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奇妙的银河系

奇妙的银河系

1星价 ¥12.7 (4.3折)
2星价¥12.4 定价¥29.5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27711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42771124 ; 978-7-5427-7112-4

本书特色

人类为什么要致力于探究银河系的秘密呢?这不仅是出于人们要想弄清银河系中种种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且还因为银河系是我们目前所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对银河系的认识是无穷尽的,观察手段的进步帮助我们了解了银河系里的许多秘密,同时又进一步发现许多使我们困惑的新的“难解之谜”。 曾才友改编的《奇妙的银河系》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银河系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释疑了银河系的种种不解之谜。对天文感兴趣、热爱天文的青少年一定会从中获益。

内容简介

有史以来, 人类就从未间断过对银河系的探究, 特别是对地球、月球、太阳以及太阳系其他成员所进行的科学观测和研究, 解释了银河系里的一个又一个秘密, 使得银河系越来越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把人类从迷信和愚昧中解放出来。本书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银河系的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释疑了银河系的种种不解之谜。本书内容丰富, 语言流畅, 浅显易懂, 图文并茂, 适合对天文感兴趣、热爱天文的青少年学习掌握天文知识。

目录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起源
宇宙的样子
宇宙的中心
形形色色的宇宙学说
天圆地方的“盖天说”
“地球中心论”的“浑天说”
宇宙无限的“宣夜说”
行星体系的“地心说”
“太阳中心论”的“日心说”
宇宙的命运
银河系概况
银河系的结构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
星系的分类
星系集团
星系的大小、质量、光度
星系核活动
恒星世界
运动的恒星
恒星的距离
恒星的质量
恒星的大小和密度
恒星的光度
恒星的颜色和光谱型
变星
白矮星
脉冲星和中子星
恒星的运动
恒星的磁场
恒星的化学组成
恒星集团
星云
红外源、x源、吖源
星族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太阳系的构成
太阳系的起源
星云盘的形成和演化
行星的形成
卫星的形成
小行星的形成
彗星的形成
行星和卫星的质量、半径和密度
太阳系的演化
太阳系的运动
太阳系天体的自转
行星自转的起源
行星和卫星的轨道运动
行星和卫星的距离分布
太阳
太阳的结构
太阳的质量
太阳的运动
阳光的奥秘
丰富的太阳活动
奇妙的太阳震荡
太阳中微子
水星
水星的外貌
水星的运行
水星的核心
金星
金星的外貌
金星的大气层
金星的运行
火星
火星的外貌
火星的运行
卫星之谜
火星尘暴
地球
地球的形状
地球核心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大气层
地球卫星——月球
月球概貌
月亮的盈亏圆缺
月球的运动
日食和月食
月地距离
木星
木星的外貌
木星的大气层
特有的大红斑
木星的光环
众多的卫星
土星
土星的外貌
土星的大气层
美丽的光环
为数众多的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躺着转的行星——天王星
计算出来的行星——海王星
被降级的“行星”——冥王星
彗星
彗星的外貌
彗星的运行轨道
彗星的物质成分和寿命
哈雷彗星
小行星
小行星的概况
小行星的命名
几类特殊的小行星
流星和陨星
流星的种类
几个著名的流星雨
陨星分类
对陨星母体的研究
陨星事件
探索之路
登月旅行
探测火星
探测金星
探测土星
探索木星
探测彗星
彗星撞击木星
展开全部

节选

  《奇妙的银河系》:  灾变说  由于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对太阳系的一些问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这几十年当中,各种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灾变说非常盛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太阳系这样一个天体系统是宇宙间某一罕有的巨大变动的产物。**个灾变说,出现在康德发表星云说之前,它的提出者既不是天文工作者,也不是数学工作者、物理工作者,而是一个动物学工作者,即法国人布封。他从牛顿的著作里了解到1680年出现的一个大彗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到0.999985.经过太阳时离日面只有23万千米。他认为,既然有彗星走到离太阳这样近的地方,从日冕穿过去,那么,一定会有彗星碰到过太阳。于是,布封在1745年提出来一个假说。他认为,太阳比行星先形成,太阳形成后,曾经有一个彗星“掠碰”(擦边而过)到它,这一方面使太阳自转起来,另一方面碰出了不少物质。这些物质一部分落回太阳,一部分脱离太阳的吸引力飞走了,还有一部分则绕太阳旋转起来,后来形成了行星。在当时的欧洲,宗教反动势力还很强大,任何和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宗教教条相违背的天体演化学说都会遭到宗教的反对,所以布封的学说发表后,他就受到宗教反动势力的恐吓、迫害,他被迫于1751年宣告放弃其看法。到18世纪末,拉普拉斯和其他人都相继指出,彗星的质量比地球小很多,即使彗星碰到太阳,也不会碰出足够多的物质来形成行星。1878年,新西兰天文学工作者毕克顿又提出,曾经有两个恒星相碰,产生了类似新星的爆发,爆发时抛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两个恒星则合成太阳。  在这些学说中,大多数都认为太阳先形成,在某个时候有另外一个恒星走到太阳附近,引起太阳的大量抛射物质,这些物质后来就形成行星、卫星。*著名的灾变说是英国天文工作者金斯于1916年提出的潮汐学说。它认为,当另一恒星接近太阳时,在太阳上面产生了很大的潮。反面的潮比正面的小得多,很快衰落。正面的潮很大,物质被经过的恒星拉出来,形成一个长条。在另一恒星离开太阳的时候,它对长条的吸引使得长条朝恒星离去的方向弯曲,使长条获得了角动量,以后这些物质就一直绕太阳转动,并在长条内形成了所有的行星。长条的中部较粗,两头较细,所以,由中部物质形成的木星、土星较大。太阳原来就已经在自转着,今天太阳系的不变平面,是经过的恒星对太阳而言的轨道面,所以不变平面和太阳的赤道面不一定重合。事实上,两者之间有一个60的交角。  在潮汐学说提出以前,美国地质工作者章伯伦和天文工作者摩尔顿还提出过星子学说。他们认为,接近太阳的恒星在太阳的正面和反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潮,正面抛出的物质沿恒星离去的方向偏转,反面抛出的物质则朝相反的方向偏转,这样就形成了螺旋状的两股气流,它们逐渐汇合为一个环绕太阳转的星云盘。开始是气体凝聚为液体,然后又凝固为固体质点,固体质点再集聚成星子,*后才形成行星。开始时.行星轨道偏心率很大,行星过近日点时太阳对行星的潮汐作用就导致卫星的形成。行星后来由于经常和残余的星子碰撞,偏心率才逐渐变小,轨道变圆。星子学说的前半部分是灾变说,后半部分实质上是星云说。  金斯以后,又有好几个英国人提出了新的灾变说,其中每一个都增加了更多的偶然因素。1929年,捷弗里斯认为,另一个恒星不仅接近太阳,而且碰到了太阳。这使太阳自转起来。而碰出的物质成一长条,后来形成了行星。干恩则认为,另一个恒星接近太阳时,太阳正处于自转不稳定状态,这一恒星的接近,引起太阳大量抛射物质。印度人巴纳奇在1943年提出,太阳的前身是一个造父变星,当另一恒星接近它时,使它的脉动成为不稳定的,从而抛出大量物质,形成了太阳和行星。到1963年,巴纳奇又补充假定,太阳的前身是一个磁场特强的造父变星,当时的质量为今天太阳质量的9倍,在另一恒星接近它时,使它的脉动振幅变大,不稳定,从而抛出大量物质,形成了太阳和行星。  ……

作者简介

曾才友,资深编辑,专长写作,曾参与编写《爱上地理课:埃及的首都——开罗》《爱上地理课:德国城市——慕尼黑》《地球之肺:森林群落》《地球*早的“居民”:微生物》《不得不知的人类文明:博物馆见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