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

1星价 ¥33.6 (7.0折)
2星价¥33.6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26648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67页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42664853 ; 978-7-5426-6485-3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方互文性理论为视角, 立足中西文论的对话关系, 在生成原因、外部表现、内在机制、阐释策略等多个层面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特征, 系统地阐发古典诗歌文本关系生成的必然性、表现的多样性、存在的普遍性、构造的灵活性,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源与流”、“摹与创”、“同与异”、“常与变”等这些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以具体鲜活的个案揭示中国古典诗歌互文性研究具有的批评学意义。

目录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范围
三、主要内容
四、思路与方法

**章 “秘响旁通”:互文性的中西对话
**节 互文性的提出与发展
一、从巴赫金到克里斯蒂娃
二、结构主义路径
三、解构主义路径
第二节 互文性的多重内涵
一、基本观点
二、建构维度
三、批评学意义
第三节 互文性的中西互释
一、传统文论中的互文性
二、诗文注疏中的互文性
三、类书中的互文性

第二章 “摹拟”与“暗合”:互文性的生成原因
**节 摹拟与暗合现象的广泛存在
一、“有心而相仿”
二、“无心而同思”
第二节 摹拟现象的产生
一、语言的遮蔽
二、影响的焦虑
三、类书的作用
第三节 暗合现象的产生
一、诗人情思的相通
二、诗语诗材的有限
三、集句的互文性

第三章 “网”与“链”:互文性的外在表现
**节 语言痕迹的辨析
一、发现相似性
二、细读与判断
三、求同与求异
第二节 关系图示
一、显性图示与隐性图示
二、偷语偷意偷势
三、著迹泯迹
第三节 诗歌的谱系
一、文本的网与链
二、网与链的结构及意义

第四章 “转换派生”:互文性的内在机制
**节 摹与创
一、“创造性背叛”
二、“欲新必须学古”
三、“更深刻地模仿”
第二节 摹拟手法
一、“骚人之利器”
二、“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三、“反其意而用之”
四、其他手法
第三节 “拟议以成其变化”
一、“我手”难写“吾口”
二、“化书卷为性灵”
三、“妙得规摹变化之诀”

第五章 “非线形阅读”:互文性的阐释策略
**节 在众声喧哗的背后
一、“非线形阅读”
二、“视域融合”
三、“现象直观”
四、“破执除障”
第二节 双重语境下的文学阅读
一、“衍射效果”
二、“文下之文”
三、“伏采潜发”
第三节 “分析文学性的关键工具”
一、“手握试金石”
二、“掎摭病利”
三、“居于艺术*深处的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  甚至使它们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模仿传统正是为了从传统中走出来,普鲁斯特就曾认真地研究过巴尔扎克、福楼拜、龚古尔、圣佩韦等众多作家的笔调、套式、句型的特点,他天才般地吸纳了他们的风格。而这似乎也没有伤害普鲁斯特的自尊,他在一封信中声称,与其暗地里遮遮掩掩地效仿自己喜爱的作家,“还不如索性堂而皇之地仿作,而后等到我回头写自己的小说时,我便仅只是马塞尔·普鲁斯特了”。①在普鲁斯特这里,摹拟实际上成为作家*终走向个性化写作的必由之路,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与文学的“独创性”相互对立甚至你死我活的概念。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中曾反复强调:“写者,再写也。”“写,就是再写。”②这是对文学活动简单而不失深刻的认识——摹拟常常意味着“创造性的背叛”。单的财产转移。他说:“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固定不变的形式,这种传递就是不可能的。人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总是持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态度。”①不难看出,洪堡特、卡西尔既注意到语言施于个体的强大影响,同时也没有因此而忽略人在这一影响面前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尽管他们这里讨论的“语言”并不是文学语言,但两者在道理上是相通的。摹拟不是机械的重复,摹拟旧传统的过程就是创造新意义的过程。在文学研究中,对一位诗人的摹拟之举不加分析地嘲弄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完全有可能是一次极具创造价值的重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一书中才会写道:  文学远远不满足于忧郁地游荡在过去的记忆里,它把玩着临摹的对象、参考文献、说过了的话。虽然说作品顺着文学的足迹往回走,但它们也还是有自己的规则:干变万化的重写不是因为害怕令人生厌,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前人的话。②  在影响的焦虑中,在前人的阴影下,不是所有的诗人都将屈服于步他人后尘的命运。如同巴特所言:“我们处于狂欢的修辞学中。”③凭借着各式各样的手法技巧,诗人也会把模仿变成不同程度的创造,变成对前人成就的超越。美国学者希尔斯认为:“艾略特是**位指出传统与独创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现代文学评论家。”  ……

作者简介

  焦亚东,1966年生,河南西平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宁夏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台湾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学、比较诗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现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成果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