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

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

1星价 ¥34.3 (7.0折)
2星价¥34.3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61541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3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100161541 ; 978-7-100-16154-1

本书特色

杨德睿著的《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汇集了文化人类学(尤其是其中的宗教人类学分支)训练出身的作者尝试文化传承研究所得的一些成果。基于以上揭示的理由,全书的内容主要还是宗教文化表征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再加上少量关于“病原学”的极为初步的分析,基本上没有触及作者力所未逮的“发病机理”研究。

内容简介

  《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是以认知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传承的一番尝试。  《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的立论基础,源于法国人类学家Dan Sperber在新演化论(Neoevolutionsim)和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的启发下提出、倡导的“文化传承(Cultural Transmission)研究”,主张“传承”是解释文化的演化与现状的核心范畴,并进而提出“表征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模型来将其操作化。  《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也是中文世界里首本用这一理论视角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宗教现象的人类学著作。

目录

绪论

传承的环境
**章 当代中国道士培训教程的特征与意义
一、传统道士教程及其知识论
二、现代道教学院教育
三、分析与结论
第二章 现代学校教育与时间意识的革命:以道教学院为例
一、何谓时间意识?
二、传统道教的泛灵论时间意识
三、当代道士的时间意识的改变
四、结论
第三章 当代道教宫观经济的转型
一、背景:上海市的道教及其从业人员
二、出发点:公共部门经济学
三、打破大锅饭
四、效法散居道士转向市场经济
五、“香头”的礼物经济和贡赋经济
六、摹仿香头的做法
七、学习成为仙官:通往一种独特的综合
八、结论
第四章 口语、影像与新媒体时代的道教传习
一、缘起:道学院学生风格的变化
二、新风格的习得
三、口语文化与认同感
四、新媒体时代宗教:创新抑或复古

传承的媒介
第五章 仪式音乐与道教的传习:一种认知人类学的观点
一、现象:音乐被视为道士入门的首要学习科目
二、虚构的经济理性解释
三、音乐作为道士身份的标识
四、科仪音乐作为道法入门的桥梁
五、结论
第六章 华北乡居民众的宗教偏好:对河北蠡县弘阳教三派的比较研究
一、前言:课题和理论视角
二、背景:弘阳教简介
三、进入田野:目前蠡县的弘阳教
四、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放生:在市场和公园间上演的佛法
一、前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选定
二、放生法门的历史建构
三、今日南京的放生
四、放生法门何以殊胜:训练、“利益”或“感应”
五、结论

传承的信息
第八章 事、功、斗:河北无极县某村的“迷信”的理论意涵
一、平坦、均质的地理与社会景观
二、作为异质性空间的“俗民宗教”或“迷信”
三、总结和讨论
第九章 在家、回家:冀南民俗宗教对存在意义的追寻
一、无极县S村:分化张力与道德危机
二、保家:香门的存在主义
三、是乔木还是蓬草
四、蠡县南部的混元门
五、结论
第十章 从超验到通俗:弘阳教诉求主题变迁的研究
一、弘阳教简史
二、离散与回归:弘阳教论说的基本图示
三、内卷化和异化
四、隐没和延续
五、结论
第十一章 “血湖”研究刍议
一、“血湖”的前世:从“目连救母”到“血盆”
二、“血湖”的诞生
三、“血湖”的发展
第十二章 邪恶的母亲:苏州上方山太姆崇拜研究
一、序论:女神崇拜的两面性
二、太姆崇拜的源起
三、太姆的正统化工程及其失败
四、上方山太姆的民间形象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  从教育部辖下的学校教育体系来看,道教学院被定位为民间组织附设的一所中等职业训练专科学校。这一定位意味着该校所要面临的一系列限制条件,比如说它在理论上不得招收没有初中以上学校毕业证的学生,再加上国家规定任何宗教都不得招收未满18足岁的青少年为神职人员,所以道教学院所招收到的生员,除了极少数曾在普通高中或中专读过几年书,其他全是初中毕业后未再升学的学生,这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里,也就意味着这些学生的家境条件或本身过去的学习成绩是比较差的⑦。接受体制所给定的限制条件,从另一面来看也是获得了体制所赋予的发展途径及可能性:类似于技职中专的毕业生,道教学院的毕业生理论上也可以在主流学校教育体系里升学,修读大专课程,甚至通过自学考试而进人大学本科课程。虽然在目前的各种客观条件下,这一可能性似乎没有多少现实性,但它依然发挥了重大的指导效果:北京的中国道教学院和上海市道教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都开设了号称具大专水平的进修课程,招收中专资格的道教学院毕业生,这就是道教界以自身的力量来使上述可能性成为现实的一项努力成果。  从宗教事务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道教学院是有利于提升五大宗教神职人员及领导素质的理想机制之一。它可以有效地为神职人员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道教界培养人才,使道教界能尽快达到与其他四大宗教差堪平衡的局面。在很大的程度上,上海市道教学院的创立可说是道教界对宗教管理当局上述政策的积极响应。然而宗教管理当局的这一激励、扶持政策,却在有意无意间造成了一种极为深刻的影响,那就是将追求五大宗教界神职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达到某种平衡这一长远的努力目标,急躁地简化成迅速建立起类同的人才培养机制。于是在宗教界出现了一种虽未成为官方正统说法但却相当流行的思考与论说模式,就是将基督教的神学院、伊斯兰教的经学院与佛教的佛学院视为可以相互比拟甚至是相等的东西。如此一来,道教学院的结构和运作也就隐然受到某种驱使,朝向与其他四大宗教的教育模式同一化的趋势,而不管道教知识的性质与其他宗教的知识性质相同与否。  被镶嵌在现代体制之中这一结构特征,深刻影响了道教学院的学程结构。它既不依循家族教育传统的“科仪技艺”模式,离宫观教育的“戒律威仪”模式更远,而是按照教育部设定的中专课程标准。依据该标准,道教学院的学程为三年、全日制,每学年以两个月的暑假和一个月左右的寒假分为两个学期,前两学年实施一般学校标准的“集中课堂教学”,*后一学年则按照技职教育的通例,安排在道协的下属官观中进行实习。  在上述的大框架底下,道教学院具体安排了哪些课呢?简述如下:  首先,道教学院也有占总课时数5%的政治课,其科目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法律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道教学院没有聘请专门的教师来负责这些课程,而是从校外请重要人物来担任。优先请当地宗教局、统战部或宣传部的领导在来道协参加重要活动时顺便做场讲演或主持一场学习性质的座谈会。若不巧该学期没有活动,便央请在其他中等以上院校负责政治课的老师来开课,再不然就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包括集中收看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电视录像、普法知识竞赛、爱国主义教育书法展、爱国主义歌曲合唱比赛,等等。  ……

作者简介

杨德睿,1967年生于台湾台北,1993年获台大政治学硕士,199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2003年获英国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博士,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学术兴趣主要在于宗教人类学,旁及政治、经济、教育与认知的人类学研究,田野调查地点分布于台湾、上海与新加坡,近期的研究课题集中在华人宗教,特别是与道教有关的民间宗教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