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晚清协饷制度研究
- ISBN:978752012946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04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20129466 ; 978-7-5201-2946-6
本书特色
本书拟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将协饷制度置于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分析其在面对制度内外压力时所作出的各种因应,从而动态把握事物发展的过程,藉以倾听时代声音。与此同时,协饷制度在历史进程中的共时性特征与宏观及微观方面的变化也不可忽视。只有恰当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进展与不足,竭力搜求和拓展研究资料,才能明确本书研究的空间与方向。简而言之,本研究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以推进协饷制度的研究。(1)厘清协饷制度的渊源流变。先行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似未见关照,一些讨论涉及协饷制度时不免隔靴搔痒,难中肯綮。殊不知不追本溯源根本无法认识该项制度的立意,更无法准确把握其演进过程。(2)力图把握协饷制度历时性变迁。突破军事或财政研究的藩篱,将协饷制度置于清代社会变动的整体之下,探索协饷制度在不同时期,尤其是晚清的变化特点及原因。(3)具体分析协饷和协饷制度在不同省份、不同阶段的共性与特点,展现协饷制度不同的面相。(4)注意影响协饷制度运作的诸多因素,关注协饷制度与其他制度、人事、政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协饷制度的位置与影响。换言之,本研究拟将协饷置于晚清社会的常情变态之下考察,厘清协饷制度与军需供应、军事进程、王朝统治秩序、近代军制变迁、清季财政改革和清末新政等诸多方面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晚清社会与时事政情的整体认识。3. 学术创新*,厘清了协饷制度的来龙去脉,指出协饷制度旨在酌盈剂虚,北宋“支移法”是其雏形,逐渐演变成形则与明代军需供应经验直接相关,并认真梳理其阶段变化与特征,廓清了协饷制度的渊源、创制过程、发展及流变。第二,注意清代协饷制度的历时性变迁和共时性特征,将其置于王朝统治的整体之下,紧紧把握协饷制度与各方的联系,尤其致力于探讨晚清变局中协饷制度与人事、政情、军务和统治秩序之间的关系。第三,通过详赡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咸同光时期的协饷规模进行统计,发现咸同时期协饷指拨规模与解饷数额不但仍有增加,甚至直到庚子事变前依然能够有效转移财赋的事实,修正了协饷制度在咸同时已衰落甚至瓦解的观点。本书拟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将协饷制度置于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分析其在面对制度内外压力时所作出的各种因应,从而动态把握事物发展的过程,藉以倾听时代声音。与此同时,协饷制度在历史进程中的共时性特征与宏观及微观方面的变化也不可忽视。只有恰当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进展与不足,竭力搜求和拓展研究资料,才能明确本书研究的空间与方向。简而言之,本研究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以推进协饷制度的研究。(1)厘清协饷制度的渊源流变。先行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似未见关照,一些讨论涉及协饷制度时不免隔靴搔痒,难中肯綮。殊不知不追本溯源根本无法认识该项制度的立意,更无法准确把握其演进过程。(2)力图把握协饷制度历时性变迁。突破军事或财政研究的藩篱,将协饷制度置于清代社会变动的整体之下,探索协饷制度在不同时期,尤其是晚清的变化特点及原因。(3)具体分析协饷和协饷制度在不同省份、不同阶段的共性与特点,展现协饷制度不同的面相。(4)注意影响协饷制度运作的诸多因素,关注协饷制度与其他制度、人事、政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协饷制度的位置与影响。换言之,本研究拟将协饷置于晚清社会的常情变态之下考察,厘清协饷制度与军需供应、军事进程、王朝统治秩序、近代军制变迁、清季财政改革和清末新政等诸多方面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晚清社会与时事政情的整体认识。3. 学术创新*,厘清了协饷制度的来龙去脉,指出协饷制度旨在酌盈剂虚,北宋“支移法”是其雏形,逐渐演变成形则与明代军需供应经验直接相关,并认真梳理其阶段变化与特征,廓清了协饷制度的渊源、创制过程、发展及流变。第二,注意清代协饷制度的历时性变迁和共时性特征,将其置于王朝统治的整体之下,紧紧把握协饷制度与各方的联系,尤其致力于探讨晚清变局中协饷制度与人事、政情、军务和统治秩序之间的关系。第三,通过详赡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咸同光时期的协饷规模进行统计,发现咸同时期协饷指拨规模与解饷数额不但仍有增加,甚至直到庚子事变前依然能够有效转移财赋的事实,修正了协饷制度在咸同时已衰落甚至瓦解的观点。
内容简介
本书拟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将协饷制度置于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分析其在面对制度内外压力时所作出的各种因应,从而动态把握事物发展的过程,藉以倾听时代声音。与此同时,协饷制度在历史进程中的共时性特征与宏观及微观方面的变化也不可忽视。只有恰当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进展与不足,竭力搜求和拓展研究资料,才能明确本书研究的空间与方向。简而言之,本研究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以推进协饷制度的研究。(1)厘清协饷制度的渊源流变。先行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似未见关照,一些讨论涉及协饷制度时不免隔靴搔痒,难中肯綮。殊不知不追本溯源根本无法认识该项制度的立意,更无法准确把握其演进过程。(2)力图把握协饷制度历时性变迁。突破军事或财政研究的藩篱,将协饷制度置于清代社会变动的整体之下,探索协饷制度在不同时期,尤其是晚清的变化特点及原因。(3)具体分析协饷和协饷制度在不同省份、不同阶段的共性与特点,展现协饷制度不同的面相。(4)注意影响协饷制度运作的诸多因素,关注协饷制度与其他制度、人事、政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协饷制度的位置与影响。换言之,本研究拟将协饷置于晚清社会的常情变态之下考察,厘清协饷制度与军需供应、军事进程、王朝统治秩序、近代军制变迁、清季财政改革和清末新政等诸多方面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晚清社会与时事政情的整体认识。3. 学术创新靠前,厘清了协饷制度的来龙去脉,指出协饷制度旨在酌盈剂虚,北宋“支移法”是其雏形,逐渐演变成形则与明代军需供应经验直接相关,并认真梳理其阶段变化与特征,廓清了协饷制度的渊源、创制过程、发展及流变。第二,注意清代协饷制度的历时性变迁和共时性特征,将其置于王朝统治的整体之下,紧紧把握协饷制度与各方的联系,尤其致力于探讨晚清变局中协饷制度与人事、政情、军务和统治秩序之间的关系。第三,通过详赡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咸同光时期的协饷规模进行统计,发现咸同时期协饷指拨规模与解饷数额不但仍有增加,甚至直到庚子事变前依然能够有效转移财赋的事实,修正了协饷制度在咸同时已衰落甚至瓦解的观点。
目录
**章 酌盈剂虚:清代协饷制度的创建/20**节 协饷制度渊源述略/20第二节 清初军需协济与养兵之议/29第三节 协饷制度的构建/42
第二章 饷者向也:协饷制度与战争及统治秩序/64**节 咸丰以前的协饷制度及其运作/65第二节 顾此失彼:太平军初起与清廷协饷运筹/69第三节 先清腹地:太平天国运动与协饷调整/83
第三章 再顾边陲:协饷供应与边疆统治秩序/151**节 贵州:以邻省之力解本省之困/151第二节 云南:以抚为主惨淡经营/168第三节 陕甘新疆地区:竭天下之力以供西饷/185第四节 协饷制度与统治秩序/219
第四章 收束与通融:同光时期协饷制度的调适/227**节 “兵勇不可两存,库储不堪并耗”/227第二节 协饷构成与解送方式的变化/248第三节 协饷指拨关系的调整/262
第五章 困厄与衰落:清季协饷制度的走向/288**节 赔款与协饷/289第二节 练兵与协饷/305第三节 新政财政窘境与协饷困局/324
结 语/360
征引文献/365
后 记/385
作者简介
吴昌稳,男,1981年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布展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在《中国博物馆》《文物世界》《学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5.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5¥35.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星际迷航经济学 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
¥20.0¥49.8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10.6¥23.0 -
盐铁论
¥2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