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读者评分
5分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1星价 ¥23.5 (3.4折)
2星价¥23.5 定价¥6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二星用户)

还没看完,内容对新闻工作者应该有特别大启发。书的内页品相很好,活动时候买的外皮没有塑封,快递对外皮有点损伤,不过不影响阅读啦

2021-09-07 13:08:23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687865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8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508687865 ; 978-7-5086-8786-5

内容简介

傅莹女士,2013-2017年担任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也曾担任驻英国等国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书中展现的是,她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如何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作为一名外交官,如何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误解和成见,如何客观平和地介绍中国。 全书分三部分,共七章。**部分“解构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分别从民法典、环保、个人信息保护、反腐败、国防费、妇女儿童保护、中国的国际角色等七方面,再现了作者是如何在发布会上回应各方关切的。第二部分“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条分缕析发布会的准备过程,呈现了一位发言人是怎样“炼”成的。第三部分“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主要谈作者参加一些国际论坛的体会,比如慕尼黑安全会议和瓦尔代俱乐部会议;回顾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伦敦传递等事件以及其间与国外媒体打交道的经历。这本书对思考如何做好公共和国际传播,如何与世界相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目录

**部分


解析2017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




**章 走进新闻发布会


准备工作进行到*后一刻 / 003


发布会开始前的*后准备 / 004


2017年3月4日上午11时 / 007


见证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开篇布局 / 010


了解民法典 / 018


从外交官到立法参与者 / 023


雾霾是一道“必答题” / 027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想法 / 033




第二章 国防费、个人信息保护、反腐败


世界上哪儿的战乱是中国造成的? / 037


国防费预算的数据给不给记者? / 039


2017年对国防费预算问题的回答 / 041


中国国防费 / 045


关于“中国威胁论” / 048


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 051


化繁就简 / 053


回应经济领域的关切 / 058


反腐败没有禁区 / 064


法治和制度建设 / 069


反腐与人大、反腐在人大 / 073




第三章 妇女儿童保护、中国的国际角色


丰满的道理和骨感的现实 / 081


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 / 086


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 090


中国要在世界上发挥什么作用? / 092


中印不是敌人 / 096


与外国记者交朋友 / 100


回答质疑性的问题 / 103


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07


“怼”不是我的本意 / 115




第二部分


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一切为了大会


进入一年一度的筹备期 / 127


先从知己开始:人大内部座谈 / 130


媒体的背后是老百姓:与媒体座谈 / 133


来自一线的信息:与部委座谈 / 138


讲好中国故事:与外媒座谈、召开吹风会 / 143




第五章 “炼”成新闻发言人


与记者会的初次接触 / 151


单打独斗?不,我需要一个团队 / 155


寻觅公众心中的问号 / 158


找准我们的立场和角度 / 162


发布会是“听”的艺术 / 171


训练、再训练 / 178


形象也是一种表达?/ 182




第三部分


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




第六章 国际论坛上的和风与疾雨


国际论坛需要更多中国人的身影 / 188


初识慕尼黑安全会议 / 193


谁“控制”朝鲜? / 198


辩驳与争论 / 203


我与瓦尔代论坛 / 208


俄罗斯的“瓦尔代经验” / 221




第七章 英伦追忆


初到英国 / 227


“3?14”事件后的舆论冲击 / 231


“干得那么好,说得这么差” / 235


严厉的教师 / 238


试水《早间新闻》节目 / 242


北京奥运会圣火来了 / 249


跌宕起伏的火炬传递 / 252


大使火炬手 / 258


在《星期日电讯报》发表文章 / 262


与资深记者琼恩面对面 / 265


与巴伯争论一个词 / 273


G20伦敦峰会前接受采访 / 277


把伦敦经验搬到北京 / 282




写在后面的话 / 289


致谢 / 305



展开全部

节选

写在后面的话 这本书的前七章快完成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十九大报告时语重心长地告诚全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这些年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宗旨。 我还记得,1967年得到自己**个军绿色的帆布书包时,我用红色的绒线把毛泽东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绣到书包上。对于我和同时代的许多人来说,“为人民服务”是一生的信念。 作为全国人大会议发言人,我面对的“你”,归根结底是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当然也有面对世界公众的成分。了解“你”的关切,做好全国人大与中国老百姓沟通的桥梁,做好中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是我走进天安门广场侧畔的这座大楼时所想到的。 在我30多年外交工作生涯中,主要是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说明中国如何改革发展,如何开放学习,解释中国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道路,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政策。而在全国人大五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多地接触到国内事务,了解到社会各界的声音和诉求。 在信息时代,尤其对于大国来说,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边界相对模糊起来了。国际上的问题会即时地反射到国内,国际政治中的许多故事也恰是源自一些国家的内部事务。这意味着,我们做对内传播要顾及国际影响,开展对外传播也要考虑国内老百姓的想法。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关系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外宣方面的职责和使命。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为开展有公信力的传播,为培育这方面的能力,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与读者分享这方面的一些体会,特别是希望给未来年轻一代人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及时发声、讲“实在话” 新闻传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现代社会信息媒介多,需求总是处于“饥渴”状况,当今世界舆论场上,对涉及中国的信息需求是相当突出的。当发生某件事情时,能**时间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往往给人印象*深,也很快就能在受众当中形成心理定势。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需要能够主动和及时地提供**手信息,走在舆论的前头。如果**时间传播的信息是错误的、虚假的、片面的,就有可能出现“三人成虎”的效果,而后则需要投入数倍的资源去澄清、矫正,还不见得有效,甚至会引起舆论反弹。 为了避免被动,需要争取走在舆论前头,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信息发布得越早、越快、越多、越准确和全面,就越能抢占舆论制高点,越能赢得信任。而且*好能同步考虑国内和国外受众的需求。遇事采取压制或者封锁信息的办法,似乎觉得不让人知道问题就不存在了,就容易处理了,显然不是好的办法,真相总会浮出水面。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公信力,即便说的是对的、真的,大家也不愿轻易相信了。因此,关键是要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释放充分的信息。遇到敏感或者热点问题,及时释放足够和明确的信号,虚假信息就不容易挤进来。 现代社会对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需求和期待日益上升。尤其在中国,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公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提高,对社会信息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真实、准确的信息及时传达给社会公众。发言人要对人民的知情权负责,以谦卑之心与记者、公众耐心沟通,努力回应人们的关切,及时解困释疑。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之快,现实情况之复杂,事实真相之难求,远超从前,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了解的信息足够准确和全面。发言人切不可不做准备仓促上阵,也不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我自己在发言之前,总要多打几个问号,多问自己几遍:对问题搞明白了吗?对事实掌握得清楚吗?发言人需要养成反复研究和确认的习惯,对自己要讲的话斟酌再三。面对公众的时候,必须重事实、讲逻辑,避免过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当然,对于什么是“真话”,不可避免地会有主观判断的成分。而且“真话”往往需要时间去了解,也将受到时间的检验。因此,传播者*好讲有把握的真话,没把握的宁愿不讲,或者等情况明朗了再讲。有时出于国家安全或者政策考虑,真话也许不能全讲或者马上讲,但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是,在授权范围内尽量讲实在话。我观察在一些国际场合,有的大国发言者表达的内容并不那么充分,但他们出色的口才和自信以及参与讨论的诚恳态度往往能赢得一定的认可。 我的体会是,无论在什么问题上,讲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讲事实、讲数据、讲困难、讲作为,是*有说服力的。毕竟,真实的故事*能打动人、说服人。诚然,在这个充斥了大国之间打打杀杀历史的世界上,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难免引发外界的猜测、质疑甚至误解。如何超越长期以来我们与其他国家存在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利益诉求上的差异,如何以让外界听得懂、能理解的方式阐释自己的意图和作用,如何让我们的声音出现在所有有需求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如何认识好并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和手段来切实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在全国人大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常会遇到针对各种社会热点和国际热点问题的提问。有的我了解情况、有了准备,可以从容回答,有的是突发的状况,需要临场依靠积累的政策知识回应。发言人也是普通人,不是万能和全知的,总会有不懂或不知的情况,此时,诚恳的态度很重要。哪怕简单表一个态,“我不掌握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 此外还有一个“容错”的问题。遇到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在**时间知道的情况可能不比公众多多少。这个时候,新闻发言人要尽可能地了解情况、考虑周全。但对发言人的一些失误和无心之过,社会各界是否也可以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呢?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我早年从事外交工作时,中国与外界的交往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当国际上出现涉及中国的热点问题并且引发广泛关注时,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比较薄弱和单一。我还记得1985年在英国留学时,经常在图书馆里翻看各国报纸,难得偶尔能找到一篇涉及中国的小块文章,但其中很多内容并不客观。现在关于中国的文章和著述已经多得看不过来了。*近一段时间,国际战略和安全界以及经济领域的学者发表了大量关注中国的书籍和文章,考察和分析这个新兴大国将如何影响世界。然而,一个基本事实并没有大的改变,那就是,在国际出版物当中仍然不多见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手信息和观点。 总体看,在国际知识和信息库里面,源自中国大陆的现代知识一直是比较匮乏的,更谈不上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我在英国做大使期间经常参观知名大学,注意到图书馆的藏书中虽然有关中国的书籍不算少,但多是历史类和民国时期的出版物。2017年访问美国时,在国会图书馆的亚洲部看到书架上摆放着多份地区杂志,细看却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出版物。由此可见,外界关于中国的一手“资讯赤字”是普遍存在的,而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依循旧的逻辑去推断今日中国,使得政界人士在不完整的资料基础上构建看法。 一位西方记者曾私下告诉我,他们写的对华报道稿件有三类*容易受到总编的青睐。一是说中国“太大”,有种种“超规模”现象;二是说中国“太怪”,与他们很不一样;三是说中国“太坏”,某些方面与西方所谓的主流价值相悖。而这些看法的形成,亦是外界常年对华报道缺乏客观性的结果。 然而,就是他们眼中这个“又大、又怪、又坏”的中国,在过去的40年间一步步走向成功,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大国地位更加稳固,在世界事务中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的优质产品为外部世界所承认,中国游客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公正态度和响亮声音更加为国际社会所瞩目。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成功。西方媒体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化、程式化地报道中国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出于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有的则是出于对自身的反思。 *近几年在国外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可以感觉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治理的成功正带动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快速发生变化。一个明显的印象是,各方普遍感受到国际格局和秩序的变革压力,而影响这个趋势的中国话题越来越受瞩目。经常听到人们花很多时间讨论中国近年来的内外政策,外界想知道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国将在世界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影响世界走向何方。 我经常与一些国家的议员和学者讨论这些问题,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谈到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路还很长也仍然艰苦,需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时,中国也要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我介绍了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共同安全等观念,强调中国将始终致力于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安全合作,期待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牢固的、可以适应新形势的伙伴关系。很多人愿意认真倾听,也非常重视。

作者简介

傅莹,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曾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也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