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学术形态-第七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学术形态-第七卷

1星价 ¥75.5 (7.7折)
2星价¥75.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928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5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16192856 ; 978-7-5161-9285-6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全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文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系列学术丛书。组织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是我院进一步加强课题成果管理和学术成果出版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院以来,我院广大科研人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力支持和各学科基础建设方面,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每年完成的专著类成果就有三四百种之多。从现在起,我们经过一定的鉴定、结项、评审程序,逐年从中选出一批通过各类别课题研究工作而完成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代表性的著作,编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集中出版。我们希望这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示我院整体科研状况和学术成就,同时为优秀学术成果的面世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分设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历史考古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社会学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七个系列,选收范围包括专著、研究报告集、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工具书等。

目录

导论 立足时代和中国实践,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

上篇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
中国学术形态的理论探讨
**章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学术形态的理论前提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启示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与存在方式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学术形态若干探索的评析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基础理论探索的评析
第二章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学术形态的根本旨趣
一 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二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学术形态的基本思路
三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学术形态的方法论前提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前提性批判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与旨趣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性及时代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建构路径
第四章 在比较视域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学术形态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比较研究的理论前提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不同旨趣与研究方法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史关系
四 在“两化”的互融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学术形态

下篇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
中国学术形态的若干方向
展开全部

节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第7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学术形态》:  从目的上看,这两条进路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的限度内,无疑是正确的和有益的,但立足于一个更为根本的层面,这两种做法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教条化的“教科书形态”分享着共同的前提,即它们都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理论体系,或者是一套哲学系统。基于上述理解,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学术形态的主要工作不外乎是将这座理论大厦的地基打得更为扎实一些,将其结构和框架建得更为宏大、更为完备一些,使其拥有更为广阔的解释力。对于旧哲学或者对于马克思所提到的“德国哲学”而言,这种进路无疑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后者从根本上就不是解释世界的哲学,任何意义上的解释系统、知识体系都不是其应有的存在方式。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哲学?我们以为,指引正确方向的“路标”还是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此在把自己与“哲学家们”区分开来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学说与“哲学”区分了开来。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此前的《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消灭哲学”的命题,以及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哲学”和“哲学家”作为批判的对象,被赋予了贬义的内涵的时候,就会明白这里所说的“哲学”和“哲学家”不是特指某一种或一类“哲学”和“哲学家”,而是一切“哲学”和“哲学家”。这意味着马克思的学说不再是通常所理解的“作为哲学的哲学”了,换言之,马克思以自己的卓越工作把“哲学”送人了历史博物馆。  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哲学家,他一开始就把批判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而对“实体”“本质”“类”“自我意识”等这些没有实践意义的思辨问题不屑一顾。这在客观上也使那些旧哲学的追随者因为在马克思那里找不到他们所熟悉的哲学问题而大失所望,之后便开始指责马克思主义哲学缺少学术性,不够哲学。事实上,这恰恰从反面印证了马克思对脱离实践的思维和脱离现实的哲学的彻底否定。不仅否定了它的答案,而且否定了它的问题。“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①  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与旧哲学完全无涉,事实上,在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在他还没有发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述体系之时,曾经借用过“人的本质”“类”等传统哲学的术语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从思想史上看,一个思想家在其思想的初创时期借用同时代流行的理论范式和表达方式来阐释自己全新的思想,这种情况十分正常;从思想演进的规律看,这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往往容易引发对新思想的误读。比如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统觉”曾被视为心理学范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也曾被视为人类学著作。当然,误读的原因,除了“旧瓶装新酒”这种形式之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内在要素,即一种极富原创性的思想往往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常识,在思维惯性的主导下,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其置于自己熟悉的框架内予以定位和把握。对康德来说,是如此;对海德格尔来说,是如此;对马克思来说,更是如此。  ……

作者简介

孙伟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元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员,博导。已出版《元伦理学》、《事实与价值》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作曾获得社科院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