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6992796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84页
- 出版时间:2019-04-01
- 条形码:9787569927962 ; 978-7-5699-2796-2
本书特色
◎不只是一部兵法书。 ◎选用*威版本为底本,约请国学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 ◎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优秀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这是一部学习、研读《孙子兵法》的优秀读本
目录
节选
**章 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安危的领域,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不可以不深入考察研究的。 因此,军事家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使得他们能够为君而死,为君而生,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用兵时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情况进行充分地比较,来求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敌我双方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坚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君主权衡利害采纳我的方略,于是就会造成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是有助于实现军事目的的外部条件。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攻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打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打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暴躁易怒,就要挑逗起他的怒气;敌人胆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他们。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不能事先传授的。 开战之前,在庙堂之上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获得胜利的条件缺乏。所以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不用说那些战前根本就不进行谋划的了。我根据战争双方的战前谋划来观察,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评析】 孙子兵法**章“计篇”,是对《孙子兵法》的全面总结。孙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五事”和“七计”。它从军事谋略全局的高度论述了作战的基本要领。 《计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总纲,主要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在开战之前以及在战争中如何筹划全局的问题,阐述了谋划在战争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决定战争胜败的各项基本条件。 孙武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了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对于开战之前的谋划,必须要高度地重视,并进行认真的探究,这其中蕴涵着对关系社稷安危的战争问题必须谨慎处之,以及没有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不能随意兴师开战的慎战思想。古往今来,孙子的这些军事理论一直被人们当作至理名言,世代尊奉。 孙武在本篇中还强调,作战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进行周密的研究、明智的判断和认真的谋划,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他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即“五事”——“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和“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只有在对这些条件进行认真研究、考核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才有可能预测和判断战争的胜负。 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则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则注定要失败。他主张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分析、把握各种条件,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进行研究和谋划,创造战略战术上的有利态势,从而确保自己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取得战争的优势与主动,他还提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强调以灵活机动、快速多变、欺敌误敌的战法来打击、消灭敌人。 一 兵者,国之大事 【原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点评】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讲,战争都是事关国家命运安危的一件大事,所以一定要对战争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开战之前一定要慎重研究整个事态的发展,对战争的全局以及战争胜负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做一个全局性的预见。 【案例】 历史上不重视战争,招致国破家亡的事例屡见不鲜。战国末年,在改革中逐渐崛起的秦国,开始了历史上*为著名的统一战争。秦国大军东进,开始兼并诸侯各国。小国弱国,被它一扫而空。可是,当时位居山东、国力较为强大的齐国为何也未逃脱被兼并的厄运?原来,当时齐国的*后一位国君田建在位,他不修战事,荒于朝政。齐王田建年少时,国事取决于齐襄王后。齐襄王后对中原的兼并战争置若罔闻,只知道奉行“谨事秦,与诸侯信”的外交策略,而不作充分的战争准备,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安国保民。后来齐襄王后去世,齐王田建当政,可是他当政后仍然浑浑噩噩度日,依然奉行先王后的政策。朝中谋臣劝告齐王田建加强武备,援助赵国,抵御强秦。可是他并没有采纳,直到秦国陆续吞并各国,扫除入主山东的门户“赵国”时,齐王田建才开始在西部边境设防,断绝与秦国的往来,收编韩、赵、魏、燕、楚等国的流亡部队,企图抗御强秦,可惜为时已晚。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秦国大军避开齐国的西部防线,从齐国防御*薄弱的北面——燕国南部进攻,直抵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建被擒,齐国灭亡。后来齐王田建饿死在流放地。 齐国的灭亡,虽然是战国末年统一战争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但它如此不堪一击,则是与齐王田建长期不修战事,安于现状、苟且偷安的政治心理分不开。在秦国不断发动的强大攻势面前,田建竟然把关系到国家生死安危的“国之大事”完全置于脑后,*终落得个“国破,人亡,山河易主”的悲剧。 “兵者,国之大事”,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就是指政治、政务,对于统治者来讲,如果不重视政治、权谋,不理政务就会导致国家的覆亡。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窍不通;既不谙军事,又不识将才,轻易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杀害了自己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落得个“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惨下场。而这一山河易主的千古之恨,至今让人深思,叹息不已。
作者简介
孙红丹: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就职于北京汉文营销机构,主讲《孙子兵法与市场营销》。并多次受邀参与企业内训课程,广受好评。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63.4¥97.5 -
毛泽东选集(普及本)(全四册)
¥52.8¥81.0 -
为什么是中国(九品)
¥29.0¥58.0 -
走向海洋(八品)
¥16.2¥59.8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9.5¥35.0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3¥5.5 -
兄弟连-纪念版
¥13.3¥38.0 -
走向海洋
¥16.1¥59.8 -
秘密访问-中美关系破冰亲历
¥14.8¥28.0 -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15.1¥39.8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4.6¥18.0 -
浴血荣光
¥16.2¥45.0 -
(平装)二战战史
¥11.7¥45.0 -
新书--汉译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定价28元)
¥17.1¥28.0 -
步兵攻击: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本
¥13.5¥45.0 -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九品)
¥15.2¥39.0 -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
¥37.7¥59.8 -
为什么是中国
¥29.0¥58.0 -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12.3¥30.0 -
共产国际与广州国民政府关系史
¥16.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