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史概说
读者评分
5分

亚洲史概说

1星价 ¥49.6 (6.2折)
2星价¥49.6 定价¥8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916783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17-11-01
  • 条形码:9787513916783 ; 978-7-5139-1678-3

本书特色

◎ 日本汉学泰斗宫崎市定经典力作,中文版首次面世 ◎ 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开辟“亚洲史”的全新研究领域 ◎ 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通联系,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内容简介

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分布着东亚的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等,各种异质文明通过交通纽带而建立联系,相互竞争并相互弥补,从而展开了亚洲史发展演进的宏大画卷,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全人类的真正历史。作者宫崎市定在《亚洲史概说》一书中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并开辟了“亚洲史”这一全新的领域,着重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交通线的转移和变化,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目录

目 录

新版序 1

绪 论 1

第1 章 亚洲诸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 11

**节 亚洲诸文化的黎明 13

第二节 古代波斯及其相邻诸国的文化 30

第三节 古代印度及其文化 40

第四节 古代中国及其文化 53

第2 章 亚洲诸民族的相互交往 71

**节 伊朗的形势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73

第二节 印度与印度支那半岛各民族的兴衰 83

第三节 北方民族的活跃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92

第四节 汉民族的更张及其昌隆 104

第3章 亚洲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开 117

**节 海陆通商的发展与亚洲循环交通的形成 119

第二节 波斯文化的东渐 132

第三节 印度文化的传播 140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复兴及其繁荣 149

第4 章 近世的民族主义潮流 159

**节 近世史阶段的地区倾斜 161

第二节 北方民族的活跃与宋朝治下的汉民族 173

第三节 蒙古大征服 184

第四节 明王朝与帖木儿帝国 195

第五节 清代的亚洲 204

第5章 近世文化的展开 213

**节 伊斯兰文化的光辉 215

第二节 中国近世的新文化 223

第三节 三种近世文化的交流 234

第6章 *近世文化的东渐 243

**节 欧洲势力膨胀的由来 245

第二节 亚洲对欧洲近代化的贡献 254

第三节 印度的没落 262

第四节 清朝的开国及其灭亡 270

第五节 西亚的衰颓 281

第7章 亚洲历史上的日本 289

**节 日本古代史诸问题 291

第二节 日本的中世 304

第三节 中世性的近世 313

第8 章 现代亚洲史 321

**节 中华民国的变迁 32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333

第三节 南亚与西亚 341

第四节 近代化之后的日本 350

结 语 360

宫崎市定著作目录 362

解 说 364

出版后记 369


展开全部

节选

  《亚洲史概说(汗青堂丛书015)》:  在亚洲内陆的干燥草原地带,当地特殊的气候和风土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人类生存分布状态。即,当旧石器时代的狩猎民族很快从这一地区消失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任何人类进入过这一地区。这可能是由于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这里原本就近乎沙漠状态的土地变得愈加荒芜,而过于干燥的空气又抑制了草木的生长,动物在这里的繁衍活动也越来越少,因此,这里愈发不适于人类获取生活资源。但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人们找到了一种能够适应这片土地的生活方式,即游牧生活。人们饲养马、牛、羊等富有利用价值的牲畜,逐水草而居,在这片干燥的草原上迁徙。或在便于获取水资源的湖畔与河边,或在有利于躲避朔北寒风的丘陵南麓,人们一旦在某处发现了草地,就会撑起简单的毛毡帐篷,在地上支起简易的炉灶,营建一处临时居所。然后,人们在那里牧养牲畜,直到那里的牧草被吃光。与之前生活在这里的旧石器时代的狩猎居民不同,这些人几乎不狩猎。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遗留物中得到印证。在他们使用过的东西中,人们未发现任何防身的工具,像石镞这样的东西也极少。我们从这一点可以推断,他们彼此之间可能几乎不发生争斗,过的是极为和平的生活。当然,这也是由于当时该地区人口极为稀疏,没有争夺牧地的必要,且由于他们尚未习得骑乘之术,所以既没有攻袭掠夺的手段,也没有这样做的动机。  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首先依赖自己饲养的家畜,因此,制作石刃、石匕、尖器、石锥等用于剥皮、切骨、斩肉的尖状石器的技术,在这一时期有了进步。与此同时,他们之所以不使用磨制的石斧、石刀、石耨等工具,也是由于他们几乎不从事农耕。另外,由于干燥的气候会加速骨角器的腐坏,所以骨角器在这一时期也不为人们所用。至于陶土制品,这些游牧民族多多少少向北部的狩猎民族或南部的农耕民族学习过相应的制作方法,也使用过西伯利亚式的栉文土器或中国式的鬲状陶器。但是,他们迁徙式的游牧生活不便于携带沉重而又易碎的陶器,所以陶器的使用率仍然极低,倒是皮革袋子的使用率更高。此外,他们不使用纺锤车,也没用过骨针之类的制品,这大概是由于他们能够轻易地获得皮、革、毛等制品,所以也就没有学习针织裁缝方面技术的必要了。  这一游牧式生活文明的分布范围,从东北的蒙古高原横切中国西北,经中亚到西南方的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再经俄罗斯南部和匈牙利,远及北非。令人惊奇的是,尽管这一地区范围极大,但其内部的生活方式却基本相同,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别。这或许是因为游牧民饲养的牲畜具有相似性,所以其生活方式也必然存在相似性。此外,他们喜好迁徙的性格和与人和平的气质,也使他们能够更为自由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通往来,而这也能使文化的移动变得更加迅速。  *后留下来的疑问是,这种游牧生活是以怎样的方式产生的呢?具体来说,游牧民族饲养家畜的行为,究竟是始于对北部狩猎民族捕猎物的饲养,还是始于对南方农耕民族驯养家畜行为的专门化,这便是问题所在。虽然这一问题不能急于求解,但大概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在游牧民族所饲养的牲畜中,犬、鹿等来自北部的狩猎民族,牛、羊、驴等则获自南部农耕民族,而马和驼之类则是这些游牧民自己*早成功驯养并使之家畜化的。  ……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曾师从内藤湖南、桑原隲蔵等著名学者,1944年起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曾荣获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法国儒莲奖,并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在中国史的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国史》《科举》等。 译者简介 谢辰,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在读,专攻东亚国际关系论、日本近代思想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