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清华汇智文库车辆移动感知网络技术与应用
读者评分
4分

清华汇智文库车辆移动感知网络技术与应用

1星价 ¥54.5 (7.9折)
2星价¥54.5 定价¥69.0
商品评论(1条)
wan***(三星用户)

设计装帧可以

设计装帧可以

2019-01-03 13:19:4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4985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42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302498568 ; 978-7-302-49856-8

本书特色

本书致力于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若干技术难点,从道路交通监测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车辆联网感知架构、感知方法、数据收集与获取等内容展开探讨,提出了新方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本书内容上分别就“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的技术演进”“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道路路面监测应用:模型和方法”“车辆移动感知机会式的数据收集”“车辆移动感知参与式的数据收集”等几个方面具体进行探讨和展开阐述,*后对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结合大数据和群体智能等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书旨在与读者分享、交流和探讨基于车辆联网的移动感知的新架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与帮助。 本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叙述平实,既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物联网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和研究资料,也可供广大对移动感知技术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若干技术难点,从道路交通监测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车辆联网感知架构、感知方法、数据收集与获取等内容展开探讨,提出了新方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本书内容上分别就“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的技术演进”“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道路路面监测应用:模型和方法”“车辆移动感知机会式的数据收集”“车辆移动感知参与式的数据收集”等几个方面具体进行探讨和展开阐述,很后对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结合大数据和群体智能等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书旨在与读者分享、交流和探讨基于车辆联网的移动感知的新架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与帮助。本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叙述平实,既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物联网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和研究资料,也可供广大对移动感知技术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1 1.1无线传感器网络2 1.1.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2 1.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机遇与挑战4 1.2基于移动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6 1.2.1移动传感器网络6 1.2.2车辆传感器网络7 1.3移动感知网络10 1.3.1移动感知技术10 1.3.2以人为中心的移动感知网络12 1.3.3车辆移动感知网络14 1.4本章小结16 参考文献16 第2章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21 2.1智能车辆路面监测应用概述22 2.1.1路面监测技术的发展22 2.1.2相关代表性系统24 2.1.3面向路面监测应用的车辆移动感知27 2.2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移动感知模型28 2.2.1相关研究28 2.2.2基于行为分析的感知监测模型29 2.2.3实验与性能分析312.3本章小结36 参考文献37 第3章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协作感知39 3.1智慧车辆的协作技术39 3.1.1智慧车辆协作应用系统39 3.1.2车辆协作通信技术40 3.1.3车辆协作感知技术41 3.2基于车辆协作感知的路面事件监测43 3.2.1一种车辆协作路面监测方法43 3.2.2模拟测试47 3.3基于车辆协作感知的路面事件区域判定51 3.3.1一种车辆协作事件区域判定51 3.3.2模拟测试53 3.4本章小结60 参考文献60 第4章车辆移动网络路由机制63 4.1车辆移动网络路由63 4.1.1概述63 4.1.2相关研究现状64 4.2一种绿色的车辆网络路由和调度算法66 4.2.1系统模型66 4.2.2路由和调度算法设计70 4.3模拟与性能分析75 4.4本章小结78 参考文献79 第5章动态车队机会式数据收集81 5.1路面监测与车辆机会式数据收集81 5.2相关研究82 5.3系统架构84 5.3.1网络架构84 5.3.2机会式车队85 5.4行为感知的动态车队数据收集机制86 5.4.1车队拓扑的度量方法86 5.4.2状态机和消息机制88 5.4.3车队的构建89 5.4.4车队的维护92 5.4.5面向道路监测应用的机会式车队97 5.5模拟与性能评估98 5.6本章小结104 参考文献105 第6章参与式移动车辆的招募与激励107 6.1概述107 6.2参与式的移动车辆的招募方法109 6.2.1相关研究109 6.2.2行为建模110 6.2.3一种自适应的行为感知的车辆招募方法113 6.2.4模拟与性能评估114 6.3参与式的移动车辆的激励方法118 6.3.1相关研究118 6.3.2一种基于信息质量的激励方法119 6.3.3模拟测试121 6.4本章小结124 参考文献124 第7章车辆移动感知网络发展愿景127 7.1车辆移动感知网络与大数据127 7.1.1车辆移动感知产生的数据及特点127 7.1.2数据分析方法概述129 7.1.3大数据分析工具131 7.1.4大数据分析方法132 7.1.5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数据处理135 7.2人机智慧相结合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139 7.3本章小结141 参考文献141 第1章制造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11全球制造业环境的变化 111经济的全球化 11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13资源与环境挑战 114顾客需求的变化 115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116企业竞争模式的进化 117新制造模式的涌现 12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21资源与环境压力 122劳动力减少与劳动成本上升 123产业发展方式亟待升级 124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5《中国制造2025》 13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131新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 13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交叉融合 133绿色、低碳发展 134资源配置全球化 135组织方式开放化、扁平化 136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创新发展 第2章“互联网 ”与制造业变革 21互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11互联网技术的演进 212互联网驱动的制造业变革 22物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21物联网 222物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3社会化网络与制造业变革 231社会化网络 232社交网络对制造业的启示 24云计算与制造业变革 241云计算 242云制造 25大数据与制造业变革 251大数据 252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创新 26“工业40”与制造业变革 261CPS与智能生产 262智能制造 27“互联网 ”与制造业变革 271“互联网 ”技术的演进 272“互联网 ”模式 273“互联网 ”驱动的制造业变革 第3章服务型制造模式 31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311服务的概念 312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313服务经济的发展 32制造业服务拓展 321制造业服务拓展 322制造与服务的融合 323制造业服务拓展的维度 324制造业服务拓展的分类 33“互联网 ”驱动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331服务型制造的概念界定 332服务型制造的内涵与特征 333服务型制造的体系结构 334“互联网 ”时代服务型制造的新特性 34服务型制造的生产组织 341产品内分工与服务过程内分工 342顾客的主动参与 343“互联网 ”驱动的业务协同 35服务型制造的实施 351需求管理 352能力管理 353价值网络 354风险管理 355企业管理变革 356企业基础设施升级 36迈向服务型制造的障碍 361服务悖论现象的挑战 362行业特征的影响 363战略变革的阻力 364产品与服务整合障碍 365观念转变的挑战 366组织变革的挑战 367流程变革的挑战 368人员的变革 369激励制度的变革 3610文化惯性 第4章服务型制造的经济学分析 41基于交易成本的服务型制造分析 411交易成本的概念和内涵 412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 413服务型制造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42服务型制造的资源基础观 421概念以及内涵 422起源与发展 423RBV对服务型制造的解释 43服务型制造的价值链——延伸与整合 431概念及内涵 432起源与发展 433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延伸与整合 44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441概念 442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443竞争战略和制造企业服务化 第5章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 51商业模式 511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512商业模式的系统架构 52制造业商业模式的演进历史 521手工作坊式生产(craft production) 522大批量生产方式(mass production) 523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524制造业商业模式演进趋势 53新经济技术环境下的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 531基于核心产品服务拓展的商业模式创新 532基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 533基于客户共同参与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 534基于个性化定制的商业模式创新 535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渗透和改造 54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 541价值主张 542目标客户 543分销渠道 544客户关系 545收入模式 546核心能力 547价值配置 548成本结构 549合作伙伴网络 第6章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变革 61战略管理的SCP范式 62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创新——产品服务系统 63服务型制造的管理模式变革 631组织变革 632流程变革 633人力资源变革 634文化变革 64服务型制造的技术变革 641制造技术变革——智能制造 642运作支持技术变革——智能连接,智能感知 643客户支持技术变革——主动响应 65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演进路径 651企业产品模式的演进 652企业的组织模式演进 653企业的运营模式演进 654迈向服务型制造的阶段性 第7章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 71产品服务系统 711产品 712智能产品 713产品服务系统 714产品服务系统的分类 72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网络 721客户价值创造网络图 722客户价值创造的七个效用杠杆 73基于IT和服务深度融合的产品服务系统模式创新 731基于IT和服务深度融合的PSS创新 732PSS创新模式1——物理产品 售后服务 732PSS创新模式2——PSS集成 734PSS创新模式3——PSS效用服务 735PSS创新模式4——基于IT的新功能产品(服务) 736PSS创新模式5——智能产品(服务) 737PSS创新模式6——客户价值创造整体解决方案 738PSS创新模式7——智能产品服务系统 739PSS创新模式8——价值网络智能整合系统 7310PSS创新模式9——智能化产品服务系统运营平台 第8章“互联网 ”驱动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1基于客户参与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11客户参与的概念与内涵 812客户参与的动机 813客户参与PSS创新的循环模式 814支持客户参与的组织变革——营销与制造整合 815营销—制造整合促进PSS开发绩效的理论分析 816营销—制造整合与PSS开发绩效的概念模型[223] 817数据收集与分析 818企业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819营销—制造整合促进PSS开发绩效的管理启示 8110客户参与PSS开发的实践 82基于供应商参与的PSS价值共创 821供应商参与的概念 822供应商参与对产品服务系统开发的作用机制 823供应商参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83基于众包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31信息技术与众包模式 832基于众包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第9章服务型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91服务型制造网络 911价值链 912工艺内分工与价值模块 913服务型制造网络 92“互联网 ”驱动的服务型制造组织 921去中间化 922小微化 923平台化 924服务型制造组织变革实践 93产业互联网 931工业互联网 932产业互联网 第10章服务型制造的营销模式 101营销理论的演进 10114P营销 10124C营销 10134R营销 1014服务营销理论 102基于营销视角的产品服务系统规划 103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价 1031面向产品的PSS定价 1032面向方案的PSS定价 1033面向效用的PSS定价 1034产品服务系统的收益管理 104产品服务系统的渠道管理 1041传统渠道 1042全渠道 105产品服务系统的促销 1051人员推销 1052广告促销 1053公共关系 1054销售促进 第11章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文化 111制造企业的文化 1111技术导向型文化 1112规模经济导向文化 112服务企业的文化 1121市场导向型服务文化 1122创新型服务文化 1123家族型服务文化 1124等级型服务文化 113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文化 1131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文化理念 1132服务导向文化 1133开放文化 1134柔性文化 1135知识文化 1136创新文化 第12章服务型制造与企业绩效 121引言 1211服务型制造战略 1212服务型制造战略的结果变量 122概念模型及假设 123研究方法 1231现有量表选择 1232量表内容效度检验 1233数据采集 1234信效度分析 124检验结果与结论 1241检验结果 1242结果讨论 第13章陕汽集团服务型制造实践 131陕汽集团概况 132陕汽集团经营环境分析 133重卡产业链分析 134陕汽集团服务型制造战略 135面向客户价值创造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1351重卡客户价值公式 1352将发展车联网作为产品服务系统开发的切入点 136生产系统优化——打造协同制造模式 137营销系统转型——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138组织体系再造——德银平台建设 139陕汽集团实施服务型制造的绩效 1310陕汽集团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型 13101运营模式转型 13102商业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曾园园,女,1980年10月出生,湖北武汉市人,工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感知、无线网络、无线通信。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移动感知数据通信、车辆组网和道路监测应用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相关成果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已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国际学术著作章节1篇次,独立撰写学术著作1部,主编教材1部,**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现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Analysis and Tool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ISSN 2071-2987),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dvances in Networks and Services (ISSN 1942-2644) 编委;担任ICEE, ICWMC, ICIS, DATICS-ISPA, DATICS-NESEA, DATICS-IMECS等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组委会委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大会论文报告。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