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远万里
读者评分
5分

不远万里

1星价 ¥18.5 (4.3折)
2星价¥18.1 定价¥43.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蔡国之***(三星用户)

白大夫塑造的形象很好

2022-01-05 17:39:1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6877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5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32168774 ; 978-7-5321-6877-4

本书特色

纪念白求恩医疗队赴华八十周年 白求恩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的生命远远比这更为丰富。他纯真率性,满怀激情,但也风流不羁,狂傲自大。华裔作家李彦以详实的史料,优雅的叙述雕琢出一个极具真实感、非概念化的充满个人魅力的白求恩。 这也是一部跨千山万水、跨越时间沟壑的寻找理想主义的非虚构佳作。

内容简介

长篇纪实文学。全书分两部分:上编:何处不青山;下编:尺素天涯。上编是献给赴华八十周年的白求恩医疗队,主要以生动的事例刻画了白求恩医疗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做出的伟大贡献,彰显了白求恩的靠前精神;下编则围绕寻找白求恩与珍贵合影始末。通过作者对一位加拿大老人比尔·史密斯的采访,揭开了一段被掩埋的历史,解读了英雄人物作为常人的情感世界,还有他非凡的理想情怀的源头。 整部作品文字优雅、史料详实、结构得当、角度独特,刻画了一个极具真实感、非概念化的充满个人魅力的白求恩形象。也是跨地域、跨年代的寻找理想主义的纪实文本。更是白求恩医疗队赴华八十周年和白求恩逝世八十周年的纪念之作。书中篇章先后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

目录

上编 尺素天涯
——寻找白求恩与毛泽东珍贵合影照片始末
下编 何处不青山
——献给赴华八十周年的白求恩医疗队
展开全部

节选

在加拿大生活了几十年,风闻过围绕着白求恩医生的不少逸闻趣事。这位中国人民心目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他的故乡,却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其多姿多彩的一生,除了在身后留下众多感人肺腑的不朽篇章之外,也激发了想象力丰富的作家灵感如泉,任思绪飞扬,探索人性之复杂深邃。 加拿大先锋派作家丹尼斯?鲍克在二〇〇六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共产党人的女儿》便是其中之一。该书虚构了白求恩在太行山的岁月里,面临日军长驱直入华夏大地、造成混乱和死亡的悲惨局面,撰写了一封令人心痛如绞的长信,留给他那从未谋面的女儿。那是他与情人所生的孩子,被遗弃在战火纷飞的西班牙了。 鲍克的另一部作品《回家》刚刚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颁发的二十一世纪年度*佳外国小说奖。我殷切地期盼着,有慧眼识才的伯乐,能把《共产党人的女儿》这部思想性兼艺术性俱佳的小说也翻译成中文,以飨中国读者。 鲍克曾善意地提醒我说,“这部小说中的白求恩,和你们中国人所理解的相去甚远,也许,你们并不乐意读到这样的描写呢。” 我回答他,“丹尼斯,其实你不了解中国人。我们的思维,远比你所想象的更为微妙、复杂。” 西方社会对白求恩的微词,除了源自冷战思维的影响之外,也基于他在婚姻恋爱上与众不同的率性与浪漫。与同一女性两度结婚却两度仳离、在西班牙战场上与欧洲女记者的热恋,都成为抨击者对其诟病时常用的借口。 我却不以为然。因我看到的,是一个直面真实的勇者。不是吗?那种果敢与坦诚、光明与磊落,相较于遍地开花的投机钻营、世故圆滑、谄媚逢迎、尔虞我诈,恰是人类所稀缺的珍贵品德。 白求恩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像磁石,吸引过无数优秀的女性。 前些年,我的同事、英文系的老教授朱蒂丝?米勒和我闲聊时提及,她的姑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与白求恩是同事,两人都在蒙特利尔的一所大医院里任职。在她姑母眼中,白求恩是一个聪明勇敢、正直善良、医术高明、多才多艺、且充满活力的男性。这样的男人,自然深受女性爱戴,也因此绯闻不断。 “我姑母说,他是个精力异常旺盛、富于奉献精神的人。然而,在个人私生活方面嘛 … … ”朱蒂丝抿嘴一笑,似乎羞于谈论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但是,看到我期待的目光,她终于还是讲了下去。 “姑母曾对我说,有一次,一个年青的女护士突然失踪了,接连好几天都没来上班。大家四处寻找,不见她形迹,便去护士长那里告状。护士长正在查看病历呢,连眼皮都没抬,只是随口应了一声,‘去,查一下,看看诺尔曼这几天在哪儿呢!’… …” “白求恩绝非完美无暇。”我在国内时的师姐熊蕾、一位中共老前辈的女儿如是说,“事实上,恰恰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还有中国的老百姓教育和影响了他,*终才成就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她的解读,令我回想起初抵加拿大时浏览过的一本英文传记《手术刀就是利剑》。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白求恩的战友们集体撰写的畅销书,多次再版。其中有个细节,多少年过去了,仍滞留我脑中,鲜明如昨。 在晋察冀边区艰苦的岁月里,白求恩曾经与八路军驻地附近的一位基督教女传教士有过一段引人遐思的交往。那座教堂建立在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崇山峻岭间,里面居住着一位从新西兰远渡重洋来华、名叫凯瑟琳的姑娘。 两人奇妙的邂逅,发生在蜿蜒曲折的盘山道上。 那个秋天的下午,凯瑟琳跟随着一群中国百姓,立于村口,好奇地观赏着前所未见的景观:细碎的铃铛声由远而近,一列长长的骡队掀起烟尘,出现在天边。那不是司空见惯的走西口的晋中商贾,而是一位西洋人率领的骡背上的战地医疗队,途径村庄。 秋阳照耀下,山崖畔丛生的酸枣鲜红耀眼。山道旁,一袭棕色长裙、金发碧眼、亭亭玉立的西方女子,恰如羊群里的骆驼,攫住了白求恩的目光。 凯瑟琳小姐在这个闭塞的村庄里已生活了数年之久,操一口流利的当地土话。与白求恩大夫打招呼时,她的心头可曾惊怵,久违的母语,出口时竟如此生涩?那一天,两人站在路旁的老松树下,聊了个把小时。 入冬前的那些日子里,白求恩应凯瑟琳之邀,曾数度前往教堂造访。 在白求恩眼中,这位身材高挑、眉目开朗、举止端庄、忠于信仰的姑娘,令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在青年时代,母亲也曾满怀激情地远涉重洋,到夏威夷群岛,在土著人之间传播上帝的福音。 也许是久居深山老林,难以见到一位“同类”吧,交往之初,凯瑟琳便显露出遮掩不住的热情。姑娘怀揣的,是何等情愫呢?也许是对爱神的悄悄企盼,也许仅仅是友谊地久天长。 但在白求恩内心深处渴望的,却不仅仅是友情。 那年他四十八岁了。以其对女人的丰富经验,**眼,他便看透了,能够打动面前这位女性的,绝非个人得失,而只能是信仰。事实上,那种能为私人名利所动摇的女性,对他这种人来说,也毫无吸引力可言。 青灰色教堂的屋顶上,孤独的十字架默默地遥望着蓝天。穿越花木凋零、萧瑟空旷的院落时,钟声在寒风里叮当鸣响。 银色的烛台下,身穿臃肿的黑棉袄、扎着裤脚管的中国村民们,正对着高悬在头顶的耶稣像,虔诚地顶礼膜拜。 他们向上帝祈求的,都是什么呢?白求恩呆立在高大的石头拱门下,陷入了怀旧的怅惘。耳畔喃喃的祈祷声,把他的思绪带回到圣劳伦斯河畔的皇家山上。耸立在蒙特利尔市中心的圣母大教堂,庄严宏伟,灯火辉煌。唱诗班的歌声余音袅袅,伴着优美的管风琴声绕梁回荡。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这里却非久违的故乡。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汾水长。 鲜为人知的是,兴趣广泛的外科医生白求恩不但撰写过大量文笔优美流畅的散文,也曾尝试过小说创作。美国的《进步周刊》发表的**篇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即出自白求恩笔下。 《中国肥田里的秽草》这一短篇小说,描述了华北山村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家老汉。祖祖辈辈耕耘劳作的田园生活,毁于日军侵略的战火。老汉在自家麦田中发现了一颗哑弹,于是历尽艰辛,赶着小毛驴,顶着烈日的暴晒,把这个用树叶严严实实遮盖着的“宝贝”,送到了儿子参加的游击队。 故事的灵感,可是取材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五台山? “白求恩的这篇小说,显示了他的观察能力和文学造诣。”有评论如是说。 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对于此篇小说善意的褒奖,我不敢苟同。小说中的某些细节,例如“他忽然看见田边有个奇怪的地洞,中间竖着一个东西,那个东西看起来好像一个削去了头的黑色的大菠萝。”这种想当然的比喻,暴露了白求恩并不真正谙熟华北的乡间生活。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台山一带的农民,何曾见识过岭南的菠萝? 那个冬天,白求恩曾与凯瑟琳小姐秉烛长谈,津津有味地分享她珍藏的陈年红酒,品尝她用羊奶精心制作的乳酪、还有她亲手烘烤的在百里山乡都难得一见的松软的蛋糕。 虽然姑娘荆钗布裙,粉黛不施,满头柔软的秀发一丝不苟地梳向脑后,绾成整齐光滑的发髻,看去过于严肃、刻意端庄了,他却分明感受到了姑娘在他面前情不自禁流露出来的活泼与娇羞。 可是,当他动员姑娘加入抗日阵营,为八路军的医院尽一己之力时,他那向来倾倒众生的魅力,却迎面碰上了铁壁铜墙。 放弃,从来就不是他所熟悉的字眼。 “目前情况紧急,已迫在眉睫。你无法想象,八路军缺医少药的状况有多么严重!与日本军队的战斗如此频繁,我做手术时,却连必须的胶皮手套都没有。伤员们接受截肢时,甚至连麻醉药都无法施用!去跟延安讨要吗?根本无济于事!因为那里同样物质匮乏。等待走私者偷运货物进来?恐怕更是遥遥无期。而伤员们就在这等待的过程中接连不断地死亡!我唯一能想到的人,就只有你了。你是神职人员,可以合法地进出北平城,在那里购买药品并携带回来。怎么样,能帮我一把吗?” 他语气迫切,口若悬河。 姑娘的理由也堪称冠冕堂皇:“我反对战争,反对杀戮。但我必须对我的教会负责,保持中立,不能介入任何争端。此外,上帝不支持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正义也罢,非正义也罢。” “其实我和你一样,也来自于基督徒家庭。我父亲就是个牧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本人也算是个传教士。”白求恩的雄辩,显然来自父辈的遗传。 “你想拯救人们的灵魂,以便他们将来能在天堂里幸福地生活。而我想拯救的,却是他们眼下在人间的悲惨命运。我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可说是殊途同归!我并非要求你参加战争。我仅仅是请求你,为拯救人类的生命,尽一份应尽的力量!” 凯瑟琳躲开他咄咄逼人的凝视,陷入了难堪的沉默。 寒风掀动了窗帘,烛火忽闪不定,打乱了投在壁上的人影。红酒、奶酪、蛋糕,都寡淡无味了。 那个夜晚,姑娘可曾独自跪拜在耶稣像前,苦苦地诉说心灵的挣扎? 第二日清晨,早霞刚刚洇染了崖畔的石壁,给冬日的山谷带来一丝暖意,凯瑟琳苗条的身影已穿越羊肠小道,出现在八路军驻地的小村庄。 “我决定了,亲自去一趟北平。”她看着他的眼睛,语气坚定、平静。 “是吗?你想好了没有?这可是要担风险的事情啊!”白求恩激动的声音,难掩喜悦的冲动。 “不错,的确很危险。但你所从事的工作,危险何止千万倍呢!我现在终于相信了,世间发生的一切,皆是上帝的旨意。” 当姑娘顶风冒雪下山,前往日军占领的北平城,去购买受到严格监控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时,白求恩在日记里留下了他的感慨。 “我遇到了一个天使:凯瑟琳。如果她不是天使,那么这个词汇又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简介

李彦, 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加拿大留学。2007年起担任滑铁卢孔子学院加方院长。长期致力于在海外推广中华文化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李彦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创作,曾获中外多个文学奖项。主要作品包括英文长篇小说Daughters of the Red Land(红浮萍),中文长篇小说《海底》《红浮萍》《嫁得西风》,作品集《尺素天涯》《吕梁箫声》《羊群》,译作《白宫生活》,合著 Along the Silk Road (沿着丝绸之路),Rediscovering Norman Bethune(重读白求恩)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