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8400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71页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547840030 ; 978-7-5478-4003-0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使用 内容与新医考大纲相适应。由教学名师领衔编写,内容精练,语句简洁,联系临床,突出实用

内容简介

经络腧穴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主干课程。经络腧穴理论不仅是针灸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编写将继承上版教材优势和特点,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系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突出“规范、精炼、实用”的特点。穴位归经、定位,以新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2006年版)为依据,对个别新、老国标定位差异较大的穴位以附注形式加以说明。重点腧穴右上方以“**”标识,常用腧穴右上方以“*”标识,重点穴、常用穴,参考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考试大纲来确定。

目录

绪论 1 一、 针灸的起源 / 1 二、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2 三、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2 上篇经络腧穴总论 **章 经络总论 9 **节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经络理论的形成 / 9 一、 经络概念的产生 / 9 二、 经络理论的形成 / 10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概况 / 11 一、 十二经脉 / 11 二、 奇经八脉 / 15 三、 十二经别 / 16 四、 十五络脉 / 16 五、 十二经筋 / 17 六、 十二皮部 / 17 第三节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概况 / 18 一、 根结与标本 / 18 二、 气街与四海 / 18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 19 一、 经络的作用 / 19 二、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 20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2 **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 22 一、 腧穴的分类 / 22 二、 腧穴的命名 / 24 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 25 一、 腧穴的作用 / 25 二、 腧穴的主治规律 / 25 第三节特定穴 / 27 一、 五输穴 / 27 二、 原穴 / 29 三、 络穴 / 30 四、 郄穴 / 30 五、 背俞穴 / 31 六、 募穴 / 31 七、 下合穴 / 32 八、 八会穴 / 33 九、 八脉交会穴 / 34 十、 交会穴 / 35 第四节腧穴定位方法 / 35 一、 体表标志定位法 / 38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 39 三、 “指寸”定位法 / 40 四、 简便取穴法 / 41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 十二经络与腧穴 45 **节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 45 一、 手太阴经络 / 45 二、 手太阴腧穴 / 48 1. 中府(48) 2. 云门(49) 3. 天府(49) 4. 侠白(49) 5. 尺泽(49) 6. 孔*(50) 7. 列缺(50) 8. 经渠(51) 9. 太渊(51) 10. 鱼际(52) 11. 少商(52) 第二节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 53 一、 手阳明经络 / 53 二、 手阳明腧穴 / 55 1. 商阳(55) 2. 二间(56) 3. 三间(56) 4. 合谷(57) 5. 阳溪(57) 6. 偏历(58) 7. 温溜(58) 8. 下廉(59) 9. 上廉(59) 10. 手三里(59) 11. 曲池(59) 12. 肘髎(60) 13. 手五里(60) 14. 臂臑(60) 15. 肩髃(61) 16. 巨骨(61) 17. 天鼎(61) 18. 扶突(61) 19. 口禾髎(62) 20. 迎香(62) 第三节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 62 一、 足阳明经络 / 63 二、 足阳明腧穴 / 66 1. 承泣(66) 2. 四白(66) 3. 巨髎(67) 4. 地仓(67) 5. 大迎(67) 6. 颊车(68) 7. 下关(68) 8. 头维(69) 9. 人迎(69) 10. 水突(70) 11. 气舍(70) 12. 缺盆(70) 13. 气户(70) 14. 库房(70) 15. 屋翳(71) 16. 膺窗(71) 17. 乳中(71) 18. 乳根(71) 19. 不容(71) 20. 承满(71) 21. 梁门(71) 22. 关门(72) 23. 太乙(72) 24. 滑肉门(72) 25. 天枢(72) 26. 外陵(73) 27. 大巨(73) 28. 水道(73) 29. 归来(73) 30. 气冲(73) 31. 髀关(74) 32. 伏兔(74) 33. 阴市(75) 34. 梁丘(75) 35. 犊鼻(75) 36. 足三里(76) 37. 上巨虚(76) 38. 条口(77) 39. 下巨虚(77) 40. 丰隆(78) 41. 解溪(78) 42. 冲阳(79) 43. 陷谷(79) 44. 内庭(79) 45. 厉兑(80) 第四节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 80 一、 足太阴经络 / 80 二、 足太阴腧穴 / 82 1. 隐白(82) 2. 大都(83) 3. 太白(83) 4. 公孙(84) 5. 商丘(84) 6. 三阴交(84) 7. 漏谷(85) 8. 地机(85) 9. 阴陵泉(86) 10. 血海(86) 11. 箕门(87) 12. 冲门(87) 13. 府舍(87) 14. 腹结(87) 15. 大横(88) 16. 腹哀(88) 17. 食窦(88) 18. 天溪(88) 19. 胸乡(89) 20. 周荣(89) 21. 大包(89) 第五节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 89 一、 手少阴经络 / 90 二、 手少阴腧穴 / 91 1. 极泉(91) 2. 青灵(92) 3. 少海(92) 4. 灵道(93) 5. 通里(93) 6. 阴郄(94) 7. 神门(94) 8. 少府(95) 9. 少冲(95) 第六节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 96 一、 手太阳经络 / 96 二、 手太阳腧穴 / 98 1. 少泽(98) 2. 前谷(99) 3. 后溪(99) 4. 腕骨(100) 5. 阳谷(100) 6. 养老(100) 7. 支正(101) 8. 小海(101) 9. 肩贞(102) 10. 臑俞(102) 11. 天宗(102) 12. 秉风(103) 13. 曲垣(103) 14. 肩外俞(103) 15. 肩中俞(103) 16. 天窗(103) 17. 天容(103) 18. 颧髎(104) 19. 听宫(104) 第七节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 105 一、 足太阳经络 / 105 二、 足太阳腧穴 / 108 1. 睛明(108) 2. 攒竹(108) 3. 眉冲(109) 4. 曲差(109) 5. 五处(109) 6. 承光(110) 7. 通天(110) 8. 络却(110) 9. 玉枕(110) 10. 天柱(110) 11. 大杼(111) 12. 风门(111) 13. 肺俞(112) 14. 厥阴俞(112) 15. 心俞(112) 16. 督俞(113) 17. 膈俞(113) 18. 肝俞(113) 19. 胆俞(114) 20. 脾俞(114) 21. 胃俞(115) 22. 三焦俞(115) 23. 肾俞(116) 24. 气海俞(116) 25. 大肠俞(116) 26. 关元俞(117) 27. 小肠俞(117) 28. 膀胱俞(118) 29. 中膂俞(118) 30. 白环俞(118) 31. 上髎(118) 32. 次髎(119) 33. 中髎(119) 34. 下髎(119) 35. 会阳(119) 36. 承扶(120) 37. 殷门(120) 38. 浮郄(120) 39. 委阳(120) 40. 委中(121) 41. 附分(121) 42. 魄户(121) 43. 膏肓(122) 44. 神堂(122) 45. (122) 46. 膈关(122) 47. 魂门(123) 48. 阳纲(123) 49. 意舍(123) 50. 胃仓(123) 51. 肓门(123) 52. 志室(123) 53. 胞肓(124) 54. 秩边(124) 55. 合阳(124) 56. 承筋(125) 57. 承山(125) 58. 飞扬(125) 59. 跗阳(126) 60. 昆仑(126) 61. 仆参(126) 62. 申脉(127) 63. 金门(127) 64. 京骨(127) 65. 束骨(127) 66. 足通谷(128) 67. 至阴(128) 第八节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 129 一、 足少阴经络 / 129 二、 足少阴腧穴 / 131 1. 涌泉(131) 2. 然谷(132) 3. 太溪(132) 4. 大钟(133) 5. 水泉(133) 6. 照海(133) 7. 复溜(134) 8. 交信(135) 9. 筑宾(135) 10. 阴谷(135) 11. 横骨(135) 12. 大赫(136) 13. 气穴(136) 14. 四满(136) 15. 中注(136) 16. 肓俞(137) 17. 商曲(137) 18. 石关(137) 19. 阴都(137) 20. 腹通谷(138) 21. 幽门(138) 22. 步廊(138) 23. 神封(138) 24. 灵墟(138) 25. 神藏(138) 26. 彧中(138) 27. 俞府(139) 第九节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 139 一、 手厥阴经络 / 139 二、 手厥阴腧穴 / 141 1. 天池(141) 2. 天泉(142) 3. 曲泽(142) 4. 郄门(143) 5. 间使(143) 6. 内关(144) 7. 大陵(144) 8. 劳宫(145) 9. 中冲(146) 第十节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 146 一、 手少阳经络 / 147 二、 手少阳腧穴 / 148 1. 关冲(148) 2. 液门(149) 3. 中渚(149) 4. 阳池(150) 5. 外关(150) 6. 支沟(151) 7. 会宗(151) 8. 三阳络(151) 9. 四渎(152) 10. 天井(152) 11. 清泠渊(152) 12. 消泺(152) 13. 臑会(152) 14. 肩髎(152) 15. 天髎(153) 16. 天牖(153) 17. 翳风(153) 18. 瘈脉(154) 19. 颅息(154) 20. 角孙(154) 21. 耳门(155) 22. 耳和髎(155) 23. 丝竹空(155) 第十一节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 156 一、 足少阳经络 / 156 二、 足少阳腧穴 / 159 1. 瞳子髎(159) 2. 听会(159) 3. 上关(160) 4. 颔厌(160) 5. 悬颅(160) 6. 悬厘(160) 7. 曲鬓(161) 8. 率谷(161) 9. 天冲(161) 10. 浮白(161) 11. 头窍阴(162) 12. 完骨(162) 13. 本神(162) 14. 阳白(162) 15. 头临泣(162) 16. 目窗(163) 17. 正营(163) 18. 承灵(163) 19. 脑空(163) 20. 风池(164) 21. 肩井(164) 22. 渊腋(165) 23. 辄筋(165) 24. 日月(165) 25. 京门(166) 26. 带脉(166) 27. 五枢(167) 28. 维道(167) 29. 居髎(167) 30. 环跳(167) 31. 风市(168) 32. 中渎(169) 33. 膝阳关(169) 34. 阳陵泉(169) 35. 阳交(170) 36. 外丘(170) 37. 光明(170) 38. 阳辅(170) 39. 悬钟(171) 40. 丘墟(171) 41. 足临泣(172) 42. 地五会(172) 43. 侠溪(172) 44. 足窍阴(173) 第十二节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 173 一、 足厥阴经络 / 174 二、 足厥阴腧穴 / 176 1. 大敦(176) 2. 行间(176) 3. 太冲(177) 4. 中封(177) 5. 蠡沟(178) 6. 中都(178) 7. 膝关(178) 8. 曲泉(178) 9. 阴包(179) 10. 足五里(179) 11. 阴廉(179) 12. 急脉(180) 13. 章门(180) 14. 期门(181) 第四章 奇经八脉 182 **节督脉 / 182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 182 二、 主要病候 / 184 三、 功能与主治 / 184 四、 腧穴 / 184 1. 长强(184) 2. 腰俞(185) 3. 腰阳关(185) 4. 命门(186) 5. 悬枢(186) 6. 脊中(186) 7. 中枢(186) 8. 筋缩(187) 9. 至阳(187) 10. 灵台(187) 11. 神道(187) 12. 身柱(188) 13. 陶道(188) 14. 大椎(188) 15. 哑门(188) 16. 风府(189) 17. 脑户(190) 18. 强间(190) 19. 后顶(190) 20. 百会(190) 21. 前顶(191) 22. 囟会(191) 23. 上星(191) 24. 神庭(191) 25. 素髎(192) 26. 水沟(192) 27. 兑端(193) 28. 龈交(193) 29. 印堂(193) 第二节任脉 / 193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 194 二、 主要病候 / 194 三、 功能与主治 / 195 四、 腧穴 / 195 1. 会阴(195) 2. 曲骨(195) 3. 中极(195) 4. 关元(196) 5. 石门(196) 6. 气海(197) 7. 阴交(197) 8. 神阙(197) 9. 水分(198) 10. 下脘(198) 11. 建里(198) 12. 中脘(199) 13. 上脘(199) 14. 巨阙(199) 15. 鸠尾(199) 16. 中庭(200) 17. 膻中(200) 18. 玉堂(200) 19. 紫宫(200) 20. 华盖(200) 21. 璇玑(201) 22. 天突(201) 23. 廉泉(201) 24. 承浆(202) 第三节冲脉 / 202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 203 二、 主要病候 / 204 三、 主要功能 / 204 第四节带脉 / 205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 205 二、 主要病候 / 206 三、 主要功能 / 206 第五节阴蹻、阳蹻脉 / 206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 206 二、 主要病候 / 208 三、 主要功能 / 208 第六节阴维、阳维脉 / 208 一、 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 209 二、 主要病候 / 210 三、 主要功能 / 210 第七节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 211 一、 统领、联络作用 / 211 二、 溢蓄、调节作用 / 211 第五章 常用经外奇穴 212 **节头颈部穴 / 212 1. 四神聪(212) 2. 当阳(212) 3. 鱼腰(213) 4. 太阳(213) 5. 耳尖(213) 6. 球后(213) 7. 上迎香(214) 8. 内迎香(214) 9. 聚泉(214) 10. 海泉(214) 11. 金津、玉液(215) 12. 翳明(215) 13. 颈百劳(215) 14. 夹承浆(215) 15. 牵正(216) 16. 安眠(216) 第二节胸腹部穴 / 216 1. 子宫(216) 2. 三角灸(217) 3. 提托(217) 第三节背部穴 / 218 1. 定喘(218) 2. 夹脊(218) 3. 胃脘下俞(218) 4. 痞根(219) 5. 下极俞(219) 6. 腰宜(219) 7. 腰眼(219) 8. 十七椎(219) 9. 腰奇(219) 第四节上肢穴 / 220 1. 肘尖(220) 2. 二白(220) 3. 中泉(220) 4. 中魁(221) 5. 大骨空(221) 6. 小骨空(221) 7. 腰痛点(221) 8. 外劳宫(221) 9. 八邪(221) 10. 四缝(221) 11. 十宣(222) 12. 肩前(222) 第五节下肢穴 / 223 1. 髋骨(223) 2. 鹤顶(223) 3. 百虫窝(223) 4. 内膝眼(223) 5. 胆囊(223) 6. 阑尾(224) 7. 内踝尖(224) 8. 外踝尖(224) 9. 八风(224) 10. 独阴(224) 11. 气端(225) 下篇根结、标本、气街、四海与 现代研究进展 第六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229 **节根结与标本 / 229 一、 根结 / 229 二、 标本 / 231 第二节气街与四海 / 233 一、 气街 / 233 二、 四海 / 235 第七章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 237 **节经络的现代研究 / 237 一、 经络现象的研究 / 237 二、 循经感传现象形成机制的研究 / 241 三、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 242 四、 关于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 244 第二节腧穴的现代研究 / 248 一、 腧穴形态结构的研究 / 248 二、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 249 三、 腧穴病理反应的研究 / 251 四、 腧穴功能的研究 / 251 五、 腧穴刺激效应的研究 / 252 附录 附录1 经络、腧穴歌赋选 257 附录2《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推荐养生保健要穴 262 附录3 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 264 附录4 第2掌骨侧全息穴位图 272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胡玲,安徽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神经生物学(针灸)实验室主任。国家核心期刊《针刺研究》、《中国针灸》编委。“十二五”、“十三五”全国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技能实训》主审。刘清国,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针灸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