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知识全知道

1星价 ¥38.2 (4.9折)
2星价¥38.2 定价¥7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2472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40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50247253 ; 978-7-5502-4725-3

本书特色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国学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可分为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礼仪等方面。国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行为。翻开由斗南主编的这本《国学知识全知道》,领悟国学精髓,感受国学智慧,把握传统文化脉搏,丰富自身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工夫。“ 新”就是鲜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书籍提到的知识;“奇”就是不一般,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事物;“趣”即是兴趣,也是趣味,是人们想看、愿意看的东西。

目录

**篇

国家政治

国家与王朝

“中国”一词的由来

四夷

匈奴的兴衰

鲜卑人的历程

强盛一时的突厥

回纥汗国

古老的羌人

吐蕃雄霸高原

党项人的西夏

契丹王朝

云南大理国

女真

蒙古帝国

夏王朝

商朝

西周王朝

春秋时代

战国巨变

西汉

东汉

三国鼎立

西晋和东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王朝

清王朝

职官制度

皇帝

卿大夫

三公九卿

宰相

十三曹

太尉与大司马

御史大夫

郡县制和州县制

郡守和县令

刺史

三辅

三省六部制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侍郎

御史台

唐代五监

观察使

参知政事

谏官

路、军、府、州

知府与知州

洗马

太傅

尚书

丞相

大夫

员外

太守

县官

俸禄

博士

学士

衙门

太医署

宣政院

行省制度

内阁

都察院

东西二厂

锦衣卫

三司

军机处

总督

巡抚

总理衙门

南、北洋大臣

钦差大臣

驻外大使

品阶

封爵

酷吏与循吏

胥吏

捐纳

致仕

国子监

公侯伯子男

从察举到科举

世卿世禄制

先秦的乡举里选

春秋战国的养士

郎官郎吏

察举制度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常科

制科

恩科

进士科

明经科

翰林院

武科

八股文取士

……

第二篇

思想学术

第三篇

天人之学

第四篇

文 学

第五篇

史 学

第六篇

文化艺术

第七篇

民俗文化

第八篇

百工名物

第九篇

国学经典

第十篇

国学掌故


展开全部

节选

  学术流派和思想家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源自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春秋战国之际,正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周朝宗室衰微,无力驾驭诸侯,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天下纷争四起,同时社会上新的阶层出现,造成社会局面空前复杂,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具有不同主张的学者和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集团的利益与要求和本人的思想见解,对人生对社会乃至对宇宙万物作出自成体系的解释和主张,加之当时尚未进入后来的封建大一统时期,统治者并不能够对社会思想进行强力的钳制和约束,人们在思想与言说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遂有众多思想家发扬己意,任意挥洒,纵谈天下,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互相辩难,争雄逞强之势蔚为大观,即后世所谓的“百家争鸣”。《汉书艺文志》中将诸子百家著作学说归结为10 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然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将小说家排除在外。“百家争鸣”时代所阐发的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尤为儒道两家流脉广远,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儒学  儒学,春秋时期孔子所开创的学派,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高。”儒学主张积极的入世精神,重视自身修养和人际伦理,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持身准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追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虽历经朝代更替,但两千年来始终被奉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并且相继不绝,流韵益深,是因为儒学思想植根于中国社会固有文化,形成了一整套有益于人际和谐与社会安定的精微的思想体系,而且儒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新的集大成式的人物对儒家学说进行新的阐发,从而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社会形势,使得儒学能够跟得上新的时代步伐。儒学的思想体系,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乃至未来国际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近年思想界掀起的“新儒学”热潮,就是儒学对于当代意义的挖掘。     经学  经学,即注经之学,为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是我国古代四大学科门类之一。关于经学产生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创始于孔子,因为孔子曾修订古代典籍为“六经”,并以此来传授弟子,开启了以“传经”的方式来“传道”的儒家学风;另一说是经学始于汉武帝时代,标志是朝廷设立五经博士,以精通儒家典籍作为选拔官员的考察标准,从而使得阐释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也成为一种显学。孔子时期的注经仅限于私家传授,而并未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通行的学问,严格来讲,经学的正式形成当在汉代注经之学成为官学之后。自此而始,从汉代历至清代,虽然形式有异,内容有变,但经学始终是中国官方所定的*高学问,在整个封建社会体制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学形成之后,在汉代因所据典籍文本的不同而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治地理的分割又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别;隋唐统一之后兴起了较之往前更为进步的义疏之学;至宋明而又发展为理学化的经学;到清朝时期,经学家继承汉代古文经学的传统,将考据、训诂发扬光大,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形成了所谓的“乾嘉学派”,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巅峰。经学的发展本源于儒家经典著作,同时又作为君主政治的御用学说,虽然受到种种的拘泥和约束,但是历代的才智之士仍然在经学的论说中提出了很多极具思想性的创见,展现出中国学人光辉的一面。2000 多年里,经学一直延续和发展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理念和民族思想,一部经学史,同时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史。     谶纬  “谶纬”,是经学与迷信相结合的产物。“谶”的意思是一种带有神秘性质的预言。“纬”出于“纬书”,“纬书”则是相对于“经书”而提出的名号,“经”与“纬”的本义分别指丝织物上的纵线与横线,因纬书依附于经书,就如丝织物上横线与纵线相配一样,所以得此命名。纬书是假托孔子的释经之书,由于其中也含有谶语,所以后来将“谶”、“纬”合称,这就是“谶纬”一词的含义与由来。西汉时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推知灾异,预测吉凶,这成为谶纬之学的嚆矢。由于谶纬常常与迎合或劝谏君主有关,到了西汉末年,具有御用色彩的今文经学演变为谶纬之学,谶纬成为政治谜语的代名词,在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为图谋帝位者大加利用,王莽篡汉与刘秀复汉均有谶纬在先,东汉末年,分立三国的曹、刘、孙三家也纷纷引用和制造谶语以自命。到了南朝,官府开始禁止谶纬之学。后来隋炀帝在全国范围内搜查谶纬之书,一律焚毁,并且制重罪惩戒私藏者,经此劫数,谶纬遂成绝学。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