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1星价 ¥23.0 (7.2折)
2星价¥23.0 定价¥3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2186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12页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16218624 ; 978-7-5162-1862-4

本书特色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一名猛将,因《三国演义》的流传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本书分析了关羽如何由一名兵败被杀的武将逐步演化为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极力供奉的神明,其中不少论据让人耳目一新。如,关羽是实践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的千古一人,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内容简介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依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的研究成果,重点解读了关公“惟正是忠 为正而义”的正义观,辨正了“大意失荆州”传统说法,阐释了弘扬关公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作者认为,关羽死后逐步被神化,*终成为“武圣”,这是人民的*终选择,也是关羽践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结果。关公信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圆融儒释道,覆盖多民族,连通港澳台,护佑全华人”的力量,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扬。

目录

总序一   传播思想文化正能量的民间使者 李中华/I

总序二 勤学善思,自强不息

——怀念大哥修崃荣 修涞贵/I

序 值得敬畏的楷模

自序 关公精神新解

关羽凭什么成了武圣

惟正是忠 为正而义——论关羽的忠义观

弘扬关公文化的当代意义

从亡命到武圣——关公信仰解析

文圣与武圣——寻找儒家思想扎根的沃土


展开全部

节选

为“大意失荆州”声辩 “大意失荆州!”是一句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成语。它甚至变成了解释由于疏忽而造成失败的同义词。 在网上可以查到对这句成语的注解是四个字:骄兵必败。 这句话来源于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期,事关一位姓关名羽的人。 那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天,镇守荆州的汉将关羽为实现大一统目标,起兵北伐曹魏,虽然取得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胜利,但因荆州被东吴偷袭而兵败麦城,被俘不屈惨遭斩首。 荆州的失败对蜀汉集团造成严重后果,首先是张飞因虐待士卒被部下杀害。刘备起兵报仇,却被火烧连营八百里,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后饮恨身亡。蜀国从此一蹶不振,*终于公元263年被曹魏所灭。 历代研究三国的专家学者都会把荆襄之战与蜀国灭亡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南宋以后,由于“帝蜀寇魏”的观念逐渐形成,人们对关羽荆襄之败莫不扼腕惋惜,甚至有看到关羽死后不愿再读《三国演义》之感慨。 在南宋儒家看来,尽管有东吴偷袭,就关羽的本事来说,守住荆州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荆州*终还是丢了,那是因为关羽“大意”了。这里,既是为关羽惋惜,也有为关羽开脱之意。孰料,历经千年传承,这句话变成了“骄兵必败”的典故,荆襄之战的失利,也变成了一个由于“大意”而失败典型的战例。 “骄兵必败”是真理,荆州被袭是事实,因此,关羽由于骄傲自大而失败的帽子戴了一千多年,看来是摘不掉的。 但是,历史总是在进步的,随着新资料的发现,随着新事件的发生,我们有可能、也必要对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做出重新审视,其目的,就是要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声辩。 事情的原委要从2001年说起。那一年,在河北涿州举办《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关羽》学术研讨会。邀请被誉为国内乃至世界“研究关公**人”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胡小伟先生参加。 在准备发言的学术论文的时候,胡先生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其中,著明学者栾贵明先生和田奕女士为其推荐了一部《宋书·乐志》。书中辑存了一批三国时代魏、吴、晋等国军歌的歌辞。其中,有一首吴国的“鼓吹曲”名叫《关背德》。听这歌歌名,你就会知道,这是一首贬损关羽的歌。如果判断不误,这首歌应当出现于荆襄之战不久,是研究孙吴有关偷袭荆州,击败关羽,彻底改变三国政治和军事格局的**手参考资料。 奇怪的是,这样重要的史据材料虽然编进了《四库全书》,但却无人引用它,成了名副其实的“沧海遗珠”。 《关背德》歌词中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关背德,作鸱张,割我邑城,图不祥。称兵北伐,围樊襄阳,嗟臂大于股,将受其殃。巍巍吴圣主……亲任吕蒙……大聚郢邦,虏羽授首,百蛮咸来同,盛哉无比隆。” “鼓吹曲”是当年军中鼓舞士气的军队歌曲,这个歌词开头就说关羽‘“背德”“鸱张”,这不是对待“盟友”的态度。无疑,孙吴早就把关羽当成了敌人。 关羽领兵北伐是打击被称作“汉贼”的曹操。可是,孙吴却担心“臂大于股,将受其殃”。这几句话足以证明,孙吴是由于担心关羽北伐节节胜利,乃至威震华夏而采用偷袭的办法夺取荆州,并置关羽于死地,绝非是仅仅因为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或是其它。 关羽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还有辱骂使节的事情,充其量是孙刘联盟中的摩擦。摩擦,是任何联盟中都常见的事情。公平地说,关羽的这些做法可能“不利于”孙刘联盟,但许多人不约而同的把这些摩擦“纲”到破坏孙刘联盟的高度,不能不让人感到诧异。我们有理由反问,孙权真想跟关羽做儿女亲家吗?显然不是。就算是关羽同意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难道孙刘两家就和好了吗?显然不会。正是演出了求亲被拒,使者被骂的好戏,然后再大肆宣扬关羽首先破坏了孙刘联盟,才使得孙吴偷袭荆州,将其斩杀。这一切不过是孙吴的政客们在得势之后,反咬一口的宣传伎俩而已。 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期间是相互倚重,双方都献出了不少真诚。但是,刘备不断坐大,取得了占领益州和汉中的优势后,正是由于孙吴偷袭荆州,挽救了曹操必败的结局。‘虏羽授首’彻底破坏了孙刘联盟和刘备“恢复汉室”的计划,所以,宋儒把孙权也说成是“汉贼”,是有其道理的。 孙吴军歌《关背德》的发现,是近年来关公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它至少告诉了我们这位“巍巍吴圣主”偷袭荆州的真实原因和目的,对洗刷泼在关羽身上诸如破坏孙刘联盟等污垢,起到了清洗剂的作用。 孙吴军歌《关背德》说清了孙权偷袭荆州的真实目的,但无法说明那个年代太多的纠葛。 孙权发动偷袭荆州之战除了说关羽破坏孙刘联盟之外,还有一个看似响当当的理由,就是荆州是刘备是在生存困难时期从孙吴手中借去的。后来刘备占了四川和汉中还赖着不还,孙吴无奈,不得不用计谋夺取。 刘备到底借没借荆州? 首先,要确定一个事实,荆州的主权到底属于谁? 要是说到向孙吴“借荆州”,我们要反问一句话:“荆州何时归属过孙吴?” 一句话难倒无数学者。 是啊,三国纷争,地形、地势、边界、管辖永远是头等大事。《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也都当做重点来写,可以让我们对当时的地界和管辖权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譬如:在争夺三郡的时候,吴蜀双方议和确认: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荆州属蜀毫无争议,怎么又出来个“借荆州”呢? 至少,在陈寿写的《三国志》中,没有“借荆州”的说法。这是很重要的反证。如果真有“借荆州”的事实,甚至是孙刘两国交恶焦点,《三国志》不会丢掉这一笔。清代乾嘉派学者赵翼经过考证认为:“‘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 为什么会有“吴人事后之说”?怎么一直听不到蜀人的事后之说? 有一个事实大家不要忘记,蜀国比孙吴提早灭亡十七年。 灭亡的蜀国已经没有话语权,而孙吴还有十七年的时光,十七年有多少事,可以从头来过?十七年,有多少话可以再说从头? 就像在斩杀关羽之后,说关羽“背德”“鸱张”一样。看来,孙吴自知理亏。在这场战役之后,做了大量颠倒黑白的的狡辩。正如赵翼所说:“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此耳食之论也。” 弄清了荆州的归属,再说关羽是否是“大意”失荆州。 据胡小伟先生考证:关羽在举兵北伐之前,曾对荆州防务做了周密的部署。说明他并没有对东吴的“亲热”放松警惕,也没有被陆逊的大肆吹捧冲昏头脑。他先派糜芳、傅士仁守江陵、公安。又在附近沿江设立了像长城“烟墩”一样的“屯候”。以便在紧急情况时传递信息。再加上公安、江陵的内、外套城,至少,关羽在荆州共设了四道防线,防备不谓不严。 面对四道防线,再说关羽“大意”,总感到有些说不过去。

作者简介

修崃荣,吉林省通化人。1954年参加公安工作,就职于哈尔滨市公安局,系公安系统脱产作家。曾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法制文艺委员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陈龙传》《狼巢匪影》《刑警的隐秘》,电视连续剧作《军火1946》《马迪尔绑票案》《寒江鬼女》及报告文学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