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仲景方剂学(第3版)/张仲景医学全集

张仲景方剂学(第3版)/张仲景医学全集

1星价 ¥29.2 (4.3折)
2星价¥28.6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4056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85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521405682 ; 978-7-5214-0568-2

本书特色

经久不衰、一版再版的当代中医经典著作,国医大师王琦推荐阅读。 《张仲景医学全集》集仲景学研究之大成,从源流、疾病、药物、方剂、实验及养生诸方面进行系列研究,不仅构架新颖,内容翔实,而且反映当代研究进展,使经典穿越时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一部耐读耐用的细流绵长的书。-------国医大师王琦 实乃叔和之后,于仲景学说之光大,又一时代功臣也。业医爱医者如能手置一部是书,逐类考究,于中医前途,必得光明昌大之一助矣。-------施今墨再传弟子薛钜夫

内容简介

吕志杰主编的《张仲景方剂学(第2版)》靠前章概论从总体上对经方的概念、命名等1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第2-26章把伤寒、金匮的252 首经方统一按功效归类,分为25章,每章之前有概述,之后有“类方串解” ,每首方剂结合古今医家的心得体会和精辟论述,从方剂组成、方药用法、方证释义、主治病证、临床发挥、医案举例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张仲景方剂学(第2版)》博采众长、撷英取华、构思新颖、体例独特、条理清晰,是一部启迪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术专著,适合各级中医临床医师阅读。

目录

1 **章 经方概论 / 1 一、经方的概念 / 1 二、经方的命名 / 4 三、经方的统计 / 6 四、经方的药物 / 8 五、经方的炮制 / 9 六、经方的配伍 / 12 七、经方的加减 / 15 八、经方的剂量 / 16 九、经方的煎法 / 17 十、经方的服法 / 22 十一、经方的剂型 / 23 十二、经方的治法 / 24 附:针灸疗法 / 28 一、针刺法 / 28 二、艾灸法 / 29 第二章 解表剂 / 31 **节 桂枝汤类 / 31 一、桂枝汤(阳旦汤) / 31 二、桂枝加桂汤 / 43 三、桂枝加芍药汤 / 44 四、桂枝加大黄汤 / 45 五、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 46 六、桂枝加葛根汤 / 47 七、栝楼桂枝汤 / 48 八、桂枝加黄芪汤 / 49 九、桂枝加附子汤 / 50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51 十一、桂枝龙骨牡蛎汤 / 52 十二、桂枝去芍药汤 / 54 十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55 十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56 十五、桂枝甘草汤 / 56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57 十七、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57 十八、桂枝芍药知母汤 / 58 十九、黄芪桂枝五物汤 / 60 二十、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 60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61 二十二、桂枝麻黄各半汤 / 62 二十三、桂枝二麻黄一汤 / 63 二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 / 65 二十五、葛根汤 / 66 二十六、葛根加半夏汤 / 68 类方串解 / 69 第二节 麻黄汤类 / 70 一、麻黄汤 / 70 二、麻黄加术汤 / 75 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75 四、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78 五、麻黄细辛附子汤 / 80 六、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 82 七、大青龙汤 / 84 八、小青龙汤 / 87 附方 / 90 九、小青龙加石膏汤 / 93 十、射干麻黄汤 / 95 十一、厚朴麻黄汤 / 96 十二、越婢汤 / 97 十三、越婢加术汤 / 98 十四、越婢加半夏汤 / 100 十五、甘草麻黄汤 / 101 十六、文蛤汤 / 102 类方串解 / 102 第三章 涌吐剂 / 104 一、瓜蒂散 / 104 二、栀子豉汤 / 107 三、栀子甘草豉汤 / 111 四、栀子生姜豉汤 / 111 五、栀子干姜汤 / 112 六、栀子厚朴汤 / 112 七、栀子柏皮汤 / 113 八、枳实栀子豉汤 / 114 类方串解 / 115 第四章 泻下逐水剂 / 116 一、大承气汤 / 117 二、小承气汤 / 129 三、调胃承气汤 / 132 四、厚朴三物汤 / 134 五、厚朴大黄汤 / 136 六、大黄甘草汤 / 136 七、大黄附子汤 / 137 八、大黄牡丹汤 / 138 九、麻子仁丸 / 140 十、大陷胸汤 / 142 十一、大陷胸丸 / 143 十二、己椒苈黄丸 / 145 十三、大黄甘遂汤 / 146 十四、十枣汤 / 147 十五、甘遂半夏汤 / 149 十六、三物小白散 / 151 十七、三物备急丸 / 152 类方串解 / 154 第五章 活血消癥剂 / 157 一、桃核承气汤 / 157 二、抵当汤 / 162 三、抵当丸 / 165 四、下瘀血汤 / 166 五、鳖甲煎丸 / 168 六、大黄虫丸 / 170 七、桂枝茯苓丸 / 171 八、旋覆花汤 / 173 九、硝石矾石散 / 175 十、红蓝花酒 / 176 类方串解 / 177 第六章 和解剂 / 179 一、小柴胡汤 / 179 二、柴胡桂枝汤 / 190 三、大柴胡汤 / 194 四、柴胡加芒硝汤 / 197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 / 199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201 类方串解 / 204 第七章 清热剂 / 206 一、白虎汤 / 206 二、白虎加人参汤 / 212 三、白虎加桂枝汤 / 214 四、竹叶石膏汤 / 216 类方串解 / 218 第八章 回阳温阳剂 / 219 一、四逆汤 / 219 二、四逆加人参汤 / 226 三、茯苓四逆汤 / 227 四、通脉四逆汤 / 228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232 六、干姜附子汤 / 233 七、白通汤 / 234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 235 九、真武汤 / 237 十、附子汤 / 240 十一、桂枝附子汤 / 242 十二、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 243 十三、甘草附子汤 / 245 十四、芍药甘草附子汤 / 246 十五、薏苡附子散 / 247 十六、附子粳米汤 / 247 类方串解 / 249 第九章 温中补虚剂 / 251 一、理中汤(丸)(人参汤) / 251 二、桂枝人参汤 / 256 三、甘姜苓术汤 / 257 四、甘草干姜汤 / 259 五、小建中汤 / 261 六、黄芪建中汤 / 264 七、大建中汤 / 266 八、大半夏汤 / 268 九、吴茱萸汤(茱萸汤) / 269 十、甘麦大枣汤 / 273 类方串解 / 276 第十章 养阴清热剂 / 278 一、百合地黄汤 / 278 二、百合知母汤 / 279 三、滑石代赭汤 / 280 四、百合鸡子黄汤 / 281 五、百合洗方 / 282 六、栝楼牡蛎散 / 282 七、百合滑石散 / 282 八、防己地黄汤 / 283 九、麦门冬汤 / 284 十、炙甘草汤 / 286 十一、酸枣仁汤 / 290 十二、竹皮大丸 / 291 十三、黄连阿胶汤 / 292 类方串解 / 294 第十一章 补肾剂 / 295 一、肾气丸 / 295 二、栝楼瞿麦丸 / 298 三、天雄散 / 299 类方串解 / 300 第十二章 消痞剂 / 301 一、半夏泻心汤 / 301 二、生姜泻心汤 / 304 三、甘草泻心汤 / 306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 / 307 五、附子泻心汤 / 311 六、黄连汤 / 312 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313 八、旋覆代赭汤 / 315 九、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316 十、小陷胸汤 / 318 类方串解 / 320 第十三章 利水剂 / 321 一、五苓散 / 321 二、猪苓汤 / 327 三、猪苓散 / 329 四、苓桂术甘汤 / 330 五、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332 六、茯苓甘草汤 / 332 七、茯苓泽泻汤 / 335 八、防己黄芪汤 / 335 九、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 337 十、泽泻汤 / 339 十一、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 / 340 十二、防己茯苓汤 / 341 十三、葵子茯苓散 / 343 十四、牡蛎泽泻散 / 343 类方串解 / 344 第十四章 化痰止呕剂 / 346 一、小半夏汤 / 346 二、小半夏加茯苓汤 / 348 三、半夏干姜散 / 349 四、生姜半夏汤 / 350 五、半夏麻黄丸 / 350 六、干姜人参半夏丸 / 351 类方串解 / 352 第十五章 宽胸通阳剂 / 353 一、瓜蒌薤白白酒汤 / 353 二、瓜蒌薤白半夏汤 / 355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 / 357 类方串解 / 358 第十六章 理气剂 / 359 一、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 / 359 二、桂枝生姜枳实汤 / 360 三、枳术汤 / 361 四、橘皮汤 / 362 五、橘皮竹茹汤 / 362 六、四逆散 / 364 七、半夏厚朴汤 / 365 类方串解 / 366 第十七章 和血剂 / 368 一、当归芍药散 / 368 二、当归散 / 370 三、当归四逆汤 / 371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375 五、当归生姜羊肉汤 / 378 六、芍药甘草汤 / 380 七、当归贝母苦参丸 / 383 八、枳实芍药散 / 384 九、温经汤 / 385 类方串解 / 388 第十八章 止血剂 / 390 一、泻心汤 / 390 二、赤小豆当归散 / 391 三、柏叶汤 / 391 四、黄土汤 / 394 五、胶艾汤 / 396 六、胶姜汤(方未见) / 398 七、王不留行散 / 398 类方串解 / 400 第十九章 止痛剂 / 401 一、大乌头煎 / 401 二、乌头桂枝汤 / 402 三、乌头汤 / 405 四、乌头赤石脂丸 / 406 五、赤丸 / 408 类方串解 / 409 第二十章 退黄剂 / 411 一、茵陈蒿汤 / 411 二、茵陈五苓散 / 413 三、栀子大黄汤 / 415 四、大黄硝石汤 / 416 类方串解 / 417 第二十一章 排脓剂 / 418 一、桔梗汤 / 418 二、排脓散 / 419 三、排脓汤 / 419 类方串解 / 420 第二十二章 固涩剂 / 421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 421 二、桃花汤 / 422 三、诃梨勒散 / 423 类方串解 / 424 第二十三章 表里兼治剂 / 425 一、葛根黄芩黄连汤 / 426 二、黄芩汤 / 428 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429 四、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430 五、厚朴七物汤 / 431 六、竹叶汤 / 432 七、薯蓣丸 / 433 八、麻黄升麻汤 / 435 类方串解 / 437 第二十四章 寒热补泻并用剂 / 438 一、乌梅丸 / 438 二、升麻鳖甲汤 / 442 三、侯氏黑散 / 443 四、风引汤 / 444 五、泽漆汤 / 445 类方串解 / 446 第二十五章 其他内服剂 / 447 一、半夏散及汤 / 447 二、苦酒汤 / 448 三、甘草汤 / 448 四、猪肤汤 / 449 五、白头翁汤 / 451 六、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 454 七、薏苡附子败酱散 / 455 八、皂荚丸 / 456 九、葶苈大枣泻肺汤 / 457 十、奔豚汤 / 459 十一、土瓜根散 / 460 十二、蜘蛛散 / 461 十三、紫参汤 / 462 十四、猪膏发煎 / 462 十五、文蛤散 / 463 十六、一物瓜蒂汤 / 463 十七、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 464 十八、白术散 / 465 十九、蜀漆散 / 465 二十、甘草粉蜜汤 / 466 二十一、鸡屎白散 / 467 二十二、烧裈散 / 468 二十三、杏子汤(方未见) / 471 二十四、禹余粮丸(方未见) / 471 类方串解 / 471 第二十六章 外用剂 / 473 一、蜜煎导方 / 473 二、土瓜根方(方未见) / 474 三、猪胆汁方 / 474 四、苦参汤 / 476 五、雄黄熏方 / 476 六、头风摩散 / 477 七、矾石汤 / 478 八、黄连粉(方未见) / 478 九、矾石丸 / 480 十、蛇床子散 / 480 十一、狼牙汤 / 481 十二、小儿疳虫蚀齿方 / 482 类方串解 / 483 附文 / 484 一、用好经方的三个境界 / 484 二、经方剂量今用折算表 / 485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经方概论                  这一章乃参考上百篇(部)有关经方研究的论文或论著,博采众长,撷英取华,结合心得,分为 12 个方面潜心编写而成。此章内容可帮助读者从总体上了解经方。 一、经方的概念   (一)经方的渊源   方剂的起源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这是用单味药治病的起源。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认识到几味药配合起来,其疗效优于单味药,于是便创制了方剂。中医治病由单味药过渡到方剂,这是经验的丰富,科学的发展,历史性的飞跃!   1.《五十二病方》 在现存医书中,*早记载方剂的是1973年在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本书原无书名,因其中记载方剂283首,分列为五十二个题目,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原书目录之末有“凡五十二(病)”的字样,所以马王堆帛书小组命其名为《五十二病方》。该书的内容比较粗糙,不但没有方剂名称,而且有些药名、病名后世亦未见。从其内容和字义分析,该书早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2.《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现存医籍中*早的中医药理论经典著作。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内经》中的治疗以针刺为主,对方药运用,仅提出了13个方子,一般称为“十三方”。将《内经》十三方归纳一下,有以下五点:①所用药物的基原:有植物、动物、矿物。②其剂型:有汤、丸、散、膏、丹五种。③其用法:有内服、外用两种。④其功用:有的用于预防,有的用于治疗。⑤其用药多少:用药一味有4方,即汤液醪醴(“必以稻米,炊以稻薪”。古代用五谷熬煮以作汤液,以滋养五脏。五谷熬煮经发酵,便成醪醴。用作五脏的治疗)、生铁洛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洛与落为同音通借字)、兰花汤(即佩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豕膏(猪脂外涂。治痈疽);用药二味者有4方,即左角发酒(左角之发的一方寸,烧制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治尸厥)、鸡矢醴(鸡矢白,晒干焙黄,米酒送服。治臌胀)、陵翘饮(“剉陵翘草根各一升”……陵翘即连翘。治胁痈)、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治不眠);用药三味者有1方,即泽泻饮(泽泻、白术、麋衔。治酒风);用药四味者有2方,即乌鲗骨丸(乌贼骨、茜草、麻雀卵、鲍鱼汁。治血枯)、寒痹熨法(淳酒、蜀椒、干姜、桂心。治寒痹);用药五味者有2方,即马膏膏法(马脂涂一侧、白酒和桂末涂另一侧,“且饮美酒,噉美炙肉”。治卒口僻,即面瘫)、小金丹(辰砂、雄黄、雌黄、金箔,四味经特殊制法,炼蜜为丸,“冰水下一丸”。为道家制法,恐后人补入。此为预防疫疠方)。这十三方,构建了中医方剂学的雏形,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经方十一家” 《汉书·艺文志》曾记载“经方十一家”,其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皇帝扁鹊俞拊方》《五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脏狂癫病方》《金疮疭瘛方》《妇人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这些方书虽已亡佚,但说明在汉代已广泛流传。   (二)“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   《针灸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伊尹汤液》之书,久佚。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此书亦久佚。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在《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注云:“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谓仲景书据《汤液经法》而为之。清代学者及目录学家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条理》(此书收入《二十五史补编》中)之《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注云:“按后汉张机仲景或取是书论次十数卷也。”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之《张仲景方十五卷》下又云:“按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据王应麟、姚振宗所考,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   《伊尹汤液》皇甫谧曾亲见并阅读,已见诸《甲乙经·序》;皇甫谧又亲见“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两相对比后,皇甫谧作出明确判断:《伤寒杂病论》是在《伊尹汤液》古医书的基础上“论广”而成的。“论”指研究和条理化,“广”指扩大和补充。仲景对《伊尹汤液》一书加以研究和条理化,又扩充一些内容,而成《伤寒杂病论》。   北宋林亿《伤寒论·序》亦认定《伤寒论》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序曰:“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综上所述可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正如其“自序”所说,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而成,而《伊尹汤液》很可能构成了仲景书的主体内容。   (三)经方的定义   “经方”一词*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刘向父子的《七略》。《七略》中的《方技略》将所涉书籍分为四类,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并对其概念有明确论述,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由此可见,当时医经是指中医的基础理论性著作,经方则是指利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方剂的总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经方概念的范畴逐渐变狭。时至今日,中医界所言“经方”,乃与后世“时方”相对,习惯上只限于《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载之方。《中药大辞典》对“经方”的解释是:“汉以前的方剂称为经方。其说有三:①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多指第三说。”   (四)经方的意义   目前,“中医方剂学”的主体是“经方”(一般所说的经方是指仲景书之方)与“时方”(指张仲景之后的医家所制定的方剂。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为何经方在“方”之前加上一个“经”字呢?陆德明于《经典释义》诠释说:“经者,常也,法也,径也。”由此而知,言“经方”者,揭示经方具有严谨的法度和技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医方之经,必须深钻细研才能得其要领。   班固所言“经方十一家”未能流传下来,但值得庆幸的是,《伤寒杂病论》的理、法、方、药被保存下来而流传至今。经方配伍严谨而独特,遣药精确而深奥,疗效卓著而可靠,为后世医家临证处方之基础,乃“方书之祖”也。 二、经方的命名   仲景所用之方,共计252首,为众方之祖。这些方剂的命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首先,约占80%的多数方剂系以方中药物作为方名;其次,约占14%的方剂是以功效与主治命名;其他6%的方剂命名特殊。分别探讨如下:   (一)以药物作为方名   以方中药物作为方名者,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数量*多,共计201方,占79.8%。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命名原则是*原始的,人们用某几味药物来治疗某种病证获效,即以所用之药为方名,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以药为方名者,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以该方全部药名先后排列作为方名 如栀子豉汤、干姜附子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而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五味并列为*长。   2. 以该方君药类为方名 如桂枝汤、麻黄汤、白头翁汤等,系以一味药命名;栀子柏皮汤、黄连阿胶汤等,则是二味药命名;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则是以三味药命名(该方共有8味药)。   3. 药名与数字相结合的命名 如五苓散,系以猪、茯苓为主而共有五药,十枣汤虽另有三药,而以十枚大枣煎汤溶药同服而命名,还有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等。   4. 在原来以药名为方剂命名的基础上,再加减其他药而成方 这种类型方子数量较多,充分表现了古人的质朴。例如:小半夏加茯苓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此方共列8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等。还应指出,仲景组方遣药很注意方中药物间剂量的比例,即使原来方中有该药,在加强该药用量的情况下,也要另列方名,以桂枝加桂汤*为典型。   (二)以功效主治作为方名   以功效主治命名者,共计35方,约占14%。此类方剂如泻心汤类、四逆汤类、承气汤类、建中汤类、抵当汤类、陷胸汤类,以及肾气丸、奔豚汤、下瘀血汤、风引汤、理中丸、头风摩散、温经汤等。还有葶苈大枣泻肺汤、蜜煎导、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等虽有药名,但亦与功效主治有关,故列此。兹择其几种说明如下:   1. 承气汤类 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4方。承,即承顺的意思;气,指胃肠之气。六腑“以通为用”,若燥屎、瘀热等阻结于内,导致腑气不通,治疗上必须用攻下之剂。这类方剂能承顺胃肠之气,故名承气。   2. 建中汤类 有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3方。方名建中者,建立中焦脾胃之气也。许宏说:“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中之味甘也。”尤在泾进一步说:“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   3. 陷胸汤类 有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3方。方名陷胸者,陷为邪气内陷之病势,胸为病邪内陷之病位。据原方所述,其病变为胸及脘腹之位。   4. 抵当汤类 有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两方药物相同,但剂量、剂型不同。方名“抵当”,解释不一。有人认为,下焦蓄血重证,非他药所能及,唯有此方四药足以抵当而攻克之,故名曰“抵当汤”。另有一种说法:方中水蛭,古又名“至掌”,故有的医家称此方为至掌汤,而后人讹称抵当汤。   5. 泻心汤类 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6方。原文所述,有“心下痞”“此为痞”“痞益甚”之文,可知主要用于治痞。所谓心下者,非心脏之位,而是指的胃脘。泻心汤类所用药物,既有生姜、干姜、半夏、附子之辛温,又有黄芩、黄连、大黄之苦寒,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其立方不在心而在胃肠。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内袭,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胃肠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多用之。许多研究者指出:泻心汤类对现代医学所述的急慢性胃肠炎、胃痛、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幽门梗阻、顽固性呕吐、肝炎腹胀等病症,辨证施治,多有疗效,应加重视。   (三)以特定含义作为方名   经方中以白虎、青龙、真武三方*为奇特。汉代由于方士的影响,盛行“四灵”之说。四灵,即四种动物,分别为四方之神灵,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龟(一名玄武,通于真武)。这在汉代铭刻(如印章、瓦当、皋币等)中屡有发现。奇怪的是,仲景所列之方有青龙、白虎、真武三种,独缺朱雀。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对“三方之神”有解释,引述如下:   1. 青龙汤类 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3方。方有执说:“夫所谓青龙者,青乃木色,龙乃木神……龙之所以名汤,神汤之谓也。”又说:“夫龙,一也,于其翻江倒海也,而小言之;以其兴云致雨也,乃大言之。”龙为水族,能兴云雨,治水饮。大青龙,示发汗力强,似龙兴致雨;小青龙,则似龙隐波中,故驱除水饮。

作者简介

吕志杰,1952年5月生。河北省文安县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转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88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室任教20余年。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常务委员。几十年来潜心治学,在临床、教学、著作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成绩,主研并获奖的省厅级科技成果4项;参编高等中医院校各类教材5种。业绩更为突出的三点是: 热心临床。在医院内科工作10年,好用经方治病,对热性病与心脑血管等脏腑疾病的诊治积累了经验。由于妇科病与内科病常相兼而发生,故对妇人常见病的诊治也有经验。 专心教学。1988年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以来,专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正常上好课之余,主动开展学术讲座、十几年开设选修课。为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长期坚持临床及带教。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