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

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

1星价 ¥129.6 (7.2折)
2星价¥129.6 定价¥1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4884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54
  • 出版时间:2017-11-01
  • 条形码:9787030548849 ; 978-7-03-054884-9

本书特色

  《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国内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和农业工程的15位院士、近百名专家和多家单位共同完成,内容涵盖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来源与减排潜力研究,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研究,区域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区域可持续高效率的交通系统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监管体系研究,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规划与中长期路线图。

内容简介

《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京津冀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联发联控战略及路线图》由国内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和农业工程的15位院士、近百名专家和多家单位共同完成,内容涵盖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来源与减排潜力研究,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研究,区域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区域可持续高效率的交通系统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监管体系研究,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规划与中长期路线图。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摘要 第1章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来源与减排潜力研究 1.1 京津冀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的气象和气候背景 1.1.1 京津冀地区霾形成的气象条件及污染物输送通道 1.1.2 京津冀地区雾霾日数及能见度的特征分析及变化趋势 1.1.3 气候条件对京津冀地区霾日数的影响 1.1.4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 1.2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1.2.1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特点 1.2.2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 1.2.3 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的部门分担 1.2.4 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空间分布特征 1.3 京津冀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分析 1.3.1 京津冀地区PM2s污染特征分析 1.3.2 京津冀地区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1.3.3 京津冀地区大气PM2.s的来源解析 1.3.4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 1.3.5 现有监测体系用于研究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的局限性 1.4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减排面临的挑战 1.4.1 京津冀能源结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 1.4.2 京津冀产业布局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 1.4.3 京津冀农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 1.4.4 京津冀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 1.4.5 京津冀大气污染的社会经济驱动 参考文献 第2章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2.l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1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2.1.2 京津冀区域能源分配图的绘制和分析 2.1.3 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 2.1.4 主要结论 2.2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2.2.1 京津冀区域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2.2.2 京津冀区域2030年能源、产业发展情景分析 2.2.3 主要结论 2.3 国外类似区域能源、产业转型的经验借鉴 2.3.1 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借鉴 2.3.2 美国“铁锈地带”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 2.3.3 德国鲁尔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 2.3.4 主要结论 2.4 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战略构思 2.4.1 基本认识 2.4.2 战略思路和目标 2.4.3 重点任务 2.4.4 保障措施 2.5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第3章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3.1 京津冀及其主要耗能行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3.1.1 京津冀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3.1.2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发展现状和污染物排放特征 3.2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措施 3.2.1 电力行业 3.2.2 钢铁行业 3.2.3 建材行业 3.2.4 石化化工行业 3.2.5 民用部门 3.3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分析 3.3.1 情景设置 3.3.2 污染物排放预测 3.4 京津冀主要耗能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建议 3.4.1 总体情况 3.4.2 存在的问题 3.4.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4章 京津冀区域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研究 4.1 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氨排放的时空分布 4.1.1 京津冀地区种植业氨排放的时空分布 4.1.2 京津冀地区养殖业氨排放的空间分布 4.1.3 京津冀地区总氨排放的时空分布 4.1.4 京津冀地区总氨排放的强度 4.1.5 减少农业源氨排放的技术分析 4.2 京津冀地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2.1 京津冀地区作物秸秆 4.2.2 京津冀地区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4.2.3 京津冀地区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 4.3 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农业源污染防治战略 4.3.1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 4.3.2 农村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分布 4.3.3 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可行性分析 4.3.4 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实例分析 4.3.5 京津冀区域农村生活能源结构优化建议 4.4 京津冀区域现代农田林网发展与大气联发联控战略 4.4.1 农田林网及其效益 4.4.2 我国农田林网发展现状 4.4.3 京津冀区域农田林网建设情况 4.4.4 京津冀农田林网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4.4.5 国內外农田林网发展经验借鉴 4.4.6 京津冀区域农田林网发展趋势分析 4.4.7 京津冀农田林网优化改造模式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京津冀区域可持续高效率的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5.1 京津冀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排放控制现状 5.1.1 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5.1.2 排放控制现状分析 5.1.3 区域移动源交通和排放控制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5.1.4 区域移动源交通及排放控制一体化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5.2 基于区域路网的高分辨率交通排放清单 5.2.1 建立全路网的交通源活动水平数据库 5.2.2 京津冀区域机动车排放模型更新和完善 5.2.3 建立基于路网的高分辨率交通排放清单 5.2.4 京津冀区域机动车排放规律演变分析 5.3 京津冀移动源排放控制技术措施发展趋勢和减排潜力研究 5.3.1 国內外移动源排放控制体系分析 5.3.2 建立移动源排放控制技术措施库 5.3.3 京津冀交通源排放趋势预测的多情景设计 5.3.4 交通源PMz.s排放减排目标和控制措施减排潜力评估 5.4 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排放综合控制政策建议 5.4.I 面临的挑战和国际经验的启示 5.4.2 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6章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监测监管体系研究 6.1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现状分析 6.1.1 监测点位布设概况 6.1.2 监测点位代表性分析 6.1.3 监测能力概况 6.1.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6.1.5 监测结果评价体系 6.1.6 信息发布体系 6.1.7 大气污染源监测体系现状 6.2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6.2.1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不完善,监测机构职责定位和事权划分不明晰 6.2.2 监测范围和要素指标覆盖不全 6.2.3 监测技术体系不完备,立体监测等新技术应用不足 6.2.4 监测数据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6.2.5 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公开与共享程度不够 6.2.6 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 6.2.7 对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6.3 加强监测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6.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环保部门职责定位与事权划分 6.3.2 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6.3.3 加强立体监测体系建设 6.3.4 健全环境监测质控体系 6.3.5 构建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信息公开与共享 6.3.6 建立监测与执法联动机制 6.3.7 加强对社会化环境监测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参考文献 第7章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规划与中长期路线图 7.1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设定 7.1.1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和标准的差距 7.1.2 国外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浓度降低的案例和启示 7.1.3 我国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降低的趋势 7.1.4 京津冀区域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各阶段目标 7.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输送及其空气质量影响 7.2.1 周边省份对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 7.2.2 京津冀区域城市间大气污染输送及其空气质量影响 7.2.3 基于污染物跨界输送规律的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策略 7.3 多源排放控制与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响应 7.3.1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现状的模拟与验证 7.3.2 源排放一区域空气质量非线性响应模型建立 7.3.3 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的非线性源解析 7.4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情景分析 7.4.1 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7.4.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景分析 7.4.3 京津冀区域不同排放控制情景的空气质量预测 7.5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路线图和政策建议 7.5.1 产业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7.5.2 能源革命与清洁能源发展战略 7.5.3 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7.5.4 区域可持续高效率的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7.5.5 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监管战略 7.5.6 区域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战略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1946年生于山东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现兼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代表性著作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模拟研究》等。 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Haagen-Smit Clean Air Awards等荣誉称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