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达法学思想研究

李达法学思想研究

1星价 ¥31.2 (6.5折)
2星价¥31.2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085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0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010208541 ; 978-7-01-020854-1

本书特色

本书将**法学思想纳入法治中国建设的视域中,从整体性高度系统阐释**法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形成发展轨迹与构成、主要内容及其学术价值。**法学思想是近代中国在探寻“救亡图存”出路中,在实现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丰硕成果,主要由法理学思想、宪法思想和法学教育思想等内容构成,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他在全面而系统地批判西方各派法理学基础上,详尽阐释了法的本质、特征、内容与形式等法本体问题,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论述了法理学的对象、任务、范围及其研究方法,从而构建了我国自己法理学体系,形成了丰富的法理学思想。同时,**通过阐释宪法的概念、性质、**制度、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体系、宪法实施等问题,构建了系统的宪法学体系,形成了宪法学思想。此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联系实际是**法学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是当今法学教育事业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内容简介

本书将法学思想纳入法治中国建设的视域中,从整体性高度系统阐释法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形成发展轨迹与构成、主要内容及其学术价值。法学思想是近代中国在探寻“救亡图存”出路中,在实现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丰硕成果,主要由法理学思想、宪法思想和法学教育思想等内容构成,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他在全面而系统地批判西方各派法理学基础上,详尽阐释了法的本质、特征、内容与形式等法本体问题,法与国家、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论述了法理学的对象、任务、范围及其研究方法,从而构建了我国自己法理学体系,形成了丰富的法理学思想。同时,通过阐释宪法的概念、性质、国家制度、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体系、宪法实施等问题,构建了系统的宪法学体系,形成了宪法学思想。此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联系实际是法学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是当今法学教育事业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使法学思想开辟了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新领域,不仅示范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法学问题的根本方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而且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体系和宪法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绪论 法学思想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法治中国建设迈入新时代
二、研究法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思路
三、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章 法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
节 法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国情
第二节 法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二、部分日本、欧美学者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学思想

第二章 法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构成
节 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分期
一、早期孕育时期(1917年——1946年)
二、法理学的系统阐述时期(1947年——1948年)
三、新中国成立后对宪法的宣传、解读时期(1949年——1966年)
第二节 法学思想的构成
一、法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法学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章 的法学方法论
节 根本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形成
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 具体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二、阶级分析法
三、其他研究方法

第四章 关于法的本质、特征、内容与形式的思想
节 关于法的本质
第二节 关于法的特征
一、对法规范性特征的论述
二、对法其他特征的述要
第三节 关于法的内容与形式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内容与形式的思想
二、对法的内容与形式的认识

第五章 关于法与国家、法与道德关系的思想
节 关于法与国家的关系
一、的国家观
二、对法与国家关系的论述
第二节 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思想
二、对法与道德关系的述论

第六章 的宪法思想
节 关于宪法的本质
一、宪法的概念
二、宪法的阶级性本质
第二节 关于国家制度
一、人民民主国家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及经济政策
第三节 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公民基本权利的来源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四节 关于宪法的实施
一、宪法宣传
二、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第七章 法学思想的特点与学术价值
节 法学思想的特点
一、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二、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和战斗力
三、推崇法律的独立性,探求法律发展基本规律
第二节 法学思想的学术价值
一、法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史上的地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李达法学思想研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①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则由中国当时的时代主题决定。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在阵阵炮声中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强的入侵,敲碎了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也激发了大批仁人志士立志变革御辱,走上救亡图存之路。“救亡图存”是当时中国的时代主题。为了救国救亡,中国从社会深处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呼声。在学习的过程中,民主与法治一直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之一。  一直以来,传统的“天朝”观念使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域外,认为除了“天朝上国”之外,其他国家都是“化外蛮夷”。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撼了中国,透过鸦片战争中西之间的武力较量,曾经朦胧一团的“泰西”,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个形象就是坚船利炮的迅速与声势。曾经担任抗英主帅的林则徐通过对中西武器进行对比,开始了在流血与愤痛之后的反思,从传统的华夷观念中探出头来认识西方世界,成为“开眼看世界的**人”。而后才有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这一思想又启迪了20年之后的洋务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这是从“从器物上感觉不足”②而向西方学习的阶段。中心内容是“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术”,洋务运动将地主阶级开明派始倡的“师夷”落实于实践。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结束于90年代中期。在长达35年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运动围绕“自强”和“求富”两个轴心,形成了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70年代初是**个历史阶段,运动的重点集中在军事工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活动。不仅成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等新式军事工业,而且在上海、天津、福州、广州和武昌等地聘请外国军官,购买洋枪洋炮,训练新式陆军。19世纪70年代初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是第二个历史阶段,洋务派除了继续创建军事工业外,积极兴办各种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范围迅速扩大,强调富强并重,其轴心从求强向求富倾斜。这一时期,兴建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台湾基隆煤矿、直隶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批民用工业,而且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用以加强海防,抵御外部势力的入侵。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是第三个历史阶段,该阶段不仅建成了北洋舰队和陆续完成北洋舰队的工事防御体系,而且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投资大幅提升,洋务运动的轴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目的在于寓强于富,以富求强。洋务派在兴办军事、民用工业的同时,为了解决翻译人才的需要,兴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专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学校,并翻译大量的西书,主要以外交和史地政法一类居多,其中包括中国人看到的**部国际公法①。与此同时,洋务派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福州船政学堂也曾派30余名留学生分赴英法学习海军,在国内则相继设立各种专科学校,诸如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机械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天津军工学堂等。这些新式文化教育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空,发展了近代教育事业。虽然洋务运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由于主要从器物上向西方学习,顽固坚持封建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从制度上根本变革中国社会,一场甲午海战不仅使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也昭示着封建地主阶级无法根本摆脱外国侵略者的控制,探索救国救民出路的尝试失败了。  ……

作者简介

  蔡诗敏,女,1978年生,湖北恩施人,法学博士,副教授,任教于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思想、民族理论与政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