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7160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87页
  • 出版时间:2017-10-01
  • 条形码:9787545716030 ; 978-7-5457-1603-0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史学家梁园东先生对中国社会从原始时代到三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形态的精辟论述, 深入浅出, 探讨中国社会演变发展的规律, 并说明其演变发展的实况, 史学价值较大, 对中国当下史学研究的方法及视角都有较大的启迪。

目录

出版说明
出版前言


**章 中国的原始氏族和它的发展
——传说的黄帝时代以前到尧舜时代
一 原始氏族团体。氏族的组织及其生活状况。图腾制度
二 传说中的几个著名氏族。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战争黄河流域文化开始发展
三 氏族联盟制度。禹治水的传说。氏族社会的崩溃

第二章 国家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发展
——夏商时代
一 王位世袭制的开始。由世袭制分析私有制和阶级制的发达。夏商两王朝的递变
二 夏商时代文化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达,铜器的使用,文字的发达,祭祀祖先和伦理的起源,“阴历”的起源

第三章 奴隶制度的动摇和封建社会的开始
——商代的灭亡和周代的兴起
一 殷商武丁时代的扩张。由奴隶暴动在帝辛时代所形成的种种矛盾。周人的兴起及其发展
二 周人灭商是农奴制战胜了奴隶制。周初的封建周初的隆盛

第四章 典型的封建制度
——由西周到东周所完成的种种制度
一 宗法制度的起源及其作用。宗法制和封建制的关系。宗法制的极限。“姓”和“氏”
二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或阶梯制。封建国家的割据性隶属关系。封建仪式。超经济剥削。封建道德
三 井田制即农奴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劳役地租。”井田“名义。工商业者亦隶属于封建领主自然经济

第五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国家的兼并
——春秋、战国时代形态之
一 周室统治权的动摇。共和元年。西周的灭亡。东周
——春秋、战国时代的划分。扰乱的根源
二 铁器的使用。牛耕。使用肥料。手工业和商业的独立。社会分工的发达。铸造货币的使用。农奴暴动的扩大
三 封建国家随产业发展而强大。几个落后的国家。各国的兼并。五霸、七雄。周室的灭亡

第六章 商品经济萌芽后的种种新现象
——春秋、战国形态之二
一 新统治阶级——富人阶级的产生。新式劳动者——农民改为商人服务,独立的小生产者和雇佣工人的出现。农奴缺乏,引起封建领主的恐慌
二 “一国而二君二王”,贵族阶级的没落
……
第七章 各阶层思想的反映和君主专制理论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代形态之三
第八章 秦的统一及其对豪族地主的斗争
——秦代政治实况(公元前二二一一公元前二〇六年)
第九章 汉初和地主阶级的妥协及豪族地主的横行
——汉初政象(公元前二〇六一公元前一四〇年)
第十章 小生产者的反抗和汉武帝的改革
——武、昭、宣间情况(公元前一四〇-公元前四九年)
第十一章 豪族地主阶级的反攻及王莽
——兀、成、哀、平到王莽时期(公元前四八一公元二四年)
第十二章 东汉初年的一些设施和地方权力的扩大
——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世情况
第十三章 形成宗教的时代(上)
——和帝、安帝、顺帝至桓、灵间现象
第十四章 形成宗教的时代(下)
——和帝、安帝、顺帝至桓、灵间现象(公元八九一一八三年)
第十五章 黄巾起义。割据的实现。门阀政治。民族迁徙
——东汉灵帝、献帝及三国时代(公元一八四一二六四年)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政治社会史/山西文华·著述编,梁园东史学论著四种》:  从甲骨文和其他遗物中,也可看出夏、商间的工艺技术,有很大的进步。他们除用麻布做衣服外,更有绸制的衣服。养蚕的起源,传说本很早,据说在黄帝时已知养蚕。这事虽不能证实,但夏、商间贵族们皆用丝织品做衣服,这是不成问题的。甲骨文中还有祭祀“蚕神”的刻辞,和如今江、浙一带养蚕人家一般。他们的日常用具很复杂,铜制、骨制、陶制、石制的各种用具都有,惟主要的是铜器,应用*广的器皿和兵器以及精细的工作器具,如钻、凿、错、锯、针、锥等物,都是铜做的。这些铜器虽都是商代的,真正的夏代铜器还没有发现过,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夏代还没有铜器,仍在石器时代。固然有的人这样主张,但是不正确的。因为商代的铜器,已经是制造极精美的青铜器,青铜是黄铜和锡的合金制成,这是铜器技术很高的阶段。按进化程序,在青铜器以前,一定要有一个仅能制造粗糙的黄铜器的阶段,那就一定是夏代。这种黄铜器,容易腐蚀,不能长期保存,所以没有夏代的铜器发现,并不足怪。古书上关于夏代制造铜器的传说很多,据说战国间还有禹时造的残钟留存①,却是可能的。惟商代末年,是否已略略知道用铁,现在还是疑问,不能断定。  从甲骨文上更可直接看出,那时已显然是盛用文字的时代。甲骨文的文字,和后世的文字不同,有很多字到现在也不能认识,不过后世的文字,确是从这种文字演变来的,毫无可疑。这种文字已很复杂,字数很多,绝不是短时期所能造出来的,正和铜器一样,必已经过很长的演进时期,很可能也是创于夏代。一直到现在,固然也没有夏代的文字发现过,但春秋时孑L夫子称当时通用的文字为“夏言”②。为什么称“夏言”呢?恐怕就是因为中国文字是夏代流传下来的。  从甲骨文上又可看出,中国人祭祀祖先的风俗,那时已盛行,且比后世还要重视。商代的贵族们简直把他们的祖先当成神,凡有什么事情要问吉凶,就祭祀他们的祖先卜问。甲骨文就是由这样产生的:每问一件事情时,就在他们祖先的神位前,用龟甲占卜,占卜的结果为吉为凶,就把所占卜的事刻在龟甲或其他兽骨上,以备征验。他们几乎每一举一动,都要向其祖先卜问。为什么他们这样尊重其祖先呢?这不是什么道德的理由,也不是感情的原因,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是假借他们的祖先来统治奴隶。因为他们的祖先建立王业,在其他部族和奴隶中间,都存有极高的威望,后世子孙把他们的祖先常常提起来,足以慑伏奴隶;积而久之,更把祖先当成神样的看待,爽性变成宇宙的统治者,更使所有的人不得不服从,这样贵族们的统治权,就永远巩固,不至破坏。这是原来祭祀祖先的真正理由。到了后来,年长日久,变成普遍的习惯,就忘其所以,以为是纯粹道德的事项了。因此,我们要了解,祭祀祖先的风俗,绝非起于有甲骨文的商代,必然是和阶级制度、王位世袭制度同时开始的,换句话,就是起于夏代。在夏代以前也绝不会有,夏代以前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谁还知道祖宗三代!到了夏代就知道了。有一本古书叫《礼记》,里边有一篇《祭法》,讲到古代帝王们所祭祖先的名字,很明白的表示出来,在夏以前的帝王如尧和舜,并不祭祀他们的父亲,到了夏代才开始祭祀启的父亲禹。这个传说很有道理,正可表明祭祀父亲是和阶级制度成立、王位开始世袭同时发展出来的。因为这些东西正是一套:有了私产制就有阶级制,有了阶级制就有世袭为王的统治者,有了统治者就要想种种方法维持其统治权,这祭祀祖先,正是维持统治权的方法之一。因为把奴隶们信服或畏惧的祖先名字常常提出来,奴隶们就不敢不服从,这是从思想意识上维持统治权的方法。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