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区域创新的阶段识别与提升策略

中国区域创新的阶段识别与提升策略

1星价 ¥35.3 (7.2折)
2星价¥35.3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1917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1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14191783 ; 978-7-5141-9178-3

本书特色

本书在中国“新常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利用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系统理论,探讨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与阶段特征,寻找产业错位布局、区域差异定位、特色发展路径的科学可行性,为实现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主要目录如下: *章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与特征 第二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第三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体系 第四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模型 第五章 我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现状 第六章 我国省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 第七章 我国省域创新系统阶段特征 第八章 我国省域创新系统提升策略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在中国“新常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利用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系统理论,探讨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与阶段特本书在中国“新常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利用区域经济理论、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系统理论,探讨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与阶段特征,寻找产业错位布局、区域差异定位、特色发展路径的科学可行性,为实现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目录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1.2 创新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显著 1.3 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的脱离阶段现实 第2章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与特征 2.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溯源与概念 2.1.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溯源 2.1.2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界定 2.2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2.2.1 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 2.2.2 区域创新系统要素关联 2.3 区域创新系统特征 2.3.1 根植性 2.3.2 开放性 2.3.3 动态平衡性 第3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基础 3.1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的现实需求 3.1.1 产业错位布局 3.1.2 区域差异定位 3.1.3 环境针对优化 3.2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的操作难点 3.2.1 系统构成维度复杂 3.2.2 阶段识别标准相对 3.2.3 阶段划分方式多元 3.3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识别的四阶段划分 3.3.1 起步阶段 3.3.2 成长阶段 3.3.3 成熟阶段 3.3.4 更替阶段 第4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体系 4.1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逻辑 4.1.1 识别维度构建 4.1.2 识别指标选取 4.1.3 识别标准制定 4.1.4 识别计量过程 4.2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指标 4.2.1 创新主体发展水平指标 4.2.2 创新投入发展水平指标 4.2.3 创新内容发展水平指标 4.2.4 创新产出发展水平指标 4.3 数据获取与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标准化 4.3.3 效率计算模型 第5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模型 5.1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模型比较 5.1.1 成熟度模型 5.1.2 模糊贴近度模型 5.1.3 判别分析模型 5.1.4 模型优缺点比较 5.2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灰色关联预判模型 5.2.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5.2.2 阶段理想指标集 5.2.3 指标权重确定 5.2.4 灰色关联度计算 5.2.5 发展阶段预判 5.3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判别分析检验模型 5.3.1 判别分析基本原理 5.3.2 已知分组样本选取 5.3.3 判别函数建立 5.3.4 阶段判别检验及调整 第6章 基于省域划分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识别应用 6.1 省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现状 6.1.1 区域创新主体 6.1.2 区域创新投入 6.1.3 区域创新内容 6.1.4 区域创新产出 6.2 省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预判 6.2.1 阶段特征指标集 6.2.2 指标权重确定 6.2.3 阶段类别判定 6.3 省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检验 6.3.1 阶段判别已知分组样本选取 6.3.2 阶段判别函数建立 6.3.3 判别检验及阶段调整 6.4 省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特征 6.4.1 创新阶段与经济水平匹配 6.4.2 投入与产出主导创新阶段 6.4.3 创新标志性指标区分度高 第7章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转换机理 7.1 基于比较优势的专项突破转换 7.1.1 区域创新比较优势 7.1.2 科技专项奠定比较优势 7.1.3 优势扩展推动阶段转换 7.2 基于极化效应的集群生长转换 7.2.1 极化效应与集群创新 7.2.2 制度“洼地”促生极化效应 7.2.3 集群创新推动阶段转换 7.3 基于溢出效应的引进创新转换 7.3.1 技术创新溢出效应 7.3.2 技术引进再创新 7.3.3 科技招商再创业 7.4 基于协同效应的区域联合转换 7.4.1 创新辐射与协同效应 7.4.2 区域创新梯度辐射 7.4.3 区域创新一体化联合 第8章 基于阶段识别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转换对策 8.1 区域创新系统“起步一成长”阶段转换对策 8.1.1 明确区域创新战略路径 8.1.2 完善区域创新制度保障 8.2 区域创新系统“成长一成熟”阶段转换对策 8.2.1 加强区域创新联盟建设 8.2.2 搭建区域创新流通平台 8.2.3 推动区域创新经济转化 8.3 区域创新系统“成熟一再发展”阶段转换对策 8.3.1 强化自主创新与基础研究 8.3.2 构建跨区域创新系统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产品创新专委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2014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工作站。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群内创新梯度差异与协同研究(15YJC790108),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协同的基础与路径研究(16Q100),参与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区域创新的结构维度评价及路径设计研究(71373199)、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创新体系研究(71333006) 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湖北省多个县市和工业园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在《中国科技论坛》、《软科学》、《科技进步与对策》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