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李可染谈艺术:山水画的意境

九年级-李可染谈艺术:山水画的意境

1星价 ¥9.8 (4.9折)
2星价¥9.8 定价¥2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0207916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0
  • 出版时间:2019-02-01
  • 条形码:9787570207916 ; 978-7-5702-0791-6

本书特色

?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拓展阅读书目 ?课堂实录:知名专家和一线名师教你这样读 ?李镇西、余映潮、叶开、张文质联袂推荐 中国近代杰出画家、齐白石弟子李可染关于艺术理论与创作经验的文集

内容简介

《李可染谈艺术:山水画的意境》为中国近代杰出画家、齐白石弟子李可染关于艺术理论与创作经验的文集,收录《山水画的意境》《谈艺术实践中的苦功》《谈学山水画》等重要作品,涉及绘画的基本功、艺术鉴赏、人生修养等多个主题,充分展现作者丰富的艺术世界和艺术精神。其中,《山水画的意境》入选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读者既可以体悟到艺术学习的门径,也可以领略李可染山水艺术的品格与人生智慧。

目录

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 / 1
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在林风眠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 14
山水画的意境 / 18
谈艺术实践中的苦功 / 22
谈学山水画 / 33
生活传统修养 / 68
传统、生活及其他
——与《河山如画》画展十位中青年山水画家的谈话 / 74
中国画的特点
——1958年3月21日在中国画系讲课 / 81
论笔法
——1959年12月5日在中国画系讲课记录 / 91
山水画教学论语 / 98
颐和园写生谈 / 110
桂林写生教学笔录 / 120
谈黄山写生
——1979年4月18日对留学生谈话 / 136
让世界理解东方艺术——*后一课
——1989年11月24日在“师牛堂”谈话 / 140

我这样教学《山水画的意境》汪正杰 / 145
展开全部

节选

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 不少的青年美术工作者参观了齐白石遗作展览会,要我谈谈白石老师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我是白石老师的一个小学生,也应该对这个展览会进行一次认真的学习。我前后在展览会上看了五个整天,对着老师的遗作真是思绪万端,不知从何说起。现在就谈谈我的一些感想的片断。 一 我想不论是谁,当他走进了会场,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有一股清新蓬勃之气,雄强健壮的力量扑人眉宇,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阂,仅这一点就与一些其他老的传统国画有所不同。 我很欢喜白石老师九十几岁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这里我不能说这张画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我感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的那种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 有风园柳能生态,无浪池鱼可数鳞。 此是人生行乐事,夕阳闲眺到黄昏。 这是老舍先生收藏的《钓丝小鱼图》的题句。画的上部占着很大的篇幅,只画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几条淡淡的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看来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很难用语言表达那绝妙的意境——晚凉风中,一天的暑热刚刚过去,还留着一丝余霞,人在塘边观看游鱼,满纸是诗的意境。我站在画前,不禁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说忆起了童年似乎还有点不大恰当,应该说是嗅到了童年时代的气息。画上那一根线,看来是一根真实的线,但又觉得不应该说它是一根真实的线,哪有一根真实的线能给人那样美妙的感觉呢。这张画使我们深深感到白石老师感觉的锐敏和感情的真挚。 白石老师的作品,哪怕是极简单的几笔,都使人感到内中包含着无限的情趣。过去他曾给我画过一幅大画:玻璃杯里插着两朵兰花,花头上下相向,上边题着“对语”两个字,真使人感到是“含笑相对,窃窃私语”。画展中有一小幅放牛图,前面一片桃林,草坪上几头水牛或卧或立,老牛的背后还跟着一头小牛,寥寥几笔就描画出一片春色的江南。老师画的花卉迎风带露,欣欣向荣。记得一次我陪一位印度的著名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等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枝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 二 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白石老人一挥”几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是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比如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在旁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这些字画悬挂了起来,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大的智慧和神奇。 从这里,使我想到了老师的为人。他平时不喜欢讲话,也不大会应酬,没有一点那种艺术家自视不凡的气派。我想任何人**初和他会见了,都会感到他是一个朴朴实实平平常常的人,可是同他处得久了,就会认识到在那平平常常里面包含着很不平常。 在我与老师十多年的相处中,深深感到老师所以不平常,不仅因为他有非凡的天才和高超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劳动人民俭朴、勤劳、正直、真诚、善良的品质和思想感情。 白石老师到了晚年,虽然名满天下,受到人民的敬爱和尊崇,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劳动人民出身的根本,我们看他“鲁班门下”“木人”等印文,可知从来不避讳他过去木匠的身份。他平时在生活上自奉非常刻苦俭朴。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一点菜食送他,菜是用一块白菜叶包着的。老师叫人把菜拿到厨房后,自己把那一块菜叶用布擦得干干净净,他说这块菜叶切碎用酱油调了可以下一餐饭。平时他常把一些有棉性的包物纸理平收藏起来,并且很喜欢在这样的纸上作画。我就见过他在老式鞋店包鞋的皮纸上作画,画上还隐隐可见朱印的鞋的号码。他作画后,常常把笔上余色用清水冲下,留作下次再用。从来不肯把星星点点有用的东西,随便抛弃。过去有人把他这种劳动人民珍惜物质的俭朴作风说成“吝啬”,实在是不应该的。 白石老师生长在前清国家危难动荡的时代,但他的作品充满了坚强不屈、昂扬乐观的精神,一点没有灰暗颓废的气息,这一点就与士大夫文人画家有很大的不同。他歌颂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同时讥讽当时社会的丑恶面。观众对他用不倒翁嘲笑当时的官僚、画算盘讽刺剥削者的作品感兴趣,不是无因的。他曾画过一幅无叶松,上边题着这样的诗句: 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似苔; 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齐来。 把官僚剥削者比作虫子,人民的脂膏(松针)被吃尽了,还不满足(虫犹瘦),他盼望能来一次雨风雷电,把这些害民的东西消灭干净,这是何等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解放以前我曾见老师在一幅倭瓜的画上边写着这样动人的题词:“此瓜南人称之曰南瓜,其味甘芳,丰年可作菜食,饥年可作米粮。春来勿忘下种,慎之。”在那苦难的岁月,南瓜可以救济饥荒。谆谆叮嘱“春来勿忘下种”,表现了他的劳动人民的情感又是何等真挚! “寻常百姓人家”“杏子坞老民”“星塘白屋不出公卿”“中华良民也”,老人在旧时代里不止一次用这样的词句刻成印章,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于宫僚士绅阶级。为什么白石老师的作品那样亲切感人,为什么他画的一些极为平常的事物如萝卜、白菜、竹耙、锄头之类都能深深打动人心,我看**主要的就因为他是一个寻常的劳动人民,因而才能对这些与他的生活有亲密关联的事物,寄以深厚真实的感情。 古人说“画如其人”“笔格高下,亦如人品”,我们国画传统是很重视品质修养的。白石老师的成就固然条件很多,但劳动人民纯正善良的品质和思想感情实是**根本**主要的。其他如艺术方向、苦功、毅力等也无不与这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一个艺术家动手创作时,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是不计个人得失,竭尽心力把自己的正确的思想传达给人,并企图把作品做到尽善尽美,给人以丰富的滋养呢?还是带着欺骗的手段,以表面华丽炫人借以攫取个人名利呢?这一点,我看不仅是分辨艺术家人品高低的关键,也是分辨画品高低的关键。白石老师有两块印文是“忠心耿耿”“寂寞之道”。他对人民的艺术事业是忠心耿耿的,但当他在创造的途中,人们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或为保守思想反对时,他就不计个人得失,甘守“寂寞之道”。我们知道,他过去在北京多少年来一直为一些得势的保守派所攻击,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有人骂他的作品为“野狐禅”。过去他有一块印文是:“知我者恩人”,可知当时真正能认识他的并无几人。展览会上有一幅《芙蓉小鱼图》题着这样的一段话: 余友方叔章尝语余曰:“吾侧耳窃闻居京华之画家多嫉于君,或有称之者,辞意必有贬损。”余犹未信。近晤诸友人面白余画极荒唐,余始信然。然与余无伤,百年后来者自有公论。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处境,然而他始终像一座山似的,兀立不动,从来不肯低头屈服。白石老师另有两方印文是“宁肯人负我”“我不负人”。这种品质难道是一些带着流氓或市侩气味的艺术家所能有的吗? 三 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又不观看粉本和草稿(除了特殊的题材),就是那样“白纸对青天”“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虫鱼、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睡着了,醒来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那里见过,想想才恍然知道那分枝布叶及松子的神态,原来就像一幅齐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认识是那样细致深刻。过去也曾有人认为国画家“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我们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研究生活、认识生活,作为修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虾子。中国画家在长期不断的观察及不断的习作中,逐渐全面深入地认识了对象,等到“成竹在胸”的程度,才能进行真正的创作。作者到了这个境地才有可能不受约束或少受约束,将全部或较多的精力经营意匠加工,充分地表达事物的神气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达到艺术上感人的化境。由此可知,中国画家在创作时不再看对象是高度熟识了对象的结果,而不是脱离了生活。 白石老师在五十岁以后才定居北京,在这以前他几乎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居住在农村。早年在他的生活稍稍宽裕后,就在家园四周种花种树,养虫养鸟,朝朝暮暮饱览饫看,把这些景物都稔熟在胸中。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五次出游,“身行半天下”,更进一步扩展了眼界和胸襟,为他的艺术奠定了一个强固的生活基础。……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引人倾慕的一座高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