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1星价 ¥36.0 (7.5折)
2星价¥36.0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5751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17-07-01
  • 条形码:9787509575116 ; 978-7-5095-7511-6

本书特色

伴随着全球领域出现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多数发达国家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轨道,服务业在GDP中占比高达70%以上。在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逐年攀升,2013年,服务业首次超过制造业在GDP中的比例,达到46.1%。到了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达到50.5%,真正占到半壁江山。服务业,特别是技术、知识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早期是从制造业部门派生而出,主要为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为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利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往往趋于集聚分布,且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和消费时空的不可分割、不可存储等特点,其比制造业更依赖于本地市场容量,显现更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

内容简介

研究与实践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近年来,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对外合作的深度化,部分关联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在地理上表现为不同类型企业邻近分布的格局,并趋向与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空间的协同发展。朱慧、周根贵著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突破原有单一产业集聚的研究框架,利用产业协同集聚理论,更多关注服务业不同行业间的内在关联及协同定位效应,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及特征,其次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随后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相关假设检验进行了验证分析。接下来分别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在城市内部及城际之间产生的空间效应,*后阐明了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书可供经济地理、公共政策研究等领域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相关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展望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3.3 研究展望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外部效应理论 2.1.2 服务业区位论 2.1.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1.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 2.2.1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分布格局研究 2.2.2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机理研究 2.2.3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 2.3 产业协同集聚研究 2.3.1 产业协同集聚理论的提出 2.3.2 制造业间协同集聚研究 2.3.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 2.3.4 服务业间协同集聚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及特征 3.1 单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3.1.1 度量指标选择 3.1.2 单行业集聚水平及特征 3.1.3 行业集聚区域分布差异 3.2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 3.2.1 概述 3.2.2 测度方法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协同集聚水平特征分析 3.3.1 基于行业层面的分析 3.3.2 基于区域层面的分析 3.4 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协同集聚水平特征分析 3.4.1 外部类别间的协同集聚水平 3.4.2 细分行业间的协同集聚水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 4.1 理论分析框架 4.2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分析:产业因素 4.2.1 产业关联 4.2.2 要素流动 4.2.3 知识溢出 4.3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分析:社会因素 4.3.1 政府管制 4.3.2 “互联网+” 4.4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分析:空间因素 4.4.1 城市通达性 4.4.2 城际间互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的假设检验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取 5.1.1 研究方法 5.1.2 模型选取 5.2 变量选取与说明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3 数据来源与选择 5.4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5.4.1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协同集聚形成机制检验结果 5.4.2 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协同集聚形成机制检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效应 6.1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组织模式 6.2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2.1 产业空间结构 6.2.2 城市居住空间 6.2.3 城市交通布局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辐射效应 7.1 空间辐射效应的产生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与选择 7.3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异格局 7.3.1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协同集聚水平的空间分异 7.3.2 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协同集聚水平的空间分异 7.4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及其稳定性 7.4.1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性 7.4.2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属性及其稳定性 7.5 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辐射效应 7.5.1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协同集聚的空间辐射效应 7.5.2 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协同集聚的空间辐射效应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