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实录-政治.外交.文化与革命-(全二册)
读者评分
5分

清史实录-政治.外交.文化与革命-(全二册)

北师大历史系教授王开玺基于文献和史料研究,揭秘清史。从政治、外交、文化以及晚清学界运动和辛亥革命四个大方面讲述清朝的发展历史,引经据典,论据充足,使读者可以直接而准确地了解清朝的政治、文化等。

1星价 ¥25.8 (3.8折)
2星价¥25.2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3条)
139***(三星用户)

王开玺教授专注于清史,特别是晚清政治史。王教授的著作几乎都是大部头的,对问题的研究挖掘得深,探求得广以为,是不是还有近代以来历史资料的丰富呢?

2024-04-13 23:50:53
0 0
shu***(三星用户)

此书品相很好,尤其内容经典,很大一箱,且价格便宜,真的是物美价廉啊,推荐书友们购买。

2023-12-23 16:44:0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0547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48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20705479 ; 978-7-5207-0547-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清史爱好者和研究者
  北师大历史系教授王开玺基于文献和史料研究,揭秘清史。   解读关于清史有争议的话题,如光绪帝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嘉庆帝如何整治贪官?   慈溪是真才女还是借他人之手?   清朝末期为何纠结于西方礼仪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从政治、外交、文化以及晚清学界运动和辛亥革命四个大方面讲述清朝的发展历史,引经据典,论据充足,使读者可以直接而准确地了解清朝的政治、文化等。   例如,书中所讲的“嘉道年间的京城保甲制度与社会治安”“清前期的矿物政策”,以及清晚期的“庚辛新政”。   另外,作者对清朝的几个典型的争议事件,包括“光绪帝死因”“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等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观点明确且具有说服力。   在书中*后一部分,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清末学界运动的开展以及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发人深思。

目录

**章 清廷政治 / 001

第六节 关于光绪帝死因的思考与献疑128

第七节 资政院**次常年会中的立宪派160

第二章 中外关系 / 191

第二节 清代的中西交通及其特点与作用215

第三节 马戛尔尼跪谒乾隆帝考析248

第四节 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264

第六节 与余绳武先生商榷几个问题──兼论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302

第三章 文化交融 / 367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扭结、冲突与疏离——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416

第三节 读史说“夷” 438

第四章 学界运动与辛亥革命 / 457

**节 取缔规则事件与革命派领导下的留日学生运动 457

第二节 清末革命党人政治暗杀活动六议 484

第四节 辛亥革命百年的纪念与反思 548

第五节 民国肇建中的理想与困惑 572

第七节 拒签和约,陶铸国魂 610

展开全部

节选

通观清代的历次外交礼仪之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清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说乾隆时期清统治者的天朝大国心理,尚有其存在的客观政治、经济基础,清统治者尚表现出一定的“王者不治夷狄”的宽容豁达和充满自信的大国风度。那么,到了嘉庆年间,特别是道光、咸丰时期,清统治者的天朝独尊思想则完全变为海市蜃楼式的盲目虚骄,充分暴露出清统治者的迂谬腐朽;如果说同治时期清统治者在天朝大国迷梦破产后,仍然顽固地拒不肯承认这一现实,仍力图以阿Q式的方法自我陶醉,那么光绪朝庚子年后的严酷现实,迫使清统治者既不能再以天朝大国的神话以欺人,也不能自欺自愚了,顽固的“驼鸟”也不得不把藏在沙堆中的头抬了起来,正视客观现实了;如果说1859年以前中外礼仪之争的总趋势是清政府居于主动地位,是力图屈人而从己,那么自此以后,清政府则逐渐居于被动地位,不得不屈己而从人了;如果说乾隆、嘉庆时期中外礼仪之争的原因,在于中外政治体制、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同治时期中外礼仪之争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列强力图以强权政治打破清王朝的天朝大国意识,强迫清廷在国家交往中遵循资本主义国家惯例,那么,光绪朝庚子年后中外礼仪之争的原因,则完全是西方列强丧失理智,毫无道理与根据的“欲泄其攻馆(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围攻外国使馆的战斗)之忿” 的帝国主义报复心理。  中外历次礼仪之争不同特点的变化,正是中外之间国家政治关系和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反映,而中外国家政治关系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又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中外礼仪之争的变化程度与趋向。  清统治者因长期实行自我封闭式的闭关锁国政策,不稔世界大势,对西方国家的外交挑战,不是以现实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害关系,而是以外国人是否遵从中国的传统体制、礼俗,为能否保持国体尊严与独立的首要标准,对于真正损伤国体者,反而漫不经心,甚或茫然不知。  清统治者不欲外国公使驻京的根本原因,并非出于对列强殖民主义本质的理性认识,实是担忧外国公使驻京以后不以中国的跪拜礼仪谒见清帝的行为,势必在全体中国人面前严重损害其至高至尊、威服四海、兼统万国的形象。清廷谈判大臣、大学士桂良曾向英国方面表示,外国公使驻京“对中国的害处,有许多方面,非我们言语所尽能表达,比如使中国政府在中国人眼中失去威信”。 清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狭隘自私的虚荣,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政治、经济代价,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这无疑是值得深以为戒的。  中外礼仪之争,本应属于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范畴的冲突。但清代百余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外礼仪之争,却完全超出了文化和意识形态范畴,而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中外政治关系的反映。清廷龂龂然于礼仪之争,固然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天朝上国心理,以今日或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准则或通例衡度,确实是迂腐无足取的,也必然是要失败的。但在当时资本主义列强虎视鹰瞵大清帝国,必欲将其变为殖民地而后快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这种礼仪之争又是同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相联系的(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概念),谬误中伴随有正确合理的因素。  ……

作者简介

王开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史表组专家,中国圆明园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自毕业留校工作以来,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晚清政治与政局等方面的研究。 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出版有《南国烽烟》、《两世人——末代皇帝传奇》、《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清通鉴道光卷》(合著)、《晚清政治新论》、《太后垂帘》、《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等学术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