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273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1页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520327312 ; 978-7-5203-2731-2

本书特色

张学广著的《浮嚣与宁静(人生哲言录2)》所思考的内容以500字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片段,这意味着比**部《哲言录》在论述上对所涉及的内容有所展开,体现了一定的论证过程,其结果是将对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章节安排仍在进行中,体例与**部会有一定的区别,将充分体现所涉及的内容和500字的格调。该书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上有积极作用,可以帮助青年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化解自己的困惑,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简介

  作为《迷雾与澄明——人生哲言录(一)》的姊妹篇,本书以更为展开的篇幅讨论人生的广泛论题,涉及生命历练、情感表达、思想创造、人际交往、社会现实和人生结局。作者以简洁明快的笔法,充满哲理的论断,畅谈岁月的跌宕,抒发人生的感悟。人生是充满矛盾的漫长过程,矛盾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纠结的根源,也是和解的基础。小节安排和每条内容都竭力展示矛盾交织的生命枝条,并*终联合绘制生机勃勃的人生生态,既可激发年轻的奋斗者,又能共鸣曾经的过来人。本书的主旨在于说明:面对浮嚣的时代境遇,只有那些仍能静守心灵的人,才能坚持到达人生的较高境界。

目录


目录
前言…………………………………………………………(1)
**章历练………………………………………………(1)
**节快乐与痛苦……………………………………(1)
第二节身体与心理……………………………………(10)
第三节天真与成熟……………………………………(21)
第四节眼前与长远……………………………………(35)
第二章情感………………………………………………(52)
**节情感与理性……………………………………(52)
第二节爱情与婚姻……………………………………(63)
第三节福报与感恩……………………………………(71)
第四节偏执与宽容……………………………………(78)
第三章思想………………………………………………(87)
**节阅读与思考……………………………………(87)
第二节语言与行为……………………………………(92)
第三节学术与环境……………………………………(100)
第四节科技与人文……………………………………(113)
第四章人际………………………………………………(124)
**节自我与他人……………………………………(124)
第二节内在与外在……………………………………(142)
第三节自律与周遭……………………………………(155)
第四节自由与责任……………………………………(169)
第五章社会………………………………………………(182)
**节教育与自知……………………………………(182)
第二节理想与现实……………………………………(198)
第三节传统与现代……………………………………(205)
第四节自然与社会……………………………………(228)
第六章结局………………………………………………(252)
**节命运与觉解……………………………………(252)
第二节喧嚣与沉静……………………………………(265)
第三节圆满与缺憾……………………………………(281)
第四节幸福与成功……………………………………(292)

展开全部

节选

  生命的主旋律是快乐,忘记快乐的人便远离了生命。一个充满快乐的人,世界都属于他。一个充满悲伤的人,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世界上没有什么应该属于自己,每一份遭遇都弥足珍贵。当一个人失去的时候,他同时也在获得,只要看看硬币的另一面。如果你把快乐装在心中,恶神厉鬼也会敬你三分。如果你只想着过去的倒霉事,好的运气也会绕着你走。我们可能失去很多,但唯一不能失去的是快乐的心情。我们可能得到很多,但是没有快乐的心情,世界于我何干?  只要往生命深处想,其实没有什么难处过不去。可以得到的自然会来,还没有得到的也许正在路上。冬雪的季节,何必为春天的花落和秋日的叶黄而忧烦?在浮躁的利己主义时代,我们在收获物质却在丧失快乐,丧失那种恬静的、发自内心的精神快乐。在时间快速翻动的节点,问问自己:快乐是否还守在家园?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快乐并不由我们自己作主。让自己有一个快乐的心情,起初是一个生命本能,*终应该是一种生命了悟。但是,在中间的漫漫人生中,我们只能靠默默地提醒自己。那种快乐多少带些黑色幽默,多少带些无奈和忍耐。我们离大部分人都发出灿烂笑容的时代还很远,如果没有低下头来努力,一百年后的人们又怎么能比我们更快乐呢?  快乐是人生索解的重要目的,尽管不是唯一目的。快乐是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尺,尽管不是唯一标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快乐不起来,又有什么资格让他人快乐?如果连自己快乐都做不到,还能有什么大的用处?  快乐应该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经历,一方面是资源和动力;另一方面是弯路和障碍。活着需要有前行的动力,也应该克服难料的障碍,从而形成或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这些体验,若是不能消化、吸收,会是陷阱,若是化解、超越,会是阶梯。  一个人经历多了,心上会长满老茧。不时查看它们痊愈的程度,既是在关心伤口,其实也是在哀怜自己。伤口真正痊愈了,就不会再去关心。人的注意力只在有问题的地方,你越是在意,就说明问题越大。但是,你不可能做到一开始就不在意,因为疼痛就在那里,它们要求得到尊重和安慰。所以,对于自己的经历要有恰当的态度,既不有意加重,也不无谓减轻。  我们跟一件事情的距离,影响我们的判断角度和控制能力。对于那些不带情感的事情,我们可以尽量靠近,以便看得清楚,像科学研究一样。但是,对于带有情感的事情,我们*好不要用显微镜观察,不可执着于细节,*好学会从远处观察,从一定距离去把握。  人生好多事情,不痛记不住。痛了,想忘未必忘得掉。不管个人还是社会,*终的积淀中,痛苦多于快乐。所以,人的一生中痛苦无法避免,而且都在生命*重要的部位。无关紧要的地方,不会留下痛苦。人都容易在生命中*紧要的地方用力过猛,不是被人伤,就是自伤。  然而,上苍给予的一切都是馈赠。一切无法挑选的,也许比能够选择的更有价值。痛苦在生命中的价值,即使不比快乐高,也肯定不比快乐低。说痛苦是生命的目的,大概没人同意。但是,说有不经历痛苦的快乐,同样无法想象。痛苦不仅是快乐的背景,而且是走向快乐的环节。痛苦给快乐提供能量,积蓄资源,把快乐拉长靠实。  为什么痛苦令人难熬?因为它在给生命烙印,在给生命争取机会,在把世间*重要的东西装进心里。纤夫掮客每个沉重的脚印,都在给大地书写生命的艰辛。思者哲人每条沟壑般的皱纹,都在刻印天地万物的沧桑纹理。所以,一切重要的收获,都在一番煎熬之后。  如果没有忍受痛苦的能力,一个人也没有相遇快乐的机会。所有文化尤其其中的宗教,所遗留的*重要遗产,都是教人学会忍苦。通达极乐世界的路也许万千条,但内容大抵相同,那就是经受多少痛苦,就离极乐世界有多近。承担了该承担的,然后才有真正想得到的。  在世俗生活中,没有谁不愿意幸福地活着:和气的一家子,没有贫困的骚扰,都有职业和归属,受到适当的教育,安静而平和,相信而有爱。只是鉴于命运的捉弄,有些人不可能再过平静的小日子。他们仿佛被命运石头砸开的水花,不是冲向这端,便是扑向那端,要么创造性地蒸发,要么破坏性地浊淀。  走向神圣的路是一个忍受憋屈并*终消化憋屈的过程。顺利的人生就是平凡的人生,想从平凡的世界中显现神圣,只能是作家编出来的童话。孙少平只是一种精神和希望,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比《平凡的世界》更具现实性的,是路遥的人生历程。**的人文作品不过是不幸的人给幸运的人制造的生活调味品。  痛苦会累积,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要么毁灭,要么疯长。问题在于,是该憋回去,让自己缓慢成长,还是来个爆炸,在毁灭中制造巨响。人们赞同路灯,也能照耀,也能持久,但有人选择烟火,那种爆裂,那种绚烂。伟大的作品往往首先旨在拯救作者自己,把生命的意义问题提到观众面前的,与其是作品,倒不如说是作者。  折磨自己,并向死亡冲刺,算得上勇敢,但并非特别神圣。死亡是对生命的*终考验,但平静地拯救他人要比剧烈地燃烧自己更加神圣。爱是平和的,因而才伟大,爱是向生的,因而才永恒。  当我们失去本能的快乐时,必须学会有意识的快乐。儿童*容易快乐,简单的生活和玩具就可以满足,上一分钟的伤心并不妨碍下一分钟绽笑。只要不是过分的挫折性经历,童年都会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青春期以后,人会有很多烦恼和焦虑,但是由于身体的活力和积压量的浅轻,大多数青年人通常容易处于兴奋状态,他们的笑容灿烂而自然。  但是,中年以后,我们的快乐就不再那么自然,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高兴,让好心情经常处于主导地位。浮起的心念,遥远的目标,错过的机会,冷暖的人情,生活的压力,渐少的岁月……都足以成为心理沮丧、产生幻灭的诱因。长期抑郁的心态会烙印在僵固的面容上,会沉积在退化的活力中,会反应在萎顿的热情里。  的确,在这个喧嚣转型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抱怨、悔恨、愤怒。但是,不是所有的心思都能说清,不是所有的委屈都需要说出。宝贵的生命不应浪费在那些不利生命的方面,而要用来增长有益生命的因素。*主要的是,必须有爱好,必须向前看,必须将自己提升至阳光状态。在与天地共享的宁静中,让美好的感觉从心底升起。飘来的旋律,慧心的阅读,热情的招呼……都是美好心态的*好馈赠。所以,幸福不幸福是自己的事儿,何必用哭丧脸去告诉别人。  生命可能只是一番扑腾。起点本不由自己,而终点又无法预知。眼前看来有意义的事情,过一阵子看毫无价值。以为在跳出一个泥坑,其实却可能陷入另一个泥坑。雄心勃勃的打算,大多数都无疾而终。通向快乐生存的路,可能同时也通向死亡。以为在做清醒的选择,不过是社会趋向和自身本能的工具而已。  总是要在受伤之后,才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一个人也许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对于你所在乎的人,*好还是别故意制造伤心。不只死需要勇气,其实活着更需要勇气。人必须有自己的生活中心,将根深深地扎下去,以便在风雨中站稳脚跟。配角当久了,不仅失去当主角的能力,而且还以为自己才是主角。  生活也许没有对错,选择一条路,就有属于自己的风景。流下肚子的泪,除了发酵为仇恨,也还可以酿造为诗意甚至智慧。幸福不过是附着在生命表面的一层感觉,把这一表层撕去之后,一个人才能在惨淡中看到生命的深度。一个很早就将心撕碎的人,也许不再有享受这种表层幸福的能力,但也许对于超越自我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如果你还在痛苦中挣扎,不是还未认定自己的路子,就是格局还不够大。人的尊严来自自己一颗完整的心,并不需要苛求任何他人。对于任何人或事,你若过分在意,你就已经输了三分。  生死之外,一生难免有几个阶段需要一个人苦苦地坚持。也许为了生存,也许为了心中的目标,也许只为争一口气。比较外围的辎重别人或可帮忙,比较本心的担子只能自己扛起。这种默默的肩负其实并不算人生的惨事,而是走向某种阔境的必由之路。人生中*悲惨的是,生命还没有真正展开,已经失去了这种肩负的机会或能力。  吃苦本身其实就是机会,而且可能是难得的机会。那些吃苦坚持的人,大多都是已经在半山攀爬的人。他们的坚持,既因为已经走过的路,也因为可以看到的山顶。当然,在继续前行还是返回山下的选择中,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但是,人生真正后悔的事情,不是命运悲惨,而是在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并没有去拼搏一把。  如果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就不会费力地逃避苦难。一定要认识到,在别人的光鲜背后,所吃的苦并不比自己少。虚幻的羡慕、琐屑的关注、不实的苦恼、斤两的计较……不知损耗了多少原本可以更有价值的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使潜力得到*大发挥,无疑该是人生永不言弃的追求。  如果有机会和能力,不管多苦多累,都别成为他人悲悯的对象。也许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这种悲悯不会损伤尊严,但是只要人们还把不平等当作一种追求,尊严的基础就不会多么牢固。  还是奋斗的年龄,一个人就不该选择安逸。如果不幸生存于恶劣环境,一个人甚至还必须自己制造氧气。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一个人会变得优秀,而能忍受孤独地生活,他才能变得更加优秀。有益的环境当然是重要的,它会形成适当的焦虑,这恰好是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克服惰性所必须的。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假设便多了起来,做事也开始变得犹豫不决。我们害怕选择,但又不得不选择,而且不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期望一旦远远高过现实,就会因过度焦虑而变得空落。逝去的岁月会抽空很多,将来的日子又飘忽不定,幻灭感会从每一个不曾落地的脚步中腾起。  和平是生活中难得的状况,需要有不同的技巧去灵活地维持。平和是人生难得的境界,应该花很大的力气修炼。让心宁静下来,不在于增加需要,而在于减少欲望。简单可以幸福,复杂也可以幸福,但简单的幸福承受较少的苦痛,而复杂的幸福需要承受更多的苦痛,因为你需要把自己升华地更为简单。  权力、地位、金钱、美色……无不昭示世俗生活的巨大诱惑。如果这些诱惑能在需要和满足、期望和现实、愿景和机遇、目标和能力、追求和底线之间达致一定的平衡,其实我们也无需抗拒它们。真正的解脱,不是来自深层的痛苦,便是来自高层的追求。  研究或创作绝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要不然大家都成科学家或大作家了。如果有什么快乐的话,也主要不在过程,而在结果。那些认为自己研究或创作过程充满乐趣的人,如果不是在说谎,就是天才。  其实,有很多因素促使人们持续地做研究或搞创作,人们可能误把它们当成了快乐。比如,一吐为快的发泄感,追求真理的抱负,坚持做事情的韧性,长期养成的习惯,等等。我相信,这些因素本身都是经过艰苦磨炼而得来的。如果没有这些篱笆似的因素进行阻隔,一个人要把自己的精力和心思收拢起来,集中于相对固定的方向,完成相当复杂的架构,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些篱笆似的因素,既是研究或创作人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某种环境条件的作用。毕竟,能给自己制造氧气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需要环境提供氧气。  坚持一个目标本就不是人类懒散的天性所愿意承受的,不断地修改和重复更是跟人见异思迁的本能相悖。不管实验室的反复试验,还是田野的艰辛调查,抑或是苦心孤诣的创作,都在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煎熬、耐心、毅力、焦虑……松散随意的阅读绝不等同于有目标的研究,凌乱的思考书写也跟真正的创作相去甚远。喜欢阅读和悠思是人的天性,但是它们离真正的研究或创作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虽说快乐是生命的主旋律,可是凡人又怎能解脱世间的诸多烦忧。我们得相信,没有几个人能不受时代风气、文化背景、生存环境、自身经历、教育程度的约束。这是物欲横行而容易让人心浮气躁的年代,我们的文化某种程度上会加强许多比较,无奈的生存现实偏偏让我们觉得很多不稳定,哪一年龄段都有各自的危机感,强调技能而不是自识的教育又无法使我们获得足够的判断力。  学业中的多方位探索,生命中的大起大落,如果还不算浪费时光的话,那也主要因为两点,一是进行思考的水准没有降低,二是充满抱负的初心并未改变。作为俗人,我们受环境的影响超乎寻常,一个人的理想倘不坚定,会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淡化、变形、转弯。即便你还有再度建构自己的机会,那也必须以你没有完全被环境改变为前提。如果你丧失了水准,你就不再有完成初心的机会。  若是大家都只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中争夺资源,没有谁会真正舒心。如果我们彼此都能开拓一个广阔的生存环境,在各自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又何必去争夺那点可怜的资源。尽管人们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但我们更要看到: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心胸就有多大。人得给自己的生命找到归宿,给自己的事业建构平台,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生活充满各种残缺和遗憾,只是当你的注意力更多移向已经拥有的半块时,残遗的半块就不再是不堪承受的阴影。尽可能关注已经拥有的部分,感激上苍给予生命的报答,快乐就会慢慢覆盖那曾经残遗的部分。人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会逐渐成长,占据生命的重要地位。  提醒自己快乐意味着一个人要主导自己的生命质量,在命运中把握主动权,让自己的理性始终是意识的主人。主动权意味着要在强烈控制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平衡点,做符合自己身份和位置的事情。人不必坚执自己的意见,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主见。学会判断轻重缓急,不管外界多么有诱惑,都能控制自己去做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把握主动权是提高自己实力的重要路径。总是跟在他人屁股后面,慢慢便失去把握生活、回归自己的机会,没有哪种实力是通过随波逐流而获得的。当一个人成熟到一定时候,就会有随时可以起身就走的断然之力,就会有发出先声、控制局面的审时之势。要想左右环境,首先得能左右自己。  人是通过说“不”界分你我他的,总说“不”当然难以建立人际合作,但从不或从不首先说“不”却势必一直处于下风。一旦无条件的同意成为一种习惯,就没有哪个人会把你当回事。要做一个好人,但是那种能否定的、有力量的好人。  连那些在别人看来已经很成功的人都可能走不下去,就知道活在这个世界有多艰难。以为自己进入哪一行都行,以为自己在哪儿都可以赚钱,以为别人成功的路也可轻易走……所有这些幼稚的念头曾经充斥人生多少年。但是*后才发现,自己真正能做的、能养活自己的,只有很窄的某个领域,而且还是多年屈身打拼的结果。  人生的好多悲哀在于,欲望总是比能力跑得快。欲望有一种本事,可以在人的想象中幻化出海市蜃楼,看上去要达到也就一步之遥。但是,当你真正前行的时候,这幅美景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自己还可能跌入深坑。因此不管到了什么年龄,脚踏实地地行走,都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对于年轻人来说,早点知道生活的艰难,就是对亲人感恩的开始。但是,在这个什么物质条件都不缺而唯独缺少吃苦机会的时代,在恨不得将一切都准备好却没有准备让他们了解生活艰难的家庭,孩子们未必能够真正感受生活的艰难、生命的艰辛。网传的一篇“全民进入富二代”的批判性文章真的令人惊醒。  生活是美好的,这是就乐观的希望和人生的态度而言。其实,就生活的实际内容和具体过程而言,没有哪一件或哪一段是纯粹美好的。即便甜味成为生活中*能诱人的味道,为了这点甜味你也必须先尝到很多酸苦辣。

作者简介

  张学广,1964年生,教授,哲学博士,西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分析哲学尤其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出版《维特根斯坦:走出语言囚笼》(1999)、《维特根斯坦与理解问题》(2003)、《语词和对象》(2005)、《语言与哲学问题》(2011)、《二十世纪分析哲学》(2014)、《维特根斯坦》(2015)、《迷雾与澄明——人生哲言录(一)》(2015)、《维特根斯坦剑桥书信集:1911—1951》(2018)等著译作10余部,诗词集《四时微吟》(2015)1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