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学诠解

忍学诠解

1星价 ¥24.1 (4.3折)
2星价¥23.5 定价¥5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80588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401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52805888 ; 978-7-5528-0588-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忍学诠解》从居家之忍、做官之忍的典型事例中,体会“忍”之真精神,阐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进而探求修补世道人心的捷径,希望探索出一条摆脱精神困境的道路。可以说是当今世人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忍学诠解》并非劝人忍气吞声,苟且偷生,而是引导读者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培养宽宏气量和远大目光。读者只有体会了忍之真精神,才能对无常的世事保有一份平和、通透的理解,从而获得达悦而坦荡的人生。

内容简介

《忍学诠解》一书是将《忍经》与《劝忍百箴》合二为一的论忍佳作。它从中选录了广为流传的著名篇章,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详尽的译文,并从浩繁的典故中精选了许多富含哲理与智慧的小故事。《忍学精粹》对“忍学”进行了全面阐释,使人掌握“忍”的原则,达到“忍”的至高境界。《忍经》用浅近的文言散文,选辑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语录、历史人物的隐忍事迹,以及箴铭、谣谚,共计156条。《劝忍百箴》是“忍学”的集大成者,涉及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共计100条。

目录

目录

忍经
一 细过掩匿
二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三 圯上取履
四 出胯下
五 尿寒灰
六 诬金
七 诬裤
八 羹污朝衣
九 认马
十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十一 唾面自干
十二 五世同居
十三 九世同居
十四 置怨结欢
十五 鞍坏不加罪
十六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十七 盘碎,色不少吝
十八 不忍按
十九 逊以自免
二十 盛德所容
二十一 含垢匿瑕
二十二 未尝见喜怒
二十三 语侵不恨
二十四 释盗遗布
二十五 愍寒架桥
二十六 射牛无怪
二十七 代钱不言
二十八 认猪不争
二十九 鼓琴不问
三十 唯得忠恕
三十一 益见忠直
三十二 酒流满路
三十三 不形于言
三十四 未尝峻折
三十五 非毁反己
三十六 辞和气平
三十七 委曲弥缝
三十八 诋短逊谢
三十九 直为受之
四十 服公有量
四十一 宽大有量
四十二 呵辱自隐
四十三 容物不校
四十四 德量过人
四十五 众服公量
四十六 还居不追直
四十七 持烛燃鬓
四十八 物成毁有时数
四十九 骂如不闻
五十 佯为不闻
五十一 骂殊自若
五十二 为同列斥
五十三 不发人过
五十四 器量过人
五十五 动心忍性
五十六 受之未尝行色
五十七 与物无竞
五十八 忤逆不怒
五十九 潜卷授之
六十 俾之自新
六十一 未尝按黜一吏
六十二 小过不怿
六十三 拔藩益地
六十四 兄弟讼田,至于失败
六十五 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六十六 愤争损身,愤亦损财
六十七 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
六十八 无疾言剧色
六十九 子孙数世同居
七十 愿得金带
七十一 恕可成德
七十二 公诚有德
七十三 所持一心
七十四 人服雅量
七十五 终不自明
七十六 逾年后杖
七十七 终不自辩
七十八 自择所安
七十九 称为善士
八十 得金不认
八十一 一言齑粉
八十二 无入不自得
八十三 不若无愧而死
八十四 未尝含怒
八十五 谢罪敦睦
八十六 处家贵宽容
八十七 忧患当明理顺受
八十八 同居相处贵宽
八十九 亲戚不可失欢
九十 待卑仆当宽恕
九十一 事贵能忍耐
九十二 王龙舒劝诫

劝忍百箴
言之忍**
气之忍第二
色之忍第三
酒之忍第四
声之忍第五
食之忍第六
乐之忍第七
权之忍第八
势之忍第九
贫之忍第十
富之忍第十一
贱之忍第十二
贵之忍第十三
宠之忍第十四
辱之忍第十五
安之忍第十六
危之忍第十七
忠之忍第十八
孝之忍第十九
仁之忍第二十
义之忍第二十一
礼之忍第二十二
智之忍第二十三
信之忍第二十四
喜之忍第二十五
怒之忍第二十六
疾之忍第二十七
变之忍第二十八
侮之忍第二十九
谤之忍第三十
誉之忍第三十一
谄之忍第三十二
笑之忍第三十三
妒之忍第三十四
忽之忍第三十五
忤之忍第三十六
仇之忍第三十七
争之忍第三十八
欺之忍第三十九
淫之忍第四十
惧之忍第四十一
好之忍第四十二
恶之忍第四十三
劳之忍第四十四
苦之忍第四十五
俭之忍第四十六
贪之忍第四十七
躁之忍第四十八
虐之忍第四十九
骄之忍第五十
矜之忍第五十一
侈之忍第五十二
勇之忍第五十三
直之忍第五十四
急之忍第五十五
死之忍第五十六
生之忍第五十七
满之忍第五十八
快之忍第五十九
取之忍第六十
与之忍第六十一
乞之忍第六十二
求之忍第六十三
失之忍第六十四
利害之忍第六十五
顽嚚之忍第六十六
不平之忍第六十七
不满之忍第六十八
听谗之忍第六十九
无益之忍第七十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屠杀之忍第七十二
祸福之忍第七十三
苟禄之忍第七十四
躁进之忍第七十五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
挫折之忍第七十八
不遇之忍第七十九
才技之忍第八十
小节之忍第八十一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同寅之忍第八十六
为士之忍第八十七
为农之忍第八十八
为工之忍第八十九
为商之忍第九十
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兄弟之忍第九十二
夫妇之忍第九十三
宾主之忍第九十四
奴婢之忍第九十五
交友之忍第九十六
年少之忍第九十七
将帅之忍第九十八
宰相之忍第九十九
好学之忍**百
展开全部

节选

书中精彩语段: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宽绰其心。”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又曰:“君子无所争。” 又曰:“君子矜而不争。” 曾子犯而不校。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晋王玠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易经·损卦》说:“有德行的人用受打击所引起的警戒来抑制愤怒和欲望。” 《尚书》记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坏人怨恨你,责骂你,那么你自己应该修养你的德行。”又说:“不仅仅是不敢动怒。”又道:“还要放宽你自己的心胸。”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耐之心,这样才能办成事情;有宽容之心,道德才能高尚。”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民谚说:‘所谓高低之分,在于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群山和草丛隐藏着祸患,质地美好的玉石藏匿着瑕疵,国家君主有些缺点,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鲁国人是靠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知伯进入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主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凭什么被尊称为子呢?’赵孟回答道:‘凭我能够忍耐。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损害呢?’”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裸露胸脯,牵着羊来迎接楚军。楚庄王说:“郑国的君主能够甘居人下,忍受侮辱,必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左传》记载:“一次羞辱都不愿忍受,难道要一辈子羞愧吗?” 《论语》记载:“孔夫子说:‘小事不能忍让,就会损害到大事。’” 《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己以及亲人,这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君子没有什么可跟别人相争的。” 《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君子为人处世矜持谨慎,不跟别人相争。” 《论语》记载曾子被别人欺侮了,也不跟人计较。 孔夫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因为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因为柔软,所以容易保存。柔软必定胜过刚硬,弱小的事物必定胜过强大的事物。爱好争斗必定受到损伤,一味逞强必定导致灭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态度,忍让是*好的。” 《老子》说:“知道它是雄性的,就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它;知道它是白色的,就可以用黑色的来对付它。” 《老子》又说:“世界上*直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是弯曲的,*聪明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笨拙,*善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老子》又说:“至高无上的美好品德就像水一样,而像水一样善良就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发生争斗。”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不与别的事物相争,却容易战胜对方;不说话,却善于应对对方。”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话语,其伤害程度比用矛戟刺入身体所造成的伤害更大。”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必定不能都保全性命。” 晋代的王玠曾经说过:“别人有达不到要求的地方,可以从情谊上原谅他。” 王玠又说:“不要意气用事,冒犯别人,可以通过讲道理来责备他,一生都不要有欢喜或忧郁不安的神色。” 【评析】 古人早已认识到一味地生别人的气与别人相争所带来的害处,因此,古之君子都是那些能够忍受别人的责骂,宽容他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们不仅能够做到宽容别人,更可贵的是,他们懂得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责骂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严厉指责对方只能恶化彼此之间的关系,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导致自己一意孤行,*终铸下大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应该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我们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但是如果太过认真了,就会成为苛求,这样会使我们陷入细枝末节的计较中,从而失去了对事情实际效果的基本评判。只有我们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才能避免走向苛求,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国君要有忍耐之心,与民休养生息,使老百姓能够安然度日,不能对臣民太严厉,如果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苛捐杂税繁多,就会使百姓不堪忍受,*终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通常,能够忍受侮辱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伟业。因为他们能够甘居人下,发现自己的失误,有志气,有远见,关心别人,诚信为人,所以会采取正确的行动策略来完善自己,*终获得成功。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度量,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小事而与人争执,拥有容人的雅量,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都用于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如果只因一时的愤怒没有忍住,*终导致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那就太不值得了。 柔软的东西很随意,能够进行各种变化,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为人处世也是这样,仅仅靠率直、刚毅的性格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直来直去,说话、办事不善于顾及对方的想法和颜面而引起别人的反感,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是失败的。如果能够更委婉一些、更含蓄一些,那么,自己的社交范围将更大,处事将更通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就应该善于隐藏自己的才能和技艺,不要过于招摇和炫耀。否则,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这些光环往往会招致别人的嫉妒,甚至愤怒、憎恨,*终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日常生活中,如果别人冒犯了自己,不要发怒,也无须跟别人理论,只要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给对方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妥善地化解双方的冲突。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宽宏大量,明白事理。 一 细过掩匿 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相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一些官吏的官邸距离很近。官吏们日夜饮酒高呼,所以很担心曹参会恼怒,于是带着曹参去后园游玩,以试探曹参的态度。恰好此时朝廷有事召见宰相,所以没有试探成。曹参从朝廷归来后,独自坐在帐中饮酒、唱歌,与后园的官吏们遥相呼应。曹参看见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他掩饰。 ■ 曹参身为宰相,却有容人的雅量。后园的官吏们日夜饮酒高呼,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但是他并没有怪罪于别人,反而自己也坐在帐中饮酒、唱歌,以此来掩饰别人的过错。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大发雷霆或是批评责罚倒是人们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未必会让当事人真正反省,也不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因为人通常都会有逆反心理,即使自己做错了,在别人的指责下也会为了维护自尊心而硬着脖子说没错。 我们从小就在不断地接受与人为善的教育,并对外部世界抱有美好的幻想和想象。但是,我们经常会高估现实世界的情形,遇到令人失望的情况便常常陷入悲观绝望的状态,失去了斗志和前进的动力,或是开始苛责令自己感到不满的一切。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 典例阐幽 稀世珍宝不翼而飞 清代学者金樱在《格言联璧》中这样写到:“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大度,要不拘小节,才能使彼此和睦相处,维持双方之间的良好关系。在我国历史上,拥有曹参那种容人之量的人物比比皆是。 南朝梁代人羊侃,字祖忻,是泰山梁文人。起初任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因为他祖父羊规曾是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他有回归南朝的志向。于是就回南朝了。回归途中,在涟口摆起宴席。有个宾客张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烧掉70多艘船,所烧金银财物无可计数。羊侃听到消息后根本不记在心上,酒还是要大家继续喝。张孺才既羞愧又害怕,就逃走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并把他带回来了,羊侃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他,到南朝后,羊侃任了粱武帝的军司马。 南朝粱代的张率,字士简,12岁就能写好文章。天监时期官为司徒。但他爱好喝酒,不理家务事,力求淡忘一切。他在新安做官时,派遣手下人运3000担米回家。等米运到家里,就耗去一大半了。张率询问缘故,手下人回答说:“米被老鼠鸟雀吃了。”张率笑着说:“好厉害啊,老鼠鸟雀!”竟然再也不追问这件事。 唐代柳公权,在唐文宗时期为翰林学士。他家的东西经常给佣人们偷走。曾经收藏了一小筐银杯,筐外的包装还是老样子,里面的银杯却没了。而佣人们都说不知道,柳公权笑道:“银杯都成仙飞走了。”再也没有追问这件事。 唐代裴行俭,字守约,高宗时做吏部尚书。家中有皇上赐的好马和很珍贵的马鞍,手下人私自将马骑了出去,马摔了一跤,跌坏了马鞍,那人害怕就逃走了。行俭把他招了回来,没有责罚他。行俭曾经率兵平定都支李遮匐,获得的珍宝不可计量。有一次请客,将珍宝给客人观看。有个玛瑙盘,直径约2尺,非常漂亮。手下军士跑来跌了一跤,盘子弄碎了,那人惊惶失措,叩头至于出血。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脸上无可惜的表情。

作者简介

吴亮,字明卿,钱塘人。前有冯寅序,称吴君精于经术吏事,至元癸巳解海运元幕之任,恬淡自居,于纂述历代帝王世系之暇,思其平生行己惟一“忍”字,会集群书中格言大训,以为一编。所采皆习见之书,盖姑以见意云尔。 许名奎,出生于元代,他博学多才,注重修身养性。他认为,“忍”是一个人为人处世、事业成败的关键。元武宗至大三年庚万戌(1310年),许名奎把古代史籍中有关“忍”的格言、要训和历史典故搜集成册,共100条,名为《劝忍百箴》。 译者简介:胡磊,200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现为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致力于对古典文化小说研究工作,著有《今古奇观》、《笑林广记》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