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讲疏两种

中庸讲疏两种

1星价 ¥25.6 (8.0折)
2星价¥25.6 定价¥3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35800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6
  • 出版时间:2019-02-01
  • 条形码:9787101135800 ; 978-7-101-13580-0

本书特色

★唐文治、顾实二人一主宋,一主汉,都是在采择折中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幽发微,同时又加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丰富了《中庸》和儒学研究史。本书的整理出版,既是对传统经典出版的继承和延续,也展现了经典著作的内涵不断衍变拓展的过程,以及经典丰富多元的接受史。 ★《中庸》是儒家的根本经典,如何解读,关涉重大。之所以将唐文治与顾实的讲疏放在一起,首先即在于两位先生不失大体的治学眼光。而且由于二人特别是唐文治在事功方面颇有所成,故从非学人的角度来看其对《中庸》的解读,也是一件饶有趣味且别具价值的事情。 ★唐、顾二人及其著作与无锡国专颇有渊源,因此本书对研究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史,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推进当前的中国古典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内容简介

《中庸讲疏两种》为唐文治的《中庸大义》和顾实的《中庸郑注讲疏》,附录收入唐文治《茹经堂文集》中关于《中庸》的四篇短文,这样,二人关于《中庸》的著作就基本收录进来了。由于唐、顾二人在近代学术和事功方面都颇有影响,故本书对研究唐、顾二人的思想、学术,以及《中庸》乃至儒家学说的研究和接受史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目录

總目

整理前言

中庸大義

中庸鄭注講疏

附録:

中庸篇大義

中庸天命章五辨

宗子思子法

宗子思子法述録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庸 孔氏冲遠云: 按鄭《目録》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法。此於《别録》屬《通論》。” 先師黄氏元同云: 中者,無過不及之名,民所受天地以生,是性之體也。其用之在人,謂之庸。庸,常也,用也。愚按: 訓庸爲用,*爲精實。蓋《中庸》乃*有用之學,故以“位天地,育萬物,參贊化育”爲極功。《尚書》“天工人代”,即其義也。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朱注: 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修,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禀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爲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 先師黄氏元同云: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天以是氣賦於人,而理即具於其中,《烝民》詩所謂“有物有則”,初無理氣之可分也。《春秋左氏傳》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則天命者,命此中;謂之性者,性其中也。中爲物之則,故《傳》又曰:“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孔子曰“夫有物必有則”,即率性之説也。性禀五行之秀氣,其存諸内者,曰仁、禮、義、信、智之五德,亦曰五性;其見諸外者,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五倫,亦曰五達道;道之推廣於家、國、天下、民人者,曰禮、樂、刑、政,其教也。愚按: 《春秋穀梁傳》曰:“人之於天也,以道受命;不若於道者,天絶之也。若,順也。”《春秋穀梁傳·莊公元年》:“人之於天也,以道受命;於人也,以言受命。不若於道者,天絶之也;不若於言者,人絶之也。臣子大受命。”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天以生物爲心,故人各得其生生之理以爲性。率性非任性之謂也,率其固有之善而行之,使人人各得若其生生之性,是乃所謂道也。因一人之道,推而至於天下共喻其道,而學校立焉,所謂教也。性、道、教三字,專屬諸人,朱注兼人、物説,恐非。 陸氏桴亭云: 或問: 《中庸》言“率性之謂道”,故論性須是言義理精微之性方可率,若夾雜氣質,安可率?曰: 今人看率性,“率”字大錯。朱子曰“率,循也”,由也,言物各由其性之自然,則莫不有道,所以明道本在吾性中。孟子所謂“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之意也。今人却看作率意“率”字,動稱不學不慮,此釋氏“手持足行,無非道妙”之説,而學者不察,輒爲所惑,哀哉。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鄭注: 道,猶道路也,出入動作由之,離之惡乎從也?小人閑居爲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 朱注: 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豈率性之謂哉?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先師黄氏元同云: 道出於性,人無智、愚、賢、不肖,皆具此性。性不可離,亦安可離道?“不可”者,警戒之詞,非言道體。愚按: 師説至警切。道所以率吾性而存天命也,須臾離道,即戕賊其性而悖天命也,故又曰“可離非道也”。《左氏傳》劉子曰:“勤禮莫如致敬”“敬在養神”。《孟子》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戒懼慎獨,所以養神而事天也。然則君子之功,豈偏於静乎?曰: 不然,此特言其體爾。曰“戒慎乎其所不睹”,則其所可睹者,戒慎更可知也。曰“恐懼乎其所不聞”,則其所可聞者,恐懼更可知也。 陸氏桴亭云: 或問: 聖人亦戒慎恐懼否?曰: 聖人明德常明,堯兢舜業,如何不戒慎恐懼?曰: 聖人不思不勉,如何又須戒慎恐懼?曰: 惟其戒慎恐懼,故能不思不勉。戒慎恐懼,即明德常明。至誠無息也,惟無息,故有弗思,思之即得;有弗行,行之即中。一息則不能不思不勉矣。君子未能時時戒慎恐懼,而勉爲戒慎恐懼,所以期至於無息也。 李氏二曲云: 或問: 識性方能率性,若不先有以識之,雖欲率,何從率?曰: 識得識是誰識,即知率是誰率。識得良知即是性,依良知而行,不昧良知,即是率性,即是道。知良知之在人未嘗須臾離,則知道原未嘗離,形雖有不睹不聞之時,而良知未嘗因不睹不聞而稍離。所以“戒慎恐懼”者,不使良知因不睹不聞而稍昧也。

作者简介

唐文治,生于1865年,卒于1954年,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年少时从理学家王祖畬治学,二十一岁入江阴南菁书院,师从黄以周、王先谦,一生治学、事功皆有成就。著作除了收入本集的《中庸大义》外,还有《十三经提纲》《茹经堂文集》《性理学大义》《论语大义》《孟子大义》《大学大义》《尚书大义》等行世。 顾实,生于1878年,卒于1956年,字惕生,江苏武进人。古文字学家,诸子学家,曾任教于东南大学、无锡国专。著作除了收入本集的《中庸郑注讲疏》外,还有《庄子天下篇讲疏》《论语讲疏》《大学郑注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穆天子传西征讲疏》《杨朱哲学》《中国文字学》等行世。 李为学,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西哲学比较。近期主要成果:主编《陈柱集》,已出《公羊家哲学》《墨学十论》《白石道人词笺平》《中国散文史》等数种;主编《老子历代注疏》,已出《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道德真经藏室簒微篇》《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