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5-1940-渭北水利及其近代转型

1465-1940-渭北水利及其近代转型

1星价 ¥33.3 (4.9折)
2星价¥33.3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261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6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520326193 ; 978-7-5203-2619-3

本书特色

康欣平著的《渭北水利及其近代转型(1465-1940)》一个主要目的是试图揭示渭北水利及近代转型的机制,而要揭示此机制,必须展开对与水利相关的人、人群及组织的研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这些从事水利的人、人群及组织是如何行事的,他们是如何开发水利的或为什么没有开发成,研究这些历史过程时“机制”就在其中了。在此方面,泾惠渠的成功修筑颇具代表性,为何在一个陕西渭北空前大旱灾的环境下泾惠渠却成功了,研究泾惠渠成功后面的组织、人等在该渠修筑中的行为及其逻辑,在此基础上或可真正理解渭北泾渠水利是如何在近代转型的。 总之,在已有水利史研究的学术脉络上,笔者将从梳理渭北水利在1465—1940年这一阶段的兴衰沉浮入手,关注水资源紧张下的水利纠纷及解决途径,将水利兴衰放在区域社会中进行研究,放在王朝国家制度及政治演变等的大背景下考量,了解不同时空下参与水利开发的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心态,探求水利开发及运行背后的机制,为解析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基层水利是如何变迁、如何转型提供一个实例,以期加深对水利背后的区域社会的理解。

内容简介

  《渭北水利及其近代转型(1465-1940)》以梳理、分析渭北水利及其近代转型(1465—1940)的历史过程为着眼点,将渭北水利置于具体的时空中加以考察,研究水利变迁与区域社会及王朝国家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水利开发及运行过程中的“人”、“人群”及组织(如华洋义赈会)。试图揭示1465—1940年间渭北水利变迁及近代转型的逻辑与机制。

目录

导言
**节 渭北水利的近代转型及其问题
第二节 渭北水利与区域环境

**章 明代中后期的渭北水利
**节 明代中后期的引泾水利
一 广惠渠兴修
二 通济渠兴修及万历间泾渠兴修
三 “开吊儿嘴引泾”主张与“拒泾”论
四 天启年间泾渠常修制度之变革与“一条鞭法”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清峪河水利
一 明中期清峪河木涨渠开发及秩序
二 万历年间清峪河水利纠纷:以“古受清浊河水利碑”为中心
三 崇祯年间清峪河水利:以王徵的《河渠叹》为中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的渭北水利及其变迁
**节 从“引泾”到“断泾疏泉”
一 “拒泾”“引泾”及其后的县际博弈
二 “断泾疏泉”之裁定及其分析
三 “断泾疏泉”后的成村铁眼斗水利纠纷
第二节 泾渠兴修与三原分水时间之演变
第三节 清乾嘉时期清峪河源澄渠的开发及运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回民起义后的渭北水利
**节 陕西回民起义与龙洞渠分水变革
一 陕西回民起义对泾阳、三原社会的冲击
二 刘蓉在龙洞渠分水时间上的变革
第二节 陕西回民起义后龙洞渠的兴修及乡绅治理
第三节 陕西回民起义后清峪河水利的重建及纠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渭北水利的近代转型
**节 民国军阀政治下的引泾水利开发及其困境
一 民国初期郭希仁的引泾努力
二 军阀政治下的引泾水利
第二节 泾惠渠的修建
第三节 泾渠管理的近代转型
一 民国初期龙洞渠的管理
二 泾惠渠的管理
三 征收水捐
第四节 变革与因循:民国时期的清峪河水利
一 民国初期对清峪河“私渠”的整治
二 1929年清峪河水利的“改革”
三 水利协会时期的清峪河水利秩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康欣平,男,1973年9月生,陕西省岐山县人。201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近代史(侧重西藏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研究——驻藏大臣有泰的思想、行为与心态》,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1项完成),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