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高山村空间识别与规划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高山村空间识别与规划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1星价 ¥70.3 (7.9折)
2星价¥70.3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2321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9
  • 出版时间:2019-03-01
  • 条形码:9787112232154 ; 978-7-112-23215-4

本书特色

高山村地理分布特征明显,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特殊性,是城乡统筹、全面小康实现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区域,也是目前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新视点。本研究以重庆高山村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大数据为基础,以空间分析为主要技术手段,构建了高山村的定量化、可视化识别模型和分析框架,并将其运用于全市的高山村的精准识别与现状分析实证研究中,对其进行适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山村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条件的综合评估,客观区分搬迁型高山村和保留型高山村,进而提出适合于不同类型高山村的、差异化的规划发展模式。

内容简介

高山村地理分布特征明显,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特殊性,是城乡统筹、全面小康实现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区域,也是目前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新视点。本研究以重庆高山村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大数据为基础,以空间分析为主要技术手段,构建了高山村的定量化、可视化识别模型和分析框架,并将其运用于全市的高山村的精准识别与现状分析实证研究中,对其进行适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山村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条件的综合评估,客观区分搬迁型高山村和保留型高山村,进而提出适合于不同类型高山村的、差异化的规划发展模式。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2.1 村规划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2.1.1 乡村发展理论进展 2.1.2 村规划的国内外实践 2.1.3 对高山村规划的启示 2.2 高山村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2.2.1 高山村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2.2 高山村的相关规划实践 2.3 GIS空间分析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2.3.1 GIS空间分析的理论进展 2.3.2 GIS空间分析的应用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山村概念界定与空问识别 3.1 高山村概念界定 3.1.1 高山村概念界定 3.1.2 高山村概念解读 3.2 高山村识别依据与指标体系 3.2.1 高山村判定依据 3.2.2 高山村识别指标体系 3.2.3 高山村量化识别方法 3.3 重庆高山村空间分布 3.3.1 高山村识别结果 3.3.2 高山村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高山村现状分析与综合分类 4.1 数据来源与技术方法 4.1.1 地理信息数据整合与空间分析 4.1.2 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 4.2 重庆高山村现状特征分析 4.2.1 资源条件分析 4.2.2 经济发展评价 4.2.3 人口居住集中度评价 4.2.4 配套设施评价 4.2.5 地域空间限制因素评价 4.2.6 地灾风险性因素评价 4.3 重庆高山村综合分类 4.3.1 搬迁型高山村识别 4.3.2 基于资源本底的保留型高山村分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高山村规划对策与案例 5.1 搬迁型高山村安置对策 5.1.1 搬迁型高山村搬迁方式 5.1.2 搬迁型高山村安置方式 5.1.3 搬迁型高山村集中安置区选择 5.1.4 搬迁型高山村安置政策建议 5.2 保留型高山村规划对策 5.2.1 产业发展指引 5.2.2 居民点布局规划对策 5.2.3 道路体系规划对策 5.2.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对策 5.2.5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对策 5.2.6 建筑规划与保护指引 5.3 生态农业主导型高山村——新合场村村规划 5.3.1 区位及资源概况 5.3.2 人口、用地与建设 5.3.3 经济活动现状 5.3.4 相关规划及主要管制要求 5.3.5 发展条件评价分析 5.3.6 产业发展规划 5.3.7 居民点规划 5.3.8 道路交通规划 5.3.9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3.10 市政设施规划 5.3.11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5.3.12 乡村建筑风貌规划 5.4 乡村旅游主导型高山村——塔水村村规划 5.4.1 区位及资源概况 5.4.2 人口、用地与建设 5.4.3 经济活动现状 5.4.4 相关规划及主要管制要求 5.4.5 发展条件评价分析 5.4.6 产业发展规划 5.4.7 居民点规划 5.4.8 道路交通规划 5.4.9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4.10 市政设施规划 5.4.11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5.4.12 乡村建筑风貌规划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与不足 6.2.1 主要创新 6.2.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静,女,汉族,1977年生,重庆江津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现任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多项,在《land use poIicv》《测绘科学》《地理信息世界》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多项,获得测绘科技进步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获评首届全国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奖、首届重庆市科普工作奖、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