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政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模式研究

公共政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模式研究

1星价 ¥31.0 (7.2折)
2星价¥31.0 定价¥43.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3339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68页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565333996 ; 978-7-5653-3399-6

内容简介

本书提炼出公共政策影响刑事政策的四种模式, 包括观念层面、程序层面、结构层面及规范层面, 分别探讨了“犯罪观引导与刑事政策民粹化”“政策过程与刑事政策制度化”“政策系统与刑事政策的结构”以及“刑事政策对刑法体系的指引”等理论问题。

目录

自序

**章 公共政策与刑事政策:概念厘定与范畴梳理
一、公共政策之理论考察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解读
(二)公共政策中的“公共”话语
(三)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定位
(四)公共政策的分析范式
二、刑事政策之本体定位
(一)西方刑事政策的概念演进
(二)我国刑事政策的立场变迁
(三)考察刑事政策的基本维度
(四)简要的回应
三、刑事政策纳入公共政策视野之关联性认知结构
(一)关于关联性认知的建立
(二)将刑事政策纳入公共政策关联视域的必要性
(三)纳入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刑事政策之特殊性
四、对公共政策与刑事政策关联性研究的反思
(一)学界对研究局限性的反思
(二)学界对关联性研究正当性的质疑
(三)以具体问题作为研究视角
五、小结

第二章 观念层面的影响模式:犯罪问题的公共政策导向与公众犯罪观
一、犯罪观的基本内涵
(一)对犯罪观的概念解读
(二)犯罪观的功能
二、将犯罪观纳入刑事政策范畴的正当性
(一)犯罪观制约着刑事政策的效果——刑事政策民粹化的风险
(二)犯罪观的理性塑造受公共政策的影响
三、公共政策引导下犯罪观之理性定位
(一)理性犯罪观需承认犯罪存在的必然性
(二)理性犯罪观应正视犯罪的社会影响
四、公众犯罪观理性塑造之政策路径选择
(一)大众传媒在公众犯罪观塑造的作用
(二)政党及领导人对公众犯罪观的正确引导
(三)犯罪数据信息的公开及问题说明
五、小结

第三章 程序层面的影响模式:政策过程与刑事政策制度化及过程规范化
一、政策过程理论下刑事政策载体形式之思辨
(一)公共政策的栽体形式及其与法的关系——公共政策合法化
(二)政策过程分析语境下刑事政策与刑事制度法案
二、刑事政策过程分析的域外借鉴:范式、环节及具体样本
(一)刑事政策过程分析范式的初步考察
(二)刑事政策过程分析中的基本环节梳理
(三)刑事政策过程分析的具体样本——美国三振出局法案
三、我国开展刑事政策过程分析的瓶颈——形式与实质
(一)形式层面的制约——单轨制立法模式
(二)实质层面的制约——制度化程度不足
四、我国刑事政策的制度法案化及其政策过程分析之展开
(一)推进刑事政策制度化的必要性
(二)刑事政策形成的过程分析——制度确立及其可执行性
(三)刑事政策执行及我国的“试点”模式
(四)对刑事政策(制度法案)及其实践效果的评估
(五)刑事政策的变动及其基本类型
五、小结

第四章 结构层面的影响范式:政策系统与刑事政策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主义与政策系统
(一)结构主义及其理论借鉴
(二)结构主义影响下的政策系统
二、新社会防卫与刑事反应系统
(一)新社会防卫理论及其启示
(二)新社会防卫理论中的结构思维与刑事反应系统
三、戴尔玛斯-马蒂教授的刑事政策模式分析及其启示
(一)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与模式分析
(二)刑事政策模式分析的理论启示
四、中国语境下刑事政策结构分析的具体展开
(一)刑事政策体系中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的维度定位与场域分工
(二)犯罪反应系统中的犯罪人反应与被害人反应
(三)犯罪反应国家系统中的刑事反应与行政反应
(四)刑事反应系统中的基本对象:犯罪行为与危险人格
(五)罪的反应系统与犯罪分层
(六)刑罚反应系统及其结构优化
(七)刑事反应系统中的程序配置结构
(八)社会反应中的主体类型、功能及激励措施
(九)社会反应系统中职业制裁及其控制
五、小结

第五章 规范层面的影响模式:刑事政策对刑法体系的指引
一、公共政策对法学影响的初步考察:“政策法学派”兴起与公法领域的革新
(一)关国“政策法学派”及其观点
(二)政策法学思维在公法领域的延伸——以凯斯·R.桑斯坦“背景规范”理论为基础的分析
(三)来自传统法学领域的不同声音
(四)简要的回应
二、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基本论断
(一)域外“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理论流变
(二)“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及其不同解读
(三)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论题确立
(四)差异与思考
三、刑法机能主义: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互通的观念基础
(一)刑法机能主义及其基本特征
(二)刑法机能主义与“规制国的法律解释
(三)刑法机能主义下刑事政策的意义
四、作为刑法体系基础的刑事政策:来源于哪里
(一)指引刑事立法并调节刑事司法的刑事政策
(二)与犯罪危险人格相应的刑事政策
(三)作为顶层设计的刑事政策
(四)套用“刑事政策”一词
(五)以宪法为实质来源的刑事政策
(六)由“背景规范”转化而来的刑事政策
五、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的中国话语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定位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潜在影响
六、小结

第六章 对比与整合:各种影响模式下刑事政策的多维解读
一、各种影响模式下刑事政策的不同定位
(一)基本维度
(二)公共政策影响的不同“着力点
二、各种影响模式下刑事政策与刑法基本范畴的关联分析
(一)刑法规范
(二)犯罪论
(三)刑罚
(四)法律解释
三、各种影响模式下刑事政策与犯罪学的关联程度分析
四、刑事一体化思维与刑事政策的深入认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公共政策对刑事政策的影响模式研究》:  (三)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定位  与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①。在一定程度上讲,政策科学就是公共政策的方法论支撑。从起源上来看,政策科学一词首先是由美国政治科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50年(他与卡普兰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中所提出的。此后,在1951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和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正式出版,其中详细论证了“政策科学”概念,这也标志着政策科学的正式诞生,而拉斯韦尔本人则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②通常而言,政策科学是对政策的调研、制订、分析、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政策分析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具体的)备选政策,并对备选政策的目标、风险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而各个领域内所形成的大量公共政策,便是政策科学实践应用后*终的成果。当然,政策科学的应用成果并不限于公共政策,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中的市场主体(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或者说经营策略也将应用政策科学的成果。从发展进程来看,政策科学是学者们在公共政策、相关策略或决策研究过程中借鉴和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探求获取有效政策方案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初被视为政策分析的实践与方法,注重对于政策过程的研究,而对于政策的内容则相对不太关心。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政策制定后的实质内容,政策的执行效果与评估,以及对政策的调整甚至终结,都受到了政策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①可以说,以政策、策略或决策为分析对象的政策科学自其诞生以来就表现出鲜明的科学性,无论是分析框架的建构,还是研究方法的应用,抑或是指导政策的过程都表现出严谨的科学追求。  事实上,政策科学是具有极强吸收能力的非传统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内适用的诸多理论、范式、方法往往可以在改良之后移植或应用到政策科学中,之后又将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到社会科学部门中,进而增加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中的科学含量。早在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在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做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报告,报告指出:“我们没有决策科学,决策的科学性就无从检验,决策的失败难以受到及时和有效的监督,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②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越发繁多,公共领域日趋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政策的形成与执行,涉及公共性问题的商谈过程,政策的评估与反馈,都需要倚仗科学的政策分析框架。因此,政策科学的科学特质与方法优势将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理论上来看,政策科学是可以建立在特定公共政策对象之上的理论应用,对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产生或者是建构起不同类型的分析方法,而这一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政策本身的正当性与科学性。  ……

作者简介

  姜瀛,辽宁省鞍山市人,大连理工大学法律系讲师,法学博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大阪大学做访问学者(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刑事政策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