进行。舍勒不仅批判了前人及其同时代学者关于把人当作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的各种识见,还由此确立起自己关于事物自身及人自身的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在这里,人被揭示为生命个体在爱的行为中的价值存在;而同时,这种本质也决定着每一个个体存在都必然地隶属于总体存在,个体与总体之间处于本质性的关联当中。关于主体问性问题的阐释中,他者在源自爱的同情性体验里被明证地给予和感受,这种同情性经验也属于人的本质,换言之,人必然是与他者相互一同体验地生存着,并于这种与他者共在的状态中实现自身价值与存在的统一。

目录

引论
第1章 直观——从康德到舍勒
1.1 康德的直观
1.1.1 感性直观
1.1.2 智性直观
1.1.3 “我思故我在”——“自我”之意味
1.2 胡塞尔的现象学直观
1.2.1 感知
1.2.2 想象
1.2.3 意向性及其结构
1.2.4 我思及先验自我
1.3 舍勒的现象学经验
1.3.1 先天与后天、形式与质料
1.3.2 本质直观——情感一价值先天
1.3.3 舍勒的感知

第2章 舍勒现象学意义下的“人”
2.1 舍勒关于“人”的问题的现象学立场
2.2 身体-自我
2.2.1 身体与周围世界
2.2.2 外感知与内感知下的躯体-身体与心灵-身体自我
2.2.3 自我与外部世界
2.3 精神-位格
2.3.1 精神与世界
2.3.2 爱与认识
2.3.3 个体性的精神-位格

第3章 舍勒同情现象学中的主体间性
3.1 舍勒关于“他者”问题的现象学立场
3.1.1 作为对比——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他者问题
3.1.2 舍勒对“他者”问题的现象学立场
3.2 对“他者”的明证及感知
3.2.1 关于“他者”的明证
3.2.2 对他者的感知
3.3 他者问题的现象学依据——同情
3.3.1 同情的基本形式及其关联
3.3.2 关于同感
3.3.3 同感——在上帝之爱与一体感之间
3.4 与他者共在
3.4.1 共同体的形式
3.4.2 与他者共在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舍勒人学视野下的主体间性》:  比较前两节内容,康德与胡塞尔虽然在具体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他们在认识论上却都坚持了主体主义的立场:不论是康德认为知性主体以先天形式、先验范畴统摄杂多表象,还是胡塞尔认为先验自我以意义通过意向性意识行为赋予感性材料,他们*终都将认识的依据和基础交给了认知的主体。这种主体与客体相对立、并以主体统摄客体的做法,集中地体现了主体主义的性征。  从以上各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到,主体论之所以会出现在康德认识论哲学及胡塞尔现象学当中,其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归结于他们对认识行为的理解上。在他们看来,与对象直接相关的直观行为,带有明显的经验相对性,而合理的认识*终在于关于绝对本质的认识,该认识非感性直观所能及,因此,必然需要一个同一的并携带着先天内涵的行为执行者(不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实体意义上的),发挥统摄、意指——或者简单地说是“勾连”——行为对象的功能,以保证认识行为的合理性,并实现意识行为与行为的现实对象之间的统一,在他们那里,或显或隐地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可以说,认识主体的出现,是康德与胡塞尔认识论观点进展之所必需。与此同时,直观又为认识主体提供了相关识见:康德由内感直观到进行思维、具有统觉功能的“我思”,胡塞尔也经由本质直观及本质还原,并*终由先验直观、先验还原达到蕴含意义于自身之中、统摄感性材料的先验自我。直观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不仅给出了认识的对象,还直接关系到对认识主体的认知。这样一来,认识论的问题既始于直观,又终于直观。可见,康德与胡塞尔对直观的理解,对于他们各自所取得的认识论立场及具体入微到关于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所能展开的境界,都至为重要。  不过,从康德在智性直观中提出的种种设想,到胡塞尔对直观进行的现象学的解释,却又同时是一条逐渐消解主体主义的道路。与感性直观不同,康德借智性直观设想,对象在与对象直接相关的意识行为中自身给予,这已经预示了某种消除主客对立、消除以主体统摄客体的可能。到胡塞尔的现象学,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分别指向事物与本质,并借助于意向性,将这两者勾连起来共同构成现象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本质与事实不仅在各自所属的直观范围内通过意向性“实现”了自身的同一,而且在意指性的赋意活动中,二者也“达到”了统一。主体与客体间的分裂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被进一步地弥合了。  到了舍勒,他对直观的现象学的重新解释,使其理论避免了任何一种意义上的主体论:具有情感意向性的本质直观即对事实本质的认识,这不仅保证了认识的合法性,还兑现给行为本身所应有的认知功能。在舍勒看来,意向性存在于人的一切行为当中,它以意义价值的形式使行为本身在意向性中与行为对象直接相关,认识的内容就是行为的相关项——这不仅集中地体现在“现象学的经验”上,也反映在感知行为过程中。这样一来,也就无须再从行为以外寻找对象的来源,更无须为此对象设立一个与之对立的主体。在舍勒现象学意义下,人非但不是统摄对象的主体,还因此而被理解为行为本身。这些观点在这一部分及以后一些部分里都将有所体现。  ……

作者简介

  任泽,生于1969年,女,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北京科技大学法学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爱达荷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参与多项省级项目,参与一项教育部项目,发表于北大核心、CSSCI刊物论文多篇。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